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水是萬物本原」的泰勒斯,為何被公認為史上第一位哲學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泰勒斯的結論無疑是錯誤的,但關鍵是他從神話思維進步到邏輯思維,這過程標誌著人類從神話世界脫穎而出,開始用科學的理性思維來理解自然世界,這便是泰勒斯最偉大的地方。
誰是史上第一位哲學家?很多人也許會想到能言善辯、以死殉道的蘇格拉底。但其實早在蘇格拉底出世的一世紀前,史上首位哲學家已經誕生。他就是泰勒斯(Thales)。
生平與簡介
泰勒斯出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希臘城邦米利都(Miletus)。在這個位於今日土耳其海岸附近的繁榮港口,泰勒斯創立了首個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Milesian school),憑著個人的顯赫功績,很快便成為聞名全希臘的傑出人物,與其他名人一同譽為「希臘七賢」。
泰勒斯早年過著商旅生活,曾遊歷古埃及,跟當地祭師學習數學知識。在這次旅行中,泰勒斯做了一項令當地人震驚的事蹟。他想到辦法如何測量金字塔的高度:只要當一個人的身高與影長相等的時候,測量金字塔影子的長度,便是它的高度。這個如今看起來簡單的三角形定理,對當時的人來說卻是匪夷所思。
泰勒斯還發現不少重要的幾何學定理,泰勒斯定理(Thales' theorem)便是用他的名字命名。事實上,泰勒斯亦是首位將數學建立成演繹學科的人。雖然埃及人早就有幾何學,但他們的幾何學只停留在描述某些特定的經驗現象上(譬如測量土地)。泰勒斯把這些經驗現象概括成具普遍性的幾何學定理,並嘗試運用演繹推論證明其正確,這在數學史上是劃時代的進步。

泰勒斯還把他的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中。他製作了用於測量海上船隻之間距離的儀器。他又告訴水手利用小熊星做導航,遠比以往用大熊星來確定北方位置準確得多。兩者對當時的遠洋航行很有幫助,難怪有人問他「什麼是容易之事?」,他從容地道:「給他人提建議。」
泰勒斯對天文學亦有相當研究。據說,他是首位測定太陽從冬至到夏至運行歷程的希臘人,也是最早用日晷準確報告時間,並將一年分為365日、每月分為30天的人。他還估量過太陽與月球的大小,而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他曾成功預言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日蝕。
雖然這是一件頗具爭議的歷史公案,但不少學者認為泰勒斯的預測是可能的。或許,我們應該把他的預言看成是真人真事,畢竟有人曾問泰勒斯:「你做出一項天文學發現,想得到些什麼?」他幽默地回答:「當你告訴別人時,不說它是你的發現,而說我的發現,便是對我最高的獎賞。」
泰勒斯的哲學命題:水是萬物的本原
歷史上的大人物難免會有一些可疑的傳說。事實上,泰勒斯本人並沒有留下任何作品。不論上面的逸聞,以及他的思想,都是來自於少量二手資料的記載。但無論如何,泰勒斯的歷史地位已無可動搖。從亞里士多德至今,學者都公認泰勒斯為第一位哲學家,因為他的確為人類開啟了全新的思想領域。
泰勒斯到底提出了什麼主張,使得他獲得了「第一位哲學家」的稱號呢?你猜一萬次也不會猜中,答案是「水是萬物的本原」。也許對你來說,實在沒有比這句話更糟糕與離譜的了。居然有人會認真主張「世間萬物都是由水構成」,還因而被公認為第一位哲學家,難道哲學家真的都是瘋子?我們先不要倉促判斷,不妨瞭解泰勒斯提出這荒唐主張的背後思路。
泰勒斯之所以主張「水是萬物的本原」,是因為他想回答「本原是什麼?」這問題。「本原」是古希臘哲學裡提出的第一個哲學範疇,希臘原文arche,意謂「開始、開端、起源」。換句現代話說,泰勒斯希望知道事物的本質是什麼,或者說,哪種物質構成了萬物?
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疑惑?因為他發現,世界上存在著種不同的事物,例如土壤、雲與海洋。有時候,這些事物又會轉變成另一些事物,不過它們在某方面卻依然相似。他需要解釋這些現象。
泰勒斯認為,無論這些事物之間有多大差異,它們之中仍然有一種元素是這些東西的基礎。同時,在事物的變化之中也一定包含了某種不變的元素。這個元素便是構成宇宙萬物與變化的「本原」。而他的答案便是「水」。
泰勒斯為什麼相信萬物的本原是水?
大家也許好奇泰勒斯為何認為水是萬物之源,這裡有好幾個解釋。
第一個解釋是承襲傳統。亞里士多德提到古希臘人都是用神話理解自然世界,把水奉為神聖之本。譬如,古希臘人會把俄刻阿諾斯(海洋之神)和忒提斯(海洋女神)當作創世祖先。神話中亦有「眾神皆以水起誓」的描寫。
神話也許對泰勒斯思想真的有影響,但他提出水是萬物本原,並非單純因為神話,而是基於觀察經驗與理性思維所得。哲學家塞奧弗拉斯特(Theophrastus)便提到泰勒斯的方法是一種歸納法,是從觀察現象中歸納出一般性命題。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到,泰勒斯可能觀察到事物都是以濕潤的東西為養份,而水是濕潤的來源;水對生命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於上述原因,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本源。
另一個解釋是物理學的。泰勒斯認為熱本身是從濕氣裡產生,並靠濕氣維持活力。後來的哲學家更進一步發揮這解釋。哲學家艾修斯(Aetius)便提到泰勒斯認為「太陽的火和天體,乃至整個宇宙,都是由水蒸發出來的濕氣滋養的」。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勒特(Herakleides)也作出具體的解釋:「泰勒斯挑選水這種天然濕潤的本體,因為它是最容易形成不同事物的。它容易經受各種不同變化。水蒸發就成為氣[…]當水變得堅實時就成為黏泥,再變成土。」
「水是萬物之源」的哲學意義
當然,在現今物理學看來,泰勒斯的觀察與推測是錯誤與幼稚的,但這仍然無損學者認定他是第一位哲學家。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