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今天認真來聊玖壹壹(二):不解決「隱藏版」歧視,罵倒幾個玖壹壹都沒用

今天認真來聊玖壹壹(二):不解決「隱藏版」歧視,罵倒幾個玖壹壹都沒用
Photo Credit: 玖壹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玖壹壹只是歧視的「照妖鏡」而非歧視根源,更重要的問題是台灣人錯亂的價值觀,至今仍在消耗大量社會成本做著無意義的「獵巫行為」。

今天認真來聊玖壹壹(一):別紮稻草人,你知道如何評價玖壹壹的音樂嗎?

現在對於玖壹壹「歧視議題」的評論和撻伐,應該已經足以構成一個「現象」了。如果在一個肯認進步價值的社會,輿論對一個議題已經有這麼高程度的重視的話,大概代表這個社會議題已經相當被重視,而且正在以各種方法來施以解決了。

但就讓我們來重新檢視,在玖壹壹已經等同於「歧視」二字的現在,台灣社會是不是就已經沒有性別、種族、宗教等歧視了呢?如果這些問題還在的話,那我們到底花那麼多時間在吵什麼,過去針對玖壹壹的評論,到底又發揮了什麼功用呢?

罵翻玖壹壹之後,台灣社會真的有變得比較好嗎?

對我來說,一個針對某件社會議題的評論,如果沒有達到「改善此議題」的目的,那這個評論就是無效的。

而大家真的會認為,在把「歧視源頭」玖壹壹罵翻了之後,「歧視」在台灣就真的不存在了嗎?會不會他們的歌迷仍受他們影響而繼續「歧視」呢?會不會他們根本就不是歧視的源頭,而只是一個台灣社會現象的反映?與其花大量的力氣抵制玖壹壹,為什麼我們不願意花同樣的精力,來解決這樣一個大家都如此重視的「社會問題」呢?

一個社會發生問題,基本上我們要解決的應該是結構性的問題,而不是把那個東西當作一個「標的」來訾議與「妖魔化」,並且認為只要解決了這個標的,所有的「問題」就解決了。這樣「獵巫」的行為,也有可能讓自己掉入另一個「歧視」的結構之中而不自知。

更何況那畢竟只是一個被大眾媒體、網路傳播「奇觀化」建構出來的「巫」,如果在還沒了解事情的本質之前就貿然下定論判死刑,如在這之後問題依舊,或者這個社會冒出了更多的「巫」,那我們應該怪誰呢?而我們又要花上多少的社會成本,才得以消化這一次又一次無效的「獵巫行為」?

回到「評論」這件事情上;從去年「歪國人事件」至今針對玖壹壹「歧視問題」發出的評論,大部分都犯了這個毛病。並不是你們講的是錯的,其中也不乏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時論,但問題就出在皆把玖壹壹現象先是「奇觀化」,再來又加以「妖魔化」來看待,最後在一片「獵巫」聲浪中緩緩將他們送上火刑台受刑,完成這一次又一次構築在大眾傳播媒體之上的「狂歡」儀式。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儀式」只是在保持所謂「正常」與「不正常」的界線,是整體社會無意識地在歸納與排斥所謂的「不正常」與「瘋狂」現象,以維持其他部分可以更「光明」而「正常」地運作,而忘了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著一些「歧視」的思維尚未根去。

比如不自覺地說別人很「番」(「蕃」),原住民的刀就是「番刀」,拿ㄈㄈ尺(所謂的西餐妹)開玩笑,卻認為是男人就應該娶烏克蘭正妹;或者認為男性就應該禮讓、照顧女性,展現「紳士」風度;以及同樣面對「外國人」,面對白人就是比東南亞移工更加禮遇。這些事情每天都在台灣社會發生,也不停出現在各種足以誤導民眾的電視報導或影視作品上,都足以加深「刻板印象」與「歧視」,但卻不見有這麼人花同樣的時間、精力認真批判。

對我來說,如果這些「隱藏版」的歧視不解決的話,罵倒幾個玖壹壹都是沒用的。因為流行音樂並不是一個社會文化的「源頭」,大不了只是一個社會真實情況的部分鏡射反映而已。

玖壹壹只是歧視的「照妖鏡」而非歧視根源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之前玖壹壹爆發出來的幾次「歧視」事件。「歪國人事件」發生的當時,其實支持與反對玖壹壹的網友是旗鼓相當的,支持者認為外國人不懂台灣人的幽默,反對者則認為這就是歧視,並且聲勢逐漸壓過支持者,至今仍佔上風。

其實仔細觀察〈歪國人〉的歌詞與MV,要說是歧視的話也並不完全,因為它比較像是在呈現台灣人對於外國白人的「文化刻板印象」,嘲笑的是台灣人自己對於外國白人的盲目崇拜與窄小國際觀。玖壹壹就像是一個忠實的「照妖鏡」,台灣社會對於外國白人有什麼觀感,就老老實實地呈現出來。

台灣人腦中對於「外國人」的想像,不就是西餐妹、長頸鹿美語、單車帥哥傳教士、嘻哈爆髮黑人、韓國整形醫生這些嗎?你難道不覺得在歧視到「歪國人」之前,就應該為自己身為缺乏國際觀的台灣人羞愧至死嗎?

這是相當有力的諷刺手段,但哈佛妹姜安蓉說的其實也沒有錯,這確實是「歧視」。但我在這個事件中看到的,卻是台灣人對於外國人的整體不友善。

姜安蓉在自製影片中就提到,因為這層刻板印象的關係,即使在台外國人想做其他工作,還是會不斷被要求去教英文或交換語言,而忽略了他們除了語言之外,也有其他的長才。這才是她想表達的事情。但不管支持或反對玖壹壹,我們有人認真了解姜安蓉到底想表達什麼嗎?

玖壹壹在後來的回應中確實表現得不好,但我們又在這次的事件當中,對於外國人的刻板印象有什麼省思呢?還是依舊停留在我們所嘲笑的玖壹壹創造出來的樣板中嗎?或者只是擷取一句「我不會想要跟一個可以支持這樣垃圾(MV)的國家有任何連結」,然後盲目跟隨眾人辱罵玖壹壹或姜安蓉呢?台灣人自豪的民主價值又在哪裡呢?(詳細討論可見我的文章

玖壹壹的「物化女性」與「異男情慾」,如果放在某個高度來觀看的話確實是這樣沒錯。但既然如此的話,為何我們又如此輕易放過其他「物化女性」的MV呢?我要再說一遍,放進台灣音樂的脈絡來看,他們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或最突出的一個,所以大家評判的標準到底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