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當國家求生「恐懼」不再,何為新加坡威權政治的核心支柱?

當國家求生「恐懼」不再,何為新加坡威權政治的核心支柱?
Photo Credit: corbisimage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5年,新加坡新媒體Mothership.sg ,仍有刊登文章What if S'pore doesn't survive?,內文問:新加坡的主權國家地位,還能維持多久?

改變民眾想法的,有兩個因素:一、時代不同。立國之初,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前景暗淡、充滿未知之數,執政黨的危機論述因而對公眾特別有說服力。 但當國家制度與運作開始成熟、發展成績受世界稱譽,社會對國家的需要與未 來挑戰便有不同理解、對舊有論述不無疑問。

二、執政黨面臨「執政困境」(perpetual performance dilemma),意思是威權政體專注於經濟發展表現來延續政權,但過程卻為社會問政的崛起製造誘因與條件。民眾因為國家提倡知識經濟、發展資訊科技、與世界接軌,眼界擴闊,刺激了思考,於是對執政者 的國家發展目標與方法異議日多,一黨獨大愈加困難。社會問政意識崛起,使反對黨形象不再負面,更多人才願意加入,實力有了可觀的發展,所以在上屆大選能夠挑戰近乎所有議席。選民也擺脫了各種恐懼心理,敢於票投反對黨。

2015年大選,執政黨重新得到近七成支持率,但這並不代表執政黨面對的社會問政壓力已然解除,這只反映新加坡選民深受務實主義影響,在外圍經濟不穩定因素下,不敢冒險票投沒有執政往績(track-record)的反對黨,這亦意味,如果外在環境合適,他們仍會票投反對黨,對執政黨加以壓存、使之更為面向民意。

People attend an election campaign rally by the opposition Workers' Party in Singapore

即便如此,設想有天新加坡完全開放政治,執政黨仍然享有優勢;2012 年,史萊特認為憑著過往亮麗政績,新加坡執政黨不難在政治競爭加劇的情況下繼續贏得執政,且更重要的是,開放政治可以回應社會漸強的制衡權力要求,執政黨可從中得到新的認受基礎與更高威望,有利管治。

需要補充的是,現今新加坡管治精英仍然著意加強國民的憂患意識。2011年, 李光耀回應這種憂患意識「是否壓制政治異議的藉口」時,他這樣說:「如果我們有種族或宗教衝突,我們就會變成另一個貝魯特(註:黎巴嫩首都)...... 我們必須為自己定位,鼓勵列強在區域維持影響力和勢力均衡,好讓我們有最大的活動與自由空間。我們能像紐西蘭一樣安全,以至於可以連空軍都不要了?」

相關報導:新加坡年輕人正在思考,未來要怎樣才更像一個「家」:新加坡大選前的五點觀察

本文摘自《雙城對倒:新加坡模式與香港未來》,天窗出版社

14332934_10157373801615517_1736930245333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