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城市——香港已漸漸被新加坡拋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年多過去了,創新及科技局也成立了,再看看兩地在智能城市方面的發展,客觀的現實是很遺憾的我們已經被新加坡進一步拋離。
去年年中寫了一篇題為〈智能城市—我們已經落後於新加坡〉的文章。一年多過去了,創新及科技局也成立了,再看看兩地在智能城市方面的發展,客觀的現實是很遺憾的我們已經被新加坡進一步拋離。當彼邦無論在政策、資源配套、實踐各方面都全力的向智能城市這個方向邁進,我們的政府還停留在聘請顧問公司諮詢研究的階段,民間創新則苦無配套、甚至因為過時的法例而被打壓。科技一天也嫌長,此消彼長,兩地的發展,漸行漸遠。
電子貨幣成大趨勢
Fintech(金融創新)可以說是今年科技界的一大熱門項目。當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八達通宣傳重點依然是鼓勵用戶採用自動增值服務、在本地搭的士仍只可以使用現金、政府大力推廣的竟是電子支票時,自今年5月起,新加坡的市民已經可以透過使用Dash [1]這個由新加坡電訊(Singtel)和渣打銀行共同開發的電子貨幣手機應用程式用智能手機繳付地鐵、巴士車資(公共交通工具暫時只限使用具NFC功能的Android手機)、的士車資、處理P2P轉帳、海外匯款、及在二萬多個商戶,包括7-11、屈臣氏、肯德基、必勝客等以電子貨幣消費。該項服務並不限於新加坡電訊和渣打銀行的客戶,而是所有擁有智能手機並已下載Dash的新加坡居民,均何享用。新加坡在流動支付方面的創新,不讓中國大陸專美。
現金、信用卡、支票,都將會被電子貨幣所取代。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的流動支付在內地推出並廣泛流行起來,不過是這一兩年間的事,現在在中國大陸,衣食住行都差不多可以用電子貨幣來解決,幾十歲的大叔大媽、在街邊賣煎餅的個體戶,都已經熟練地用流動支付來進行交易。
近幾個月,香港有不同的機構推出電子錢包,然而本地的P2P轉帳服務不是開戶手續繁複、便是未能跨網,或不能即時過數。真正的跨平台即時轉帳,聽說要等到2018年金管局平台出台才能落實 [2]。中間年多的空缺,不難被其他外來者攻佔。本地電子錢包服務最全面的,暫時只有TNG。不像支付寶、微信支付、Dash等等,有銀行、電訊商、互聯網背景,TNG起步相對比較困難。曾經獨領風騷的香港,何解如今伊人獨憔悴?
新加坡的金融創新比香港行得更快更前,其實並非偶然。當地的Monetary Authority(MAS)明確表示他們在Fintech新創公司能夠站穩陣腳之前,規管會較對傳統的金融機構寬鬆,以確保他們有足夠的創新空間。此外MAS也承諾在五年內對金融創新行業投入2億2500萬新加坡元(12億8300萬港元),推動有關創新。
交通
除了去年提過的停車場實時泊位數目顯示屏、公共巴士實時資訊等等的服務,新加坡政府繼續在交通方面不斷創新,期望透過科技進一步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
近年新加坡銳意發展無人車科技,當地的nuTonomy公司與的士叫車手機應用程式Grab合作發展無人駕駛的士,有望搶在Uber和Google之前,在2018推出100部無人駕駛的士,在新加坡投入服務 [3]。
此外,當地的地鐵公司SMRT亦與2getthere公司合作研發無人駕駛、可承載24個乘客的的第三代Group Rapid Transit (GRT) 。新一代的GRT全電動、節能、便宜,最適合於住宅區、校園、機場、度假酒店、工業園區行走指定路線,以應付短途客人、尤其是所謂的“the first and last mile”的需要。新的GRT最快可於今年年底投入服務 [4]。
為了鼓勵和方便民間的創新,新加坡政府銳意開放數據,以便商界和初創企業可以研發出更有效用的程式或者設計。例如當地的交通運輸部門Land Transport Authority(LTA)便在其網頁開設了Data Mall [5] 提供包括實時交通狀況、公共交通、地理位置及統計數據等的資訊。
香港在智能交通方面的發展,相對失色。政府期望把九龍東作為智能城市的試點,在今年的2月份有委托了顧問公司為「發展九龍東為智慧城市區」作可行性研究,未知結果何時出台。
鼓勵創新
新加坡政府對於推動創新,和扶助新創企業,可謂不遺餘力。種種政策,包括稅務優惠、移民政策、各種創科基金,都旨在留住本地科技人才、吸引更多的創科人才到新加坡創業,或有實力的創科公司到新加坡投資、發展。
互聯網保安公司CloudFlare本來一直鍾情香港,打算在這裏設立他們的亞洲總部,然而,最後還是敵不過新加坡政府的熱情邀請和銀彈招數,決定落戶新加坡。選擇了在星洲而非香港設立亞太區總部的科技公司還包括了我們熟悉的Google、Facebook、Linkedin等等。近年筆者身邊有不少朋友,正是因為當地的各種吸引人才的手段,移居了到新加坡。這當中我們到底損失了多少就業機會、多少人才?
除了大企業,新加坡政府也着力提供機會給中小企,甚至兼職個體戶參與與科技有關的工作。他們的電子政府辦公室(Government Digital Services)在不久之前推出了名為”GovBuy”的實驗計劃,邀請編程人員參與各項GDS的微小工程。每項工作的報酬由幾百至幾千新加坡元不等 [6]。期望透過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進一步提升政府服務質素和效率。
盲目追求科技?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