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港的代價:香港被有毒「電子垃圾」攻克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香港填埋場每處理一公噸垃圾,耗費500港元,要擺平這海量的寶特瓶,全年得耗掉2,400多萬台幣的公帑。這筆自由的爛帳,該怎樣去算?誰該去付?
文:朱漢強(香港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曾幾何時,香港成了價廉物美的購物天堂。這個「自由港」,除卻煙酒交通燃料等極少數商品,所有消費品都免關稅,帶動人財兩旺。自由港的海關也非閒著沒事,除應課稅品外,也集中資源抓武器毒品,可是對於其他出入口和轉口貿易,報關寬鬆,多大刀闊斧地放行。
因為這個緣故,自由港也是有害電子廢物的轉口重鎮。歐美的廢棄電路板、CRT舊式顯示屏等,很多時會取道香港,轉運到廣東貴嶼等地當垃圾崗。
要不是美國環保團體「巴塞爾行動網絡」(Basel Action Network)的調查,港府可能壓根不知道本港鄉郊已淪為大型電子垃圾場。大陸近年收緊入口關卡,運不上內地的電子垃圾,或滯留、或乾脆轉戰香港處理,不法商人更搬來貴嶼粗放拆解的套路,利用強酸野蠻地提取電子廢物貴價金屬,硬生生的在香港這座國際城市裡,烙出「新貴嶼」的丟臉印記。
自由之下,香港被有毒電子垃圾攻克了。
鈔票上的血腥味
或許,我們早被自由港的迷湯灌得昏昏沉沉,缺乏對自由背後那極緻的資本主義也來點批判。因此,在電子垃圾以外,香港同時是魚翅、象牙、熊膽、石首魚的國際貿易中心。與其說是國際貿易中心,是否更像世界級的肉檯屠房?只是每宗生意換來的鈔票,血腥味特濃。

追本逐利,人性貪婪,本來就是自由經濟的本質。本來,政策規限和道德制約可以為事情留點分寸,偏偏我們信奉無度的放任。事事講求賺到盡、每每鼓吹消費萬歲,講方便求效率,造就所謂的經濟增長。結局是,贏了,也僅僅是短線的回報紅利;賠上的,卻是永續發展與生態倫理的老本。
香港垃圾量 是東京的1.76倍
看過資料,說台灣推行限塑政策前,平均每個人每天使用2.5個膠袋,已經被指過份;但香港人呢?在實施購物袋收費前,人均棄置量大概是台灣人的一倍,有4.9個。麵包商家為爭取顧客,每個麵包都用上一個塑膠袋,然後再用一個大塑膠袋統統打包起來;消費者貪圖所謂的方便,拿完一個塑料袋又一個。大家都有拿袋子的自由,卻好像沒有節制耗用資源的責任。


香港人比東京的老百姓製造更多垃圾,這是那門子的本事?也不要把責任全推卸給陸客,因為那個數字比拼的是家居鄰舍廢物。而阿拉伯數字後面的不單是消費文化,根本是浪費文化。汰「舊」換新的觀念,在我城逐漸過時,取而代之主旋律,是「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下數據正好說明因由:香港政府比較過香港、台北、首爾、東京家庭的人均垃圾製造量,發現後者表現最好,每日只產出0.77公斤,其次是0.95公斤的首爾,再之後是台北的1公斤。香港敬陪末座,平均每人每日製造1.36公斤的垃圾,較東京人多76%。
回收處理 跟不上消費腳步
浪費文化的推手,離不開商家。商家和生產商愛自由,至少在減廢和污者自付的法規上,可以更自由地卸責。說來誇張,香港人口不到720萬,每天棄置到填埋場的PET瓶子卻重達132公噸,相當於528萬個430毫升的寶特瓶,一年丟棄的瓶子相連起來足以繞地球八圈。
香港環保署早年承諾要管制飲品商履行生產者責任,但這些年來兜兜轉轉,消費者和業者仍可繼續逃掉回收的責任。
香港填埋場每處理一公噸垃圾,耗費500港元,要擺平這海量的寶特瓶,全年得耗掉2,400多萬的公帑。這筆自由的爛帳,該怎樣去算?誰該去付?
對於回收品的出路,香港政府同樣交給自由市場調節,說白了,就是物競天擇,價高者生存。市場無情,著眼的是回收品的價錢,而非價值。過去,中國經濟強勁,對廢塑膠需求大,回收業者只要簡單的打包紮綑,便可以出口圖利。但當下大陸經濟和石油價格相繼滑落,中下價的回收品全套牢了,整個回收物資的通路便給堵塞住。
垃圾掩埋場 滿溢的物慾
香港的填埋場也很自由,無任歡迎棄置各類垃圾,甚至可回收物。這要拜港英年代的殖民官僚,深信技術萬能、管理萬能,所設計的國際級填埋場滴水不漏,百毒不侵,大家可放心消費,安心棄置垃圾。但填埋場並非無底洞,更不該成為資源黑洞。它裝載不了無節制的物慾,加上前文所述低下價回收品的出口窘局,以致全港三座垃圾墳場,多年來飽受滿瀉的壓力。
廢物管理牽涉一環扣一環的鏈條,其中一環堵住了便會出事。上游要做好減廢,但我們還沒有廢物收費等相應的政策,反倒有消費主義的魔掌在翻雲覆雨;中游的回收管道,又因為下游欠缺市場出路而淤塞,甚至斷裂,打擊了公眾對回收的信心,這正是當下嚴峻的廢物危機。
屋漏偏逢連夜雨,政治上,香港人失去普選行政長官的自由,造成近年的社會撕裂。談論環保等公共政策,大家可能先看政治顏色,而非是非對錯,甚至各走極端,這中間的空轉、內耗,重蹈台灣過去十多年來的軌跡。
香港能從台灣走過的路總結出心得嗎?我也想聽高人指點。如果說民間的自發自強,是必然關鍵,我認同,同時期盼我們有早日走出黑暗、邁向永續的智慧。
期待不久將來大家再到香港時,不一定忙於血拼,也可以漫步我們的郊野公園、到維港聽風唱歌。

作者簡介
朱漢強,自由工作者,創立香港「綠惜地球」。記者轉任NGO的他,自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在1988年展開記者生涯,並主跑環境線,他曾說,「父輩那一代人多把自己當成(香港的)過客,但現今一代在這裡成長。」,認為社會屬於新一代,故應對社會常存關心,要不平則鳴。後轉任宣明會、香港當地最早成立的環保機構地球之友,關注廢棄物及消費倫理,並影響企業發揮「生產者責任」。
相關報導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最新發展:
Tags:
「快一點」的成長秘訣:讓NUEIP人事管理實現勞資和諧共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每天為了解決台灣餐飲店業者因人手不足,又要講求速度與品質的消費體驗問題,在全台馬不停蹄地提供從POS系統、線上點餐、數位支付、物流送餐,到行銷導客的一條龍智慧餐飲服務。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短短三年,即創下萬家餐飲門市合作,且獲得眾多知名餐飲品牌的支持。
而在點點全球積極為中小餐飲業和小吃店研發創新解方,並展望更多元跨領域服務與海外布局的同時,背後則有專業的NUEIP團隊提供的nuHRM人資系統,為點點全球打理企業內部的所有人事營運。
擺脫呆板的代管計薪,系統串聯自動試算更接地氣

點點全球的人資主管張珺涵指出,過去外包人事薪資給第三方代管公司的過程中,企業內部文化和經營策略往往無法被充分考量,因此,代管公司難以彈性滿足所有員工的需求。每月3號發薪日前,除了需要準備員工名單、出勤記錄、薪資異動資料和請假紀錄等,企業還要負責催促員工提交假勤資料,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精力,還會增加許多時間成本;若發薪後,發現計薪上的疑慮,與代管公司來回溝通的時間,也會進一步加大企業的負擔、影響企業的運作效率。
nuHRM人資管理系統的薪資功能,完美的解決了以上問題。不僅串聯了所有以往需主動提供給外包公司的資料,自動匯出薪資試算結果,還可以快速匯出符合財政部規範的申報媒體檔,讓月底計薪的工作流程能一條龍完成。張珺涵高興的分享:「現在,平均不到一分鐘就可以算完一個人的薪水,且多虧NUEIP獨特的關卡計薪方式,只需要跟著流程一步一步檢查,員工越多越能顯現此功能帶來的輕鬆高效,遠遠超乎我的預期。」
從制度控管到人情考量,NUEIP助打造和諧勞資關係

點點全球的團隊擁有不怕失敗、勇於創新的精神,如此彈性開放的文化也貫徹在公司制度實行上,張珺涵形容自己是雇主與員工之間的橋樑,企業為了維護內部秩序、確保員工的權益與義務,制定企業規章制度,以有效管理人力資源;然而,在實際執行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靈活程度,才能促進勞資雙方的良好關係,達成雙贏目標。
因此,點點全球選擇了能協助實踐彈性文化的NUEIP nuHRM人資系統,利用系統設置「請假申請時間」與「最低請假時數門檻」便是最好的例子,雖其目的是為了更妥當控管人員,但有時員工發生特殊情況,以致無法符合現有制度時,企業可針對個案通融放行,此時,系統功能也可以彈性各別自行調整設定,並且自動串聯至每月薪資計算。張珺涵說道:「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我們不需要一個將制度綁死的系統,而是一個既有控管制度、又有彈性調整空間的、為『人』考量的好系統,NUEIP就是這樣收放自如的系統,它讓我們建立了更互信互賴的勞資關係。」
重複的人事作業都交給舉一反三的智慧系統

近年來,點點全球快速拓展業務,伴隨著員工的增加,NUEIP系統所帶來的工作效率提升成效也越顯著。「NUEIP是我見過使用起來能最簡單無腦的系統!」張珺涵笑著說:「像是將新進員工加入系統時,只需要建立員工帳號、填寫基本資料、啟用帳號,三個步驟即可設置完畢,加上NUEIP的介面非常清楚明瞭,加速了整個建置的順暢度。」企業應用數位轉型工具,旨為節省重複的行政作業,NUEIP在協助企業導入系統時,已先將所有考勤、假期、加班、簽核等相關規則,依照公司人事規章設定完成,因此只需要為新進員工套用規則,即可快速完成新進員工的系統設置工作。
帶著讓餐飲業者「Work Easy」、消費者「Eat Happy」的經營理念,點點全球目前正積極培育強力的研發人才,進攻跨領域的數位技術服務;並借助彈性易操作的NUEIP企業管理平台,迅速解決企業內部的人事工作、提高企業營運效率;同時,亦增進了勞資雙方之間的信賴感,使團隊更有凝聚力,為企業齊心打拼。
本文章內容由「人易科技」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