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地到大自然散心,又嫌沒有方便的小七,可以戴個瞳孔放大片減少你的「白目」嗎?

特地到大自然散心,又嫌沒有方便的小七,可以戴個瞳孔放大片減少你的「白目」嗎?
Photo Credit:Allen Wen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能想像綠島要有購物中心嗎?我們能不能一起想辦法讓世界不要變得「差不多」?

Ponso-no-Tao (1)_meitu_1

清明前後的綠島,時不時,陣雨就當頭灑落。我總望著海的盡頭,觀察烏雲的走向,感覺風吹在皮膚上的濕度與氣味,藉此判斷今天可以在戶外工作多少時間,是否應即刻出發,還是躲在室內趕紀錄。

據說綠島又稱「火燒島」,得名自猛烈的太陽與炎熱的氣候。

霪雨霏霏,我有點慶幸,起碼避開了天地炙人的時節。

「你知道昨天晚上有遊客騎車撞山死了嗎?」刷完牙走下樓,Hostel的老闆趕緊告訴我這個消息。

「啊?不知道耶,是怎麼回事?」

「有兩個外國人騎機車,車速過快,轉彎時飛出去了。我敢說他們的時速一定騎超過40公里。」

「40公里?!這太誇張了吧,綠島這麼多過彎,怎麼可以騎這麼快?」

「是啊,在綠島騎這麼快是要趕著去哪裡?而且還是晚上!」

旅行時,入夜後就不出門,是我的原則。一方面早睡早起,早晨常得趕著日出時分出門,在遊客和毒太陽齊聚的十點鐘之前結束遊蕩;二方面,夜裡充滿各種難以預料、無法求援的危機,可能是夜行性動物出沒,可能是酒駕,可能是白目遊客亂飆車,而且蛇蟲鼠蟻到處都是。總之,夜裡走在路上,對我來說實在不怎麼愉悅。

蛇蟲鼠蟻就算了,最惱人的,是白目的遊客。曾經有人開玩笑說:「不白目的就不是遊客了。」是啦,但,眼白可以稍微少一點,讓瞳孔回來一點嗎?瞳孔放大片的研發不就是大家覺得眼白太多不好嗎?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呼吸、步調。長期生活在那裡的人,自然會配合當地的風土,形成特殊的生活節奏與生活方式。山有山的呼吸,海有海的韻律,山海交會,風、雨、雲,都有它們自成一格的語彙。靜靜地,聽著天與地或呢喃或咆哮,藉此來決定行動,是萬物有靈與生俱來的本能,比氣象預報更準確。

Photo Credit:Allen Wen CC BY 2.0

Photo Credit:Allen Wen CC BY 2.0

但是汽機車、飛機的發達與普及,破壞了這種「人生長於土地」的關係。習慣了快速的轉換空間,點到點之間的移動缺乏過程,人帶著在甲地生活的所有慣性,到乙地時仍希望依照甲地的狀態生活,有小七、有星巴克、有購物中心、有冷氣、有汽機車、有酒吧,於是,每個地方逐漸都變成了同一個樣,尤其是那些被列入「觀光景點」的美好之地,為了配合、滿足遊客的習慣,缺乏規劃的遊憩設施迅速增長。

一開始,遊客抱怨「不方便」,慢慢的,生活機能方便了、人潮洶湧、錢潮滾滾,抱怨則逐漸變成「觀光化」、「商業化」,當地人抱怨物價房價暴漲,生活難以為繼,有的被迫離鄉,有的隨之投入剝削地貌的行列。原來的美好風景與人文都消失,它曾經的美麗也許持續了千萬年,但被毀掉只需要幾年的時間。

方便,本來就是違反自然的。

用雙腳、用身體確實的在土地上移動,才能體會到空間是怎麼變化的,空氣的溫度、溼度、氣味,一點一滴的轉變著。因為知道翻過一座山的艱難,就會尊重這座山的種種;因為知道海洋的瞬息萬變,就會敏銳地配合它的臉色來決定進退。人類鑿山填海,企圖加速移動的效率,發展、發展、再發展,但發展到最後,是什麼呢?

千篇一律的水泥森林?

你不就是為了逃離水泥森林,才往遙遠的彼方前行的嗎?

然後你說,真失望,這裡跟你來的地方差不多。

我們可不可以,一起想辦法,讓世界不要變得「差不多」?

先從走路開始吧。

延伸閱讀:

(綠島是世界級的浮潛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