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玖壹壹只是歧視的「照妖鏡」而非歧視根源,更重要的問題是台灣人錯亂的價值觀,至今仍在消耗大量社會成本做著無意義的「獵巫行為」。
►今天認真來聊玖壹壹(一):別紮稻草人,你知道如何評價玖壹壹的音樂嗎?
現在對於玖壹壹「歧視議題」的評論和撻伐,應該已經足以構成一個「現象」了。如果在一個肯認進步價值的社會,輿論對一個議題已經有這麼高程度的重視的話,大概代表這個社會議題已經相當被重視,而且正在以各種方法來施以解決了。
但就讓我們來重新檢視,在玖壹壹已經等同於「歧視」二字的現在,台灣社會是不是就已經沒有性別、種族、宗教等歧視了呢?如果這些問題還在的話,那我們到底花那麼多時間在吵什麼,過去針對玖壹壹的評論,到底又發揮了什麼功用呢?
罵翻玖壹壹之後,台灣社會真的有變得比較好嗎?
對我來說,一個針對某件社會議題的評論,如果沒有達到「改善此議題」的目的,那這個評論就是無效的。
而大家真的會認為,在把「歧視源頭」玖壹壹罵翻了之後,「歧視」在台灣就真的不存在了嗎?會不會他們的歌迷仍受他們影響而繼續「歧視」呢?會不會他們根本就不是歧視的源頭,而只是一個台灣社會現象的反映?與其花大量的力氣抵制玖壹壹,為什麼我們不願意花同樣的精力,來解決這樣一個大家都如此重視的「社會問題」呢?
一個社會發生問題,基本上我們要解決的應該是結構性的問題,而不是把那個東西當作一個「標的」來訾議與「妖魔化」,並且認為只要解決了這個標的,所有的「問題」就解決了。這樣「獵巫」的行為,也有可能讓自己掉入另一個「歧視」的結構之中而不自知。
更何況那畢竟只是一個被大眾媒體、網路傳播「奇觀化」建構出來的「巫」,如果在還沒了解事情的本質之前就貿然下定論判死刑,如在這之後問題依舊,或者這個社會冒出了更多的「巫」,那我們應該怪誰呢?而我們又要花上多少的社會成本,才得以消化這一次又一次無效的「獵巫行為」?
回到「評論」這件事情上;從去年「歪國人事件」至今針對玖壹壹「歧視問題」發出的評論,大部分都犯了這個毛病。並不是你們講的是錯的,其中也不乏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時論,但問題就出在皆把玖壹壹現象先是「奇觀化」,再來又加以「妖魔化」來看待,最後在一片「獵巫」聲浪中緩緩將他們送上火刑台受刑,完成這一次又一次構築在大眾傳播媒體之上的「狂歡」儀式。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儀式」只是在保持所謂「正常」與「不正常」的界線,是整體社會無意識地在歸納與排斥所謂的「不正常」與「瘋狂」現象,以維持其他部分可以更「光明」而「正常」地運作,而忘了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著一些「歧視」的思維尚未根去。
比如不自覺地說別人很「番」(「蕃」),原住民的刀就是「番刀」,拿ㄈㄈ尺(所謂的西餐妹)開玩笑,卻認為是男人就應該娶烏克蘭正妹;或者認為男性就應該禮讓、照顧女性,展現「紳士」風度;以及同樣面對「外國人」,面對白人就是比東南亞移工更加禮遇。這些事情每天都在台灣社會發生,也不停出現在各種足以誤導民眾的電視報導或影視作品上,都足以加深「刻板印象」與「歧視」,但卻不見有這麼人花同樣的時間、精力認真批判。
對我來說,如果這些「隱藏版」的歧視不解決的話,罵倒幾個玖壹壹都是沒用的。因為流行音樂並不是一個社會文化的「源頭」,大不了只是一個社會真實情況的部分鏡射反映而已。
玖壹壹只是歧視的「照妖鏡」而非歧視根源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之前玖壹壹爆發出來的幾次「歧視」事件。「歪國人事件」發生的當時,其實支持與反對玖壹壹的網友是旗鼓相當的,支持者認為外國人不懂台灣人的幽默,反對者則認為這就是歧視,並且聲勢逐漸壓過支持者,至今仍佔上風。
其實仔細觀察〈歪國人〉的歌詞與MV,要說是歧視的話也並不完全,因為它比較像是在呈現台灣人對於外國白人的「文化刻板印象」,嘲笑的是台灣人自己對於外國白人的盲目崇拜與窄小國際觀。玖壹壹就像是一個忠實的「照妖鏡」,台灣社會對於外國白人有什麼觀感,就老老實實地呈現出來。
台灣人腦中對於「外國人」的想像,不就是西餐妹、長頸鹿美語、單車帥哥傳教士、嘻哈爆髮黑人、韓國整形醫生這些嗎?你難道不覺得在歧視到「歪國人」之前,就應該為自己身為缺乏國際觀的台灣人羞愧至死嗎?
這是相當有力的諷刺手段,但哈佛妹姜安蓉說的其實也沒有錯,這確實是「歧視」。但我在這個事件中看到的,卻是台灣人對於外國人的整體不友善。
姜安蓉在自製影片中就提到,因為這層刻板印象的關係,即使在台外國人想做其他工作,還是會不斷被要求去教英文或交換語言,而忽略了他們除了語言之外,也有其他的長才。這才是她想表達的事情。但不管支持或反對玖壹壹,我們有人認真了解姜安蓉到底想表達什麼嗎?
玖壹壹在後來的回應中確實表現得不好,但我們又在這次的事件當中,對於外國人的刻板印象有什麼省思呢?還是依舊停留在我們所嘲笑的玖壹壹創造出來的樣板中嗎?或者只是擷取一句「我不會想要跟一個可以支持這樣垃圾(MV)的國家有任何連結」,然後盲目跟隨眾人辱罵玖壹壹或姜安蓉呢?台灣人自豪的民主價值又在哪裡呢?(詳細討論可見我的文章)
玖壹壹的「物化女性」與「異男情慾」,如果放在某個高度來觀看的話確實是這樣沒錯。但既然如此的話,為何我們又如此輕易放過其他「物化女性」的MV呢?我要再說一遍,放進台灣音樂的脈絡來看,他們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或最突出的一個,所以大家評判的標準到底在哪裡呢?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