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低頭族小心了!淺談「頸椎退化」之症狀與處置

低頭族小心了!淺談「頸椎退化」之症狀與處置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年紀大、脖子姿勢長期不正確的,頸椎就比較會發生問題。尤其是現在3C產品氾濫,走在路上幾乎人人低頭看手機(對!就是你現在在做的事!),長期下來也容易加速頸椎的退化。

文:劉育澤(林口長庚醫院急重症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坐骨神經痛,腰部長骨刺,請找XX中醫,0800XXXXXXX」這廣告詞,大家應該耳熟能詳。我們人類的腰頸椎,由於活動度大,讓我們能靈活地做出各種姿勢,相對的,它的磨損率也較高,因而容易有退化的情形出現。今天,咱就來談談頸椎的問題。

「長骨刺」和「椎間盤突出」

如同腰椎,頸椎也是由椎間盤、椎體一節一節構成的,所以,也會像腰椎一樣有椎間盤突出、骨刺等問題。基本上這些病都算是退化性疾病,跟長年地使用耗損有關。所以年紀大、脖子姿勢長期不正確的,頸椎就比較會發生問題。尤其是現在3C產品氾濫,走在路上幾乎人人低頭看手機(對!就是你現在在做的事!),或是長時間使用電腦,長期下來也容易加速頸椎的退化。

1
Photo Credit:問8

上圖是一張頸椎未有明顯退化的X光片。人類的頸椎共有七節,白色箭頭所指的為第二頸椎的「椎體」。紅色箭頭所指的,椎體與椎體之間的空間,即為「椎間盤」所在。一般常說的長骨刺或椎間盤突出,指的就是這裡發生問題。

會有什麼症狀?

那頸部骨刺或椎間盤突出會有什麼症狀呢?大概有兩大類。

  • 神經根病變 (Radiculopathy)

常常病人來會說背部「膏芒」(台語)的地方會酸痛,怎樣動都不舒服,有的甚至會順著肩膀、手臂,一路麻到指尖。像這樣的症狀就可能是頸椎長了骨刺或有椎間盤突出的情形,造成神經根的通路狹窄而壓迫到神經,發生疼痛不適。

  • 脊髓病變 (Myelopathy)

病人主訴可能除了上肢的症狀外,還另外有雙腳步態不穩、腳步僵硬、走不快的情形,而且兩腳好像都會麻、感覺鈍鈍的。有的病人甚至合併有大小便失禁之情形。這是整個頸椎的脊髓被骨刺/椎間盤壓迫導致的。

這些症狀我好像都有耶,怎麼辦?

很多人因這些症狀來門診,經檢查診斷出頸椎問題後,最常問的問題(沒有之一)就是:啊這骨刺/椎間盤突出有沒有藥吃了讓它消失掉?

答案是:沒有!

脊椎退化是結構性的改變,除非今天砍掉重練,否則這就像撞到冰山的鐵達尼號,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阻止它繼續退化。

通常病人聽完這種解釋,大部分會問:一定要開刀嗎?有沒有其他治療方式?到底什麼時候需要開刀呢?一般來說,「非開刀不可」的情形,有下列幾種:

一、持續性的疼痛,而且經過休息、藥物使用、復健等保守治療均無效者。

二、症狀不但持續加重,而且除了疼痛外,逐漸出現神經學的症狀,包括感覺異常、力氣變差、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病患可能會覺得步伐不穩、拿東西容易掉等等。

三、如果上述症狀是在短時間內急劇進展,甚至可能得考慮緊急手術。

除此之外,其實都可以先嘗試保守療法來緩和症狀,包括熱敷、牽引復健等,甚至如中醫的針炙,也都有一定程度的療效。

既然談到手術,那十個病患有九個一定會問到開刀的風險(會不會有後遺症?我隔壁的太太的弟弟的朋友的爸爸開完頸椎就癱瘓耶!)

基本上,現在是開車開在路上都可能被飛機撞的年代,所以讓一個只看過幾次面的傢伙,拿著一堆器械在你唯一的一條脊髓周圍挖來挖去,別說是你,大叔自己也會怕。所以,是的!手術絕對是有危險性的!弄得不好,可能會一輩子肢體癱瘓、大小便失禁甚至呼吸衰竭等。

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顯微手術的發展,這一類的手術已經是非常非常普通的常規手術了,可以說這些風險產生的機率極低。(注意!是極低,但仍然不是沒有)

問題是,如果症狀已經符合上面所提到「非開刀不可」的情形而仍拒絕手術,那反而會造成病患逐漸癱瘓。所以,權衡利害關係,手術的風險性其實已經不如以往或大眾所認知的那麼大了。

頸椎手術可分為前路和後路

頸椎手術分為前路和後路(廢話,難不成從頭頂)。

前路手術通常是做「前位頸椎椎間盤切除術併骨籠置入骨融合手術」,視狀況會另外考慮加裝骨釘骨板以增加穩定度。這種方式病人通常比較不會痛,而且術後兩三天就可以出院了。

所謂的「骨籠置入」,是因為醫師把某一節椎間盤切除後,這個位置就空了嘛,傳統會從自己腰部骨頭曲一小塊做填補,這樣骨頭癒合的效果最好,但病人術後一定會抱怨取骨處的傷口痛到不行。所以啦,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接著發展出了許多合成的替代物,就是所謂的骨籠。

2
Photo Credit:問8
左:骨籠百百種,這只是其中的一種 右:骨籠置入後的意示圖

不管骨籠或自己的骨頭,它的目的都在促進骨融合以增加穩定性,但相對的,病患術後的活動度一定就會受限,也容易會有其他鄰近節退化的問題產生。所以模擬天然椎間盤的「人工椎間盤」就產生了!

「人工椎間盤」的適應症,主要是針對單純椎間盤突出而無嚴重骨刺形成的病患,用以維持頸椎的活動度,術後病人也可免除穿戴頸圈的不適。但是啊!科技是要錢的,這玩意兒,貴啊!一顆就快可以買半台march了!

3
Photo Credit:問8
和半台march一樣貴的「人工椎間盤」

至於後路手術,則是以減壓為主,通常是多節頸椎狹窄會考慮用這種術式,不太能達到骨融合的目的。有單純的「骨板切除術」與「骨板成形術」,視狀況會另外考慮是否加裝骨釘增加頸椎穩定性。

開完刀手還是會麻會酸?腳還是會無力?

有時候病人會問:為甚麼開完刀手還是會麻會酸?腳還是會無力?當然診斷是否正確是重點之一。很多時候病人的症狀,不單是骨刺或椎間盤壓迫引起的,可能同時合併其他神經肌肉疾病。這種情況下,即使手術減壓,症狀的改善相對有限。

另外一個重點是,神經復原有其限制,不論是脊髓或神經根受壓迫,症狀久了,神經組織依舊會有所損傷,這時,手術的目的一方面是停止其惡化下去,一方面則是給神經一個復原的機會。但必須有心理準備的是,即使復原,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畢竟,老天爺只給了我們一副中樞神經系統,沒有備用的,還將它埋在骨頭肌肉中,就是告訴我們要好好用、好好保養,弄壞了,這輩子就得帶著一定的缺損走下去。


頸部手術後一定要戴頸圈嗎?很醜很難過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