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霧霾造成十萬條人命誰負責?除了「火耕」還有複雜的棕櫚油供應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政府,我們持續要求印尼總統佐科威履行承諾,停止批准開發泥炭地的許可,並積極修復雨林、興建水利管理措施,減低泥炭地發生大火的危機。
伸手不見五指,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已成為日常生活要面對的困境。灰色煙霧籠罩的天空,濃濃的燃燒氣味,在城市高空俯瞰的能見度是零。在都市化的新加坡,居民被煙味薰醒,空氣污染惡化到有害健康的程度,出門必須戴口罩。
這一切都是印尼森林大火所致。一份美國哈佛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2015年印尼霾害總共奪取100,300條人命,包括印尼91,600人、馬來西亞6,500人和新加坡2,200人。焚燒森林產生的霧霾含有細懸浮微粒PM2.5,吸入後容易導致諸多疾病,包括氣喘、支氣管炎、肺癌與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
究竟是為了什麼,讓東南亞地區的居民必須付出這樣的代價呢?
或許你看到部分新聞媒體報導,森林大火的起因是「火耕」。確實,火耕是印尼傳統的農法,但在今天,火耕之後的土地有許多被拿來栽植油棕樹、生產棕櫚油,成為複雜的棕櫚油供應鏈的源頭。
去年(2015),我們運用無人機並派出人員實地調查,在Gunung Palung國家公園邊際發現剛被燃燒清空的泥炭地,馬上有人栽種了油棕樹苗。專案團隊與保育人員合作撤離幾隻僅有的紅毛猩猩,牠們受大火驚嚇的表情,讓全球雨林守護者看到難過、不忍。
為了監測印尼大火肇因,綠色和平長期和當地社區合作,製作一套地理資訊系統,開發地圖工具「好奇森林」。這個平臺有助公開森林管理資訊,包括清楚標出起火點,可以看到政府劃定的保育區到底有沒有徹底執法、嚴格取締縱火者,加強公眾監測的力量。2011-2013年間,我們發現高達40%的毀林是因為紙漿業和棕櫚油企業。
多管齊下,盼大火止息
- 對政府,我們持續要求印尼總統佐科威履行承諾,停止批准開發泥炭地的許可,並積極修復雨林、興建水利管理措施,減低泥炭地發生大火的危機。
- 針對棕櫚油企業,全球公眾一同呼籲,要求公開透明其供應鏈資訊,成功促成花王(Kao)、P&G寶僑家品、巴黎萊雅(L'Oreal)等消費品牌加入護林陣營,後續並監督實行進度。
- 要求涉及毀林罪證確鑿的棕櫚油生產公司IOI集團,盡快停止毀林行徑。
相關報導:關於消失印尼雨林的十件事:毀林的惡行,讓棲息的紅毛猩猩推向絕種邊緣
本文獲綠色和平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