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城市——香港已漸漸被新加坡拋離

智能城市——香港已漸漸被新加坡拋離
Photo Credit: Tyrone Siu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年多過去了,創新及科技局也成立了,再看看兩地在智能城市方面的發展,客觀的現實是很遺憾的我們已經被新加坡進一步拋離。

去年年中寫了一篇題為〈智能城市—我們已經落後於新加坡〉的文章。一年多過去了,創新及科技局也成立了,再看看兩地在智能城市方面的發展,客觀的現實是很遺憾的我們已經被新加坡進一步拋離。當彼邦無論在政策、資源配套、實踐各方面都全力的向智能城市這個方向邁進,我們的政府還停留在聘請顧問公司諮詢研究的階段,民間創新則苦無配套、甚至因為過時的法例而被打壓。科技一天也嫌長,此消彼長,兩地的發展,漸行漸遠。

電子貨幣成大趨勢

Fintech(金融創新)可以說是今年科技界的一大熱門項目。當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八達通宣傳重點依然是鼓勵用戶採用自動增值服務、在本地搭的士仍只可以使用現金、政府大力推廣的竟是電子支票時,自今年5月起,新加坡的市民已經可以透過使用Dash [1]這個由新加坡電訊(Singtel)和渣打銀行共同開發的電子貨幣手機應用程式用智能手機繳付地鐵、巴士車資(公共交通工具暫時只限使用具NFC功能的Android手機)、的士車資、處理P2P轉帳、海外匯款、及在二萬多個商戶,包括7-11、屈臣氏、肯德基、必勝客等以電子貨幣消費。該項服務並不限於新加坡電訊和渣打銀行的客戶,而是所有擁有智能手機並已下載Dash的新加坡居民,均何享用。新加坡在流動支付方面的創新,不讓中國大陸專美。

現金、信用卡、支票,都將會被電子貨幣所取代。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的流動支付在內地推出並廣泛流行起來,不過是這一兩年間的事,現在在中國大陸,衣食住行都差不多可以用電子貨幣來解決,幾十歲的大叔大媽、在街邊賣煎餅的個體戶,都已經熟練地用流動支付來進行交易。

近幾個月,香港有不同的機構推出電子錢包,然而本地的P2P轉帳服務不是開戶手續繁複、便是未能跨網,或不能即時過數。真正的跨平台即時轉帳,聽說要等到2018年金管局平台出台才能落實 [2]。中間年多的空缺,不難被其他外來者攻佔。本地電子錢包服務最全面的,暫時只有TNG。不像支付寶、微信支付、Dash等等,有銀行、電訊商、互聯網背景,TNG起步相對比較困難。曾經獨領風騷的香港,何解如今伊人獨憔悴?

新加坡的金融創新比香港行得更快更前,其實並非偶然。當地的Monetary Authority(MAS)明確表示他們在Fintech新創公司能夠站穩陣腳之前,規管會較對傳統的金融機構寬鬆,以確保他們有足夠的創新空間。此外MAS也承諾在五年內對金融創新行業投入2億2500萬新加坡元(12億8300萬港元),推動有關創新。

交通

除了去年提過的停車場實時泊位數目顯示屏、公共巴士實時資訊等等的服務,新加坡政府繼續在交通方面不斷創新,期望透過科技進一步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

近年新加坡銳意發展無人車科技,當地的nuTonomy公司與的士叫車手機應用程式Grab合作發展無人駕駛的士,有望搶在Uber和Google之前,在2018推出100部無人駕駛的士,在新加坡投入服務 [3]。

此外,當地的地鐵公司SMRT亦與2getthere公司合作研發無人駕駛、可承載24個乘客的的第三代Group Rapid Transit (GRT) 。新一代的GRT全電動、節能、便宜,最適合於住宅區、校園、機場、度假酒店、工業園區行走指定路線,以應付短途客人、尤其是所謂的“the first and last mile”的需要。新的GRT最快可於今年年底投入服務 [4]。

為了鼓勵和方便民間的創新,新加坡政府銳意開放數據,以便商界和初創企業可以研發出更有效用的程式或者設計。例如當地的交通運輸部門Land Transport Authority(LTA)便在其網頁開設了Data Mall [5] 提供包括實時交通狀況、公共交通、地理位置及統計數據等的資訊。

香港在智能交通方面的發展,相對失色。政府期望把九龍東作為智能城市的試點,在今年的2月份有委托了顧問公司為「發展九龍東為智慧城市區」作可行性研究,未知結果何時出台。

鼓勵創新

新加坡政府對於推動創新,和扶助新創企業,可謂不遺餘力。種種政策,包括稅務優惠、移民政策、各種創科基金,都旨在留住本地科技人才、吸引更多的創科人才到新加坡創業,或有實力的創科公司到新加坡投資、發展。

互聯網保安公司CloudFlare本來一直鍾情香港,打算在這裏設立他們的亞洲總部,然而,最後還是敵不過新加坡政府的熱情邀請和銀彈招數,決定落戶新加坡。選擇了在星洲而非香港設立亞太區總部的科技公司還包括了我們熟悉的Google、Facebook、Linkedin等等。近年筆者身邊有不少朋友,正是因為當地的各種吸引人才的手段,移居了到新加坡。這當中我們到底損失了多少就業機會、多少人才?

除了大企業,新加坡政府也着力提供機會給中小企,甚至兼職個體戶參與與科技有關的工作。他們的電子政府辦公室(Government Digital Services)在不久之前推出了名為”GovBuy”的實驗計劃,邀請編程人員參與各項GDS的微小工程。每項工作的報酬由幾百至幾千新加坡元不等 [6]。期望透過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進一步提升政府服務質素和效率。

盲目追求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