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應該成為歷史,而非零散的個人經歷、記憶碎片

 雨傘運動應該成為歷史,而非零散的個人經歷、記憶碎片
Photo Credit: Vincent Yu / AP Photo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認為雨傘運動應該要成為歷史——說它要成為歷史,不是要大家忘記過去,而是不能再停留於個人的回憶、回味或無奈。

雨傘運動兩週年,我的最大感受與反省是它還未正式成為歷史。

這是一個艱難又必須面對的問題。雨傘運動才結束兩年,對許多參與者來說,當時許多畫面細節仍然歷歷在目。直至今日,雨傘運動的影響力未消失,談何成為歷史?

成為供後人理解的歷史

沒錯,每次我回想起雨傘運動,都感覺它像是昨日之事。包圍政府總部、佔領馬路、搬鐵馬睡帳篷,與「手臀延伸」的警察對峙,它們是那麼具體而真實,怎可能忘記?但回過神來,它更像是一場夢境,只是許多零零碎碎的畫面、難以言喻的感受所組合而成的回憶。它還未成為歷史,一部寫在香港史書上的歷史。

我認為雨傘運動應該要成為歷史——說它要成為歷史,不是要大家忘記過去。社會上曾發生過的大事件,都需要人們留下回憶紀錄、文獻,再作思考與研究,才能成為供後人理解的歷史。正如六四民運,正因為香港留下了大量影片、資料、書本與研究,才成為多代港人不會也不敢遺忘的歷史。

雨傘運動也不例外,我們應該承認它已成為過去。對於過去的感受與畫面,若我們不加以組織與整理,它們會逐漸在我們的記憶中碎片化、或扭曲,或消失。雨傘運動成為了歷史,它才能被我們認真研究與分析。

成功還是失敗?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有些人認為早前立法會選舉高投票率與泛民本土仍然保住關鍵議席,是反映了雨傘運動的餘波與正面影響力。但更早之前,不是有許多人宣稱雨傘運動是失敗了嗎?不是說雨傘運動的失敗重挫了公民力量與士氣嗎?

到底今次立法會選舉泛民的「成功」,是否真的受雨傘運動影響?它們的關係又是什麼?是街頭運動的失敗所以引致公民運動又回歸到議會抗爭之中,眾人要守住最後一道堡壘,還是雨傘運動從一開始注定要成為議會政治「收割」的成果?我們還未釐清這些問題,我們還停留在個人經歷的回憶,或者回味,或者無奈。

而且上面問題只屬表面的層次。更深層與深刻的問題仍然被港人長期忽略。譬如,雨傘運動是一場公民抗命?還是它如本土派所言是一場革命?雨傘運動的武力衝突與手段,說明了它是不正當的嗎?雨傘運動的成因何在,它真的是單純反映了香港人爭取民主普選的決心嗎?這些爭論更涉及深刻的史觀與價值觀爭論。

歷史亦會眾說紛紜

當然,歷史離不開詮釋,每個歷史都是當下的歷史。雨傘運動同樣要經歷這種蛻變,要從眾說紛紜的看法與記憶之中整理成「大敍述」。正如當下的香港,六四也變成一些人口中需要本土化、重新敍述與理解的歷史事件了。在雨傘成為歷史的過程中,不同人自然對它有不同的詮釋。這些眾說紛紜的看法必須逐一檢視、搜證、討論與批判。

這樣,雨傘運動及其歷史意義,才能多元又謹慎地保留下來。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博客正心誠意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王陽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