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臺灣人嗜吃黃魚,但每年有6000多噸的黃魚來自中國大陸走私,而現在,可能一條也買不到了。
新聞整理:李修慧
常購魚的讀者可能知道,最近市面上幾乎買不到黃魚,那是因為年節不可少的黃魚,幾乎都來自中國大陸走私。本文將告訴你,常見的黃魚,是如何來到你的餐桌上,而最近,又為何消失。
你我吃的黃魚到底怎麼來?
根據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在上下游撰寫的報導,臺灣的確有合法冷凍黃魚進口,但是104年進口僅155噸,與市場上近6000-7000噸的交易量根本不能相比,在臺灣黃魚捕撈量與養殖量幾乎為零的情況下,這6000多噸的黃魚,可想而知,來自走私。
而臺灣鱻漁永續發展FB社群發起人白尚儒發表的投書指出,臺灣漁民與中國大陸走私魚貨,時常是以「海上買魚」的方式進行,雙方開船出海,在海上一手交錢、一手交魚。
小三通之後,臺灣漁船更可以登堂入室的開進中國碼頭挑魚、選魚,這些由臺灣漁船「用鈔票捕來」的魚,因被視為國人「沿近海捕撈漁獲」,而可以直接跳過防疫安檢及海關。
而海巡單位,對於這類魚貨走私,時常也「不得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來因為走私量太大,海巡單位根本查不完。二來很多查核時的文書程序,仍停留在手抄書寫,增加查核人員的負擔。
更嚴重的是,海巡人員要是通報走私,結局不是遏止走私歪風,而是被漁業團體及民意代表關切,遭指控「擾民」,即使想守法,海巡單位也無計可施。

聽說馬祖隨便補都一堆黃魚,買馬祖來的就好啦
20多年前,臺灣確實有自產黃魚的能力。環境資訊中心報導,過去,黃魚是馬祖地區的大宗漁獲,也是前去馬祖必吃的特產。
但是由於漁探器、非法炸魚、托底網和底刺網等非永續的捕魚技術越來越泛濫,加上國人對黃魚食用量大而造成的過度捕撈,大約在1980年代左右,野生黃魚數量開始下跌。2003年後,中國沿海和馬祖的野生黃魚捕獲量已接近零。
野生魚源枯竭,取而代之的是養殖黃魚,然而臺灣的氣候本就不適合黃魚養殖,中國則由於技術創新,繁殖黃魚成功,並密集放養,臺灣少數的黃魚養殖業者自然被中國黃魚的低價大量淘汰。因此目前,臺灣市面上可見的黃魚也幾乎都是來自中國的養殖黃魚。
而根據徐承堉研究,大陸走私來臺的黃魚平均一公斤單價只要臺幣41.44元,臺灣魚市自然傾向購買走私來黃魚,而非進口黃魚。
中時報導,2013年馬祖地區少數捕撈到的野生黃魚,由於數量稀少而價格昂貴,一尾5公斤的黃魚就要價10幾萬臺幣,且幾乎全數銷往中國大陸的高級飯店,臺灣人反而只能吃到中國養殖的便宜黃魚。
但過年過節就是想吃啊,買走私的黃魚有那麼嚴重嗎?
走私黃魚問題可大了。除了因為被視為國人「沿近海捕撈漁獲」,而未經安檢及海關外,甚至嚴重汙染環境,且影響臺灣自產的其他魚貨。
根據白尚儒的投書,食用安全方面,中國黃魚養殖地點在福建,養殖人家與養殖場相連,陸地上的汙染物可能直接進到養殖池,連帶汙染魚群。
另外,中國是全世界動物用藥量最大的國家,中國進口的魚貨,由於長途運送,且不需通過安檢,因此為了保鮮,投藥量極為驚人,除了投以禁藥,更添加大量的防腐劑。
今年年初,網路便流傳一個中國漁民為了增重、保鮮,替黃魚打入防腐劑的影片:
除了魚貨的衛生安全問題,環境也會受影響,中國東南沿海高密度的箱網養殖,製造出大量的餌料與排泄物,都會對海洋造成莫大汙染。而走私魚貨因為影響市場公平交易,間接迫使守法的漁民必須捕撈更多的魚才得以溫飽,也可說是間接促成過度捕撈。
另外,走私魚貨也嚴重打擊臺灣自產的養殖魚貨。以石斑魚為例,臺灣養殖的石斑魚,由於進口魚貨的擠壓,年年滯銷。直到今年中國大陸禁止走私,石斑魚的銷量才大增。
抵制走私這種事,交給政府就好了嘛?
根據徐承堉的研究,近期大陸為了對臺灣政治施壓,因此禁止臺灣漁船前往中國沿海載魚,這也是為什麼,近期市場上連同黃魚在內,常藉走私進入臺灣的海鱺、紅魽、嘉臘、鮸魚等魚,數量都大大減少。
但他仍擔心,一旦大陸解禁,或改由大陸漁船載出海,在海上交貨給臺灣漁船,走私黃魚還是會再度回到市面上。他因此大聲呼籲,請臺灣政府藉此時機,嚴查走私魚貨,整頓臺灣漁業市場。
雖然臺灣從大陸來的走私漁獲大量減少,然而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如果臺灣嗜吃黃魚的年節習俗沒有改變,又毒又危害環境的走私黃魚,還是會用各種方法回到你我的餐桌上。
比起購買時小心挑選無毒健康的黃魚,大眾更應該逐步改變飲食習慣,根據臺灣魚類資料庫的「海鮮指南」,除了黃魚,其實烏魚、黑鮪魚、鯊魚等也都已經面臨魚場枯竭的狀況。改食用虱目魚、吳郭魚等養殖魚類,或是捕撈數量還算穩定秋刀魚、白帶魚、臭肚魚等等,才是根本之道。
除此之外,試著了解永續漁法,抵制炸魚、電魚、拖底網和底刺網等破壞海洋生態的捕撈方式,支持責任魚貨,才不致使其他魚種,也都步上黃魚的後塵,走向魚源枯竭的境地。
- 從海鮮指南看海洋文化——6招教你什麼樣的魚該「拒吃」和「想清楚再吃」
- 台灣有7成漁貨來自「破壞性漁法」——7個大四生跑全台,只為了記錄消逝中的14種永續漁法
- 海洋盜獵何時休:面對海洋,我們有除了「吃」之外的想像嗎?
核稿編輯:羊正鈺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