為蓮舫戴上「不愛台」的帽子,一頂40年前就做好的帽子

為蓮舫戴上「不愛台」的帽子,一頂40年前就做好的帽子
Photo Credit:Reuters/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政壇史上首位女性黨魁蓮舫,日前回應記者的一中言論被台政治人物視為對台灣不友善,但請別忘記她選的是日本民進黨黨魁,就算愛台灣也是排在愛日本之後。

外交切忌一廂情願,更不能感情用事。在涉及國家利益與個人政治前途時,拿個人感情當作處理外交的理據,這樣的政治家肯定是不及格的。

我們要討論蓮舫的雙重國籍以及是否愛台灣的議題,但是在開始之前,我們要先聊聊台灣的民主政治兩個根基:一個是美日的政治傳統與其所帶來的壓力,另外一方面是悲情的台灣意識。

近來有很多的台灣政治人物被日本政治家蓮舫的言論所傷害,當然這涉及到很多台灣人主觀的想像跟詮釋,把一個在日本國內政壇發酵的雙重國籍誠信問題,導引到了風馬牛不相及的愛台灣議題,這種表錯情有很多來由,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台灣反對運動與海外深厚關係的遺緒。

日本曾是台灣政治家的搖籃之一

中華民國政權從大陸渡海來台之後,落地生根之餘,對於民主採取打壓態勢,也由於許多海外學子遭到境管拒絕回國,讓台灣反對陣營在海外建立了雄厚的基地。主要兩股勢力分別是在美國跟日本。在美國的就是「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 FAPA),除了金錢、物力跟對美國政壇的遊說之外,許多台美人後來都返台參政,例如說我們熟知的前立委蔡同榮、陳唐山等人都是。

另外就是日本的留學生會,1963年成立的台灣青年會,1965年改名為台灣青年獨立聯盟,最後又併入台獨聯盟,這當中同樣有很多我們熟知的政治人物,包含前駐日代表許世楷、台獨聯盟主席黃昭堂、前國策顧問金美齡還有現在對蔡英文政府很有意見的辜寬敏都是。既然要談的是蓮舫,我們重點就放在這一塊上面。

現在對蓮舫感到失望的綠營人士,他們一個最大的問題點就是,他們把蓮舫跟這些所謂的老一輩留日台籍人士「搞混」了,而且混得很誇張。

我先舉辜寬敏、黃昭堂、許世楷還有金美齡作為例子,先列出他們跟蓮舫各自簡單的介紹,各位讀者就可以了解,他們跟蓮舫從來就不是一類人:

  • 辜寬敏:1926年彰化鹿港出生,台日混血,台大政治系肄業,二二八事件後流亡海外,在日本成立台獨聯盟遭到通緝,1972年回台,積極參與台灣政治。
  • 黃昭堂:1932年台南出生,台南一中、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赴日本東京大學攻讀國際關係博士加入台獨運動,後回台擔任國策顧問。
  • 許世楷:1934年彰化出生,台中一中初中部、師大附中、台大政治系,赴日本留學,加入台獨聯盟,1992年獲准回台,從此回台定居,還接任駐日代表一職。
  • 金美齡:1934年台南出生,2009年9月歸化為日本國籍,母語是台語,北一女畢業後前往早稻田大學就讀,從此在日發展。曾經為總統陳水扁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

蓮舫:原名謝蓮舫。1967年生,1985年過繼母系之後稱齊藤蓮舫,1993年嫁給日本人村田信之,正名為村田蓮舫,通稱蓮舫。日本東京出生,從幼稚園到大學均就讀於青山學院大學系統,1985年正式歸化日本, 1995年到1997年期間到北京大學漢語中心學習中文。2000年、2004年曾經到台灣採訪過總統大選。

留日第一代台人的鄉愁

不論是黃昭堂、許世楷、辜寬敏或金美齡,在陳水扁總統任內都就十分活躍,他們跟記者相處十分客氣,也非常有禮貌。如果你要求跟辜寬敏合照,他一定會牽著你的手表示親熱;金美齡當時曾經多次回台灣參加遊行等活動,當時我跟著指揮車前進採訪,她還從車上遞水給我。黃昭堂跟許世楷在日本都已經是知名的學者,但是面對年輕記者提問始終非常有耐心,但是他們對話基本上都是講台語,除非是他們發現記者聽不懂,他們就會轉成說中文。

他們對台灣的政治前途與地位有使命感,對台灣民間的用語跟文化非常熟悉。他們可以跟你採訪時談台灣地位未定論,接著在休息時間跟你說他小時候喜歡赤腳抓昆蟲,喜歡故鄉的美味虱目魚湯。簡單講,在他們身上,他們可以是最道地的日本人,他們有著日本人尊重的良好教養、禮儀跟學識,同時回到台灣就變成最傳統的台灣人,用著濃濃鄉音的台語跟你話家常。台灣對他們來說是很鮮活的,他們也為很多台灣各級候選人站台輔選,他們就是台灣當代某個族群的縮影。但是看看他們的年紀,黃昭堂已經過世了,剩下三位年紀平均84歲,他們的童年到青年本來就在台灣度過,親人還有許多分散在台灣各地,嚴格講他們的鄉愁遠多過於現在的在日二代、三代台僑。

接下來我們談談蓮舫:

蓮舫在台灣出過一本書:《非要第一才行嗎?》《一番じゃなきゃダメですか?》,裡面提到她的成長背景以及台灣經驗,她從小學暑假就會來到台灣,但是因為全家早已經搬到日本,因此台灣沒有住宅,父母跟三個小孩都住在圓山大飯店,父母去香蕉園視察工作,小孩就在圓山飯店游泳池玩水,照顧他們的是游泳池畔的救生員,吃喝則是只要簽上父親名字就可以隨意享用各種圓山飯店的美食,足不出戶到連台灣夜市的小吃雙胞胎都沒吃過,這樣的日子持續到小學畢業。中學後再來台灣,就因為自己一句台語或中文都聽不懂而差點錯過班機,還被地勤痛罵斥責,從此備感挫折,了解台灣並不是日本國內而是另外一個陌生的國度,根據她書中的說法:「從來沒有將來要跟台灣人結婚、住在台灣的想法。」

接下來在這本書當中,就只有短暫提到2000年跟2004年她來台灣採訪總統大選的經驗云云,篇幅大概是4頁,加上她敘述台灣度過童年的篇幅7頁,加起來總共11頁,這就是她對外透露的所有台灣經驗,連她的中文都是在北京大學學的,跟台灣毫無關係。

只要這樣稍加對比,就能看出,蓮舫的所謂台灣,跟前一輩如黃昭堂等人來說根本就是天差地遠。台灣對蓮舫來說,就是一個父親故鄉的名字,僅此而已,其他所謂的感情、依戀或是認同,完全就是有心人士的附會強解,她從來沒有對台灣有如此大的情感,也沒有打算利用自己的身世來拉近任何與台灣的關係。

雙重國籍是蓮舫的包袱不是助力

蓮舫這次的所謂「台灣不是一個國家」言論,其實是在回答記者提問的一個答覆,當時記者窮追不捨追問她涉及雙重國籍,又要參選民進黨主席,是不是會有誠信上的問題?因為已經被連日追問,加上之前的回答的確顛三倒四,讓她或許是一時氣氛的嗆聲回答:「你(記者)不知道我國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嗎?你這樣的提問,讓我覺得十分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