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出版業裡的「雙面鏡」:專訪推理小說家臥斧

出版業裡的「雙面鏡」:專訪推理小說家臥斧
Photo credit:曹雅茵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寫作可以是一個人的事,但出版不是。

文:許銘心

「外籍移民、問題法案、連續殺人事件」這幾個名詞,會讓你聯想到什麼?

答案不是社會新聞版面,而是作家臥斧連載中的長篇小說《抵達夢土通知我》。以318學運為參考背景,加上超現實的能力、推理元素與生死情節,《抵達夢土通知我》不僅是精彩的推理小說,更代表著臥斧長期以來、對小說創作的態度:以貼近人性的描寫,讓小說與社會現實相呼應,引起讀者的共鳴。

在作家之外,臥斧其實有另一個身分-闖蕩出版江湖多年的編輯。這讓人不禁好奇:同時擁有作家和編輯的雙重身分,難道不會造成角色混亂嗎?兩者工作的共同點和差異,又如何影響他看待出版業與創作?這次的採訪,便從兩種角度切入,深度剖析作家、編輯、與出版業之間的複雜關係。

寫作可以是一個人的事,但出版不是。

對作家臥斧來說,出版是種集體創作,是書籍從個人作品、延伸成為出版社生計的過程。從編輯、行銷、設計、甚至是送貨的大哥,都是出版過程中的一員。好的作者應該間接對眾人負責,聽取編輯提供的專業意見。

聽取意見,不代表百分之百的遵從,臥斧偏愛的編輯,必須要能有意見往來,在討論中使作者看見盲點。例如,合作過的編輯冬陽是推理派的人,像個嚴格的讀者,專門在小說裡找出不合推理邏輯的小細節;莊瑞琳編輯則像個溫柔、充滿關懷社會的讀者,關注主角與與社會事件的關係,常思考主角是否過於疏離或投入事件,如何避免蓋棺論定小說人物的是非對錯。

shutterstock_224427724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com/達志影像

好的編輯會有自己擅長的切入角度,透過建議修正敘事結構,讓小說能更立體的呈現給讀者。當然,臥斧也遇過讓他抓狂的編輯:

我用四個不同的狀聲詞描述同一個狀況,有越來越大聲的感覺,卻被編輯無理由地刪改成相同的狀聲詞!當下感覺莫名其妙。

臥斧不怕激烈的意見交流,只怕沒有緣由的更改字句。他和編輯的互動,從意見不合衝突擺臉色的時候,到調整細節讓小說更生動、歡欣鼓舞的時候,都呈現他身為作家,珍視自己創作,同時勇於聽取建議做調整的責任感和熱忱。

創造連結

從學生時代編輯校刊、出社會做專業電腦美工書編輯、陸續於誠品與博客來任職,臥斧真正開始深入編輯的精隨,是在2013年擔任「讀癮」主編。在伙伴冬陽的教導下,他第一次知道:「原來連製作一本書時,紙的纖維是垂直橫切、或順著縱切,都會有微小的硬度差異。微小手感上的不同,會影響讀者的閱讀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小事!」這些最重要的小事,像是文字的使用、對故事架構和出版業的背景知識,都是屬於編輯的硬實力。

屬於編輯的軟實力,則來自於這份工作創造的連結。「當編輯最重要的原則是連結,連結作者、連結製作方、乃至於連結讀者。」編輯要與作者產生連結,理解作者寫作背後的原因,才能進一步調整表達差異、敘事結構,讓作品更完整。編輯同時也是最忠實的讀者,細細品味一字一句,想像如何行銷、處理,將作品推廣給更多人。

maxwell_perkins_nywts3
Photo Credit:Public Domain
編輯的工作除了著力在文字上,如何和作者溝通,站在讀者的力場提出建議,甚至還得考慮行銷、宣傳和市場的關係。圖為文豪海明威、費茲傑羅的著名編輯Maxwell Perkins。

嚴謹的執行

被問到自己身為編輯和作者的共通點,臥斧不假思索的回答:「規律。」

「靈感跟寫作,都不是靠截稿死線,就能順利產出的!有些人對寫作有夢幻的想像,但對我來說寫作就是日常,要依據進度一步步達成。」臥斧以自己的經驗為例,他每天10點到兩點固定寫作,除了長篇小說,更要求自己每週產出一篇極短篇,以及一篇對電影、書籍的評論。

「寫作的內容可以是超現實的魔幻情節,但寫作的過程始終要腳踏實地前進。」回歸到創作者的身分,臥斧依然會從編輯的角度嚴格思考:這樣的作品,讀者是否能接受並喜歡?即使台灣的出版業不若以往,靠著嚴格且熱忱的態度,臥斧持續在書籍出版業,以作家和編輯的雙重身分,撐起一小片天。

活動訊息

名稱:第四屆華文朗讀節
時間:2016/09/29-10/02
地點:台北華山、高雄駁二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闕士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