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提到「自由主義」的時候,到底是在說哪一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哲學家討論的「自由主義」與社會政治學者討論的「自由主義」很多時候都不盡相同,兩者的內容有時甚至沒有多少交疊。
「我們必須粉碎精神中一切依靠自由主義而得以存在的東西」
--法國政治學家查理·莫拉斯(Charles Maurras)
前言
「自由主義」是個容易惹起爭端與誤會的理論名詞。在學術界,它產生了一個有趣的衝突現象︰大多數英美哲學家視自由主義為政治哲學的顯學,但在非哲學界別,尤其是社會學與政治學裡,自由主義即使不是惡名昭彰,也是充滿毛病、棄如敝屣的意識形態。
正是這緣故,我甚少在他人面前自稱「自由主義者」。第一,它太容易招致鋪天蓋地的非難。第二,更關鍵的是,其實我幾乎可以全盤接受這些批評,卻不認為它們能撃中自由主義的要害。因為這些批評者提到的「自由主義」與我理解的「自由主義」通常是兩碼子事。
事實上,我認為哲學家討論的「自由主義」與社會學及政治學者討論的「自由主義」很多時候都不盡相同,兩者的內容有時甚至沒有多少交疊。這亦是我想在這篇文章盡力闡明的主旨︰希望人們注意到兩者的區別,避免把它們簡單地混淆在一起討論或批判。
哲學課的自由主義
假如你修讀了一門(非古典)政治哲學的課程,你也許會從哲學家霍布斯開始讀起,循序瞭解洛克、盧梭、密爾、康德到羅爾斯等大哲學家的自由主義思想。如果老師偏好由理論入手,你通常會先學習功利主義,接著瞭解平等自由主義、自由至上主義、公民理論、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等當代重要的政哲理論。
在這門課程裡,你也許會像不少當代哲學家一樣偏好平等自由主義,認為它尊重個人自由之餘,又重視傳統自由主義長期忽略的經濟平等問題。另一方面,當你讀到批評自由主義的不同理論(譬如社群主義與女性主義),也可能會同意它們的批評或多或少撃中你心目中對自由主義的一些疑惑與質疑。
無論你最終是否同意自由主義,至少你與其他哲學人對自由主義的理解並無多大差別。你們都會同意當代自由主義的核心精神是「平等地對待與尊重每個人」,只是不同自由主義哲學家對這個核心精神有各自不同的詮釋。
社會學/政治學課的自由主義
不過,假如你修讀的是一門社會學或政治學,便會對自由主義有極為不同的理解。你也許同樣會讀到霍布斯、洛克、密爾與康德,但你更會讀到哲學家甚少提到的格老秀斯、孟德斯鳩、歹代爾(Emmerich de Vattel)、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亞當斯密(Adam Smith)、T.H.格林(Thomas Hill Green)等社會政治學者視為自由主義的重要人物。
除此之外,你還會讀到一個稱為「新自由主義」的政治理論,認識到知名的新自由主義者,譬如哲學家海耶克、經濟學家米塞斯(Ludwig Heinrich Edler von Mises)、佛利民(Milton Friedman)、美國前總統列根,以及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如果你讀到國際關係理論,也會認識到新自由主義學者,諸如Helen V. Milner、Charles Lipson、Robert O.Keohane、Stephen D.Krasner等等。(包宗和, 2011)
這是個有趣的實驗。假如你問哲學人,誰是格老秀斯與歹代爾、海耶克與佛利民的思想學說又是什麼,他們很可能啞口無言。若然你問社會學人或政治學人,羅爾斯與德沃金(Ronald Dworkin)的主張是什麼,他們也會目瞪口呆。不過,當「自由主義」這個詞語出現,這班人卻能滔滔不絕就「自由主義」的對錯好壞爭辯到底。事實上,他們很可能是雞同鴨講,兩者討論的「自由主義」根本沒有交疊。
政治社會學的自由主義
在社會政治學中,自由主義主要分為三種理論(Michael G. Roskin 2014)︰古典自由主義、現代自由主義,以及新自由主義(現代保守主義)。
古典自由主義通常預設原子式個人主義,主張社會是由眾多「原子」個體構成,並且,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理性與自利。基於這種人性的假設,古典自由主義在社會制度上的基本信條:「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在經濟上,自由市場擁有一雙「看不見的無形之手」作自我修正,不需要政府干涉。在非經濟上,政府也不應該干涉宗教信仰、言論與出版自由等。
現代自由主義同樣接受古典自由主義對人性的預設,也認同政府不應該干擾人們的私人生活;但是,它卻反對自由市場可以自我約束。這類自由主義者通常認為市場是不完備的,它會導致壟斷與貧困。在經濟不平等的情況下,貧窮者也會失去自由選擇的機會。所以,這類自由主義主張:為了維護人們的自由免於受到若干限制(i.e.保障消極自由),政府應該對市場進行適當的干預。現代自由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的關係非常密切,後者通常被認為在(捍衛資本主義的)古典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中間尋找第三條的修正道路。
新自由主義是近代重要的政治理論。新自由主義繼承了古典自由主義大部分內容,他們比古典自由主義更信奉市場的威力,主張國家應該放棄對經濟事務的任何干預,具體政策包括削減公共開支、產業私有化、放寬企業管制、放棄任何貿易保護措施等等。另一方面,新自由主義有時比較像政治經濟學理論多於是意識形態(i.e.包含理想與改革的理論思想),它主要把國際的政治制度與經濟結構作為經驗的研究對象,分析國際的政治經濟現象。
在社會政治學裡,不同學者都會基於不同理由反對上述任何一者的自由主義。有些批評建基於把「自由主義」與「理想主義」連結一起,批評自由主義不切實際;有些批評認為自由主義信奉道德普遍(客觀)主義,但道德只是特定時空或社會文化的歷史產物;有些批評自由主義只擁護資產階級的自由與平等,是無產階級的敵人;有些批評認為自由主義是父權產物,無視女性的權益;有些批評認為自由主義擁護自由市場是萬能、誓死捍衛私有產權與生產資料私有化;有些批評認為自由主義擁護福利主義國家,但福利主義只會是自相矛盾、最終崩塌的制度……
反自由主義是一種傳統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