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的小7開不開?你享受著文明的便利,卻要求別人維持傳統以供你「逃離」文明,其實滿自私的

蘭嶼的小7開不開?你享受著文明的便利,卻要求別人維持傳統以供你「逃離」文明,其實滿自私的
Photo Credit: DuReMi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蘭嶼被7-11入侵的爭議該如何解決?很簡單,蘭嶼的問題,只有蘭嶼人可以解決。

作者:蔡昇達(歐北來成員)

算不出來有幾個人問過我關於蘭嶼被7-11「入侵」的問題,我有什麼看法,說真的,我不認為自己有什麼資格可以評論這件事,但我真的很愛這塊土地,所以還是想說說,很明顯,是我個人想法,不代表團隊立場。

(相關閱讀:小七將進駐 宥勝:蘭嶼年輕人越來越文明,傳統文化卻被遺棄

「蘭嶼的問題,只有蘭嶼人可以解決。」我回答完了。

這是賽德克巴萊男主角──林慶台牧師,在烏來山上時,對我說的話的延伸,「原住民的事,只有原住民可以解決。」

Photo Credit: ddio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ddio CC BY SA 2.0

你可以自由地把「蘭嶼」、「原住民」替換成各種類別,然後再回到問題本身,你期望這個世界變成什麼樣子,就去為那個樣子努力做一些什麼。

「很多人都想像著改變世界,卻不知道改變世界之前要先改變自己。」

不用說蘭嶼的7-11,在台灣這個大島上,你走進小雜貨店的次數有比進入連鎖便利商店多嗎?如果沒有,為什麼你會反對7-11「入侵」蘭嶼呢?因為你也是把他養成這麼大的怪獸的「出資」者之一耶。

「想」跟「做」始終隔了一大段的距離。

你享受著文明之後的便利,卻要求別人維持傳統以供你有一個想要「逃離」文明時的窗口,滿自私的,其實。

每個人都有選擇「他心目中理想生活的權利」,就像你可以反對別人的立場,但必須保有他說話的權利一樣。你可以在聽他說完後,保有自己。

Photo Credit: DuReMi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DuReMi CC BY SA 2.0

商業從來就不是罪惡,而是你選擇讓商業站在哪一個地方

所以,我到底想說什麼?

真的很簡單。

「在你選擇之後,就要承擔選擇之後造成的結果。」 無論是蘭嶼人,還是蘭嶼以外的人,甚至是地球上的任何人。

7-11的開立的確會有很多人擔心衝擊當地小店,或者生態遭到破壞,但也有可能激起當地人對於此現象的「危機感」,「所有事情都是一體多面的」,有可能因為如此當地人做出以前可能沒有嘗試過的「積極捍衛」行動。跳脫口號以外,實際成立組織,訂定相關規則,執行他們心中的理想生活。

也許你會說,「文化消失,才來開始有動作,已經來不及了啊。」

但早在7-11以前,蘭嶼就已經受到這樣的衝擊,這件事情只是一個引爆點而已,當地青年跟我說,很多族人的土地都被政府徵收,或者被漢人拿去蓋民宿,地下屋觀光化、拼板舟觀光化等,無孔不入的摧毀傳統文化,這些絕對比7-11的衝擊來的更巨大,而且已經好幾年。

但也有族人絕不允許自己的土地、拼板舟和地下屋被販賣,堅持自己希望的樣子,一樣過的很開心和快樂,只是物質生活比別人少,但又如何,因為他認為孩子記得自己是誰比較重要。

這兩者同時存在本來就應該是不衝突的,「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存在這個世界上的獨有面貌。」所以7-11的存在根本就是一個「假問題」,真正要問的是,我們要如何讓自己喜愛的事物繼續存在。

我想,我們這些外來人能夠做的,就是讓自己的「選擇」去影響那些「獨特存在」的多寡與長久性。當你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就是在告訴他們,你愛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就像我一個今年準備領總統教育獎的朋友說的,「每一張鈔票就是一張選票」。

「商業從來就不是罪惡,而是你選擇讓商業站在哪一個地方。」

Photo Credit: DuReMi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DuReMi CC BY SA 2.0

當地問題只有當地可以解決

就像我們創造「島嶼拼圖」來說,打造一個用「傳統生活」的基調執行的在地經濟模式,不會是在地所有人都願意一同參與,但我們提供了一種不用離鄉背井工作的「選擇」,也許不會賺到比外面更多的錢,卻願意選擇留下來的青年,相對來說他看到的價值不在「金錢」,而在其他各種的理由,可能是對家的情感與依賴、對生活的滿足感、對自身文化的著迷,或其他種種,如果在能夠滿足這些條件之下,又能提供不輸給出外工作能獲得的費用,一同加入這種「選擇」的可能性就提升的更快更多。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費用居高不下,但還是每個梯次都爆滿,滿到我想吐,因為那是這些人深刻思考過後的選擇,他們用行動告訴在地人,我就是愛這種體驗方式,照你們的腳步來學習,所以在地人也願意一同努力。

至少在這一年來,從一開始參與的一個家族,漸漸擴及到不同家族不同年齡層,從青少年到老年人,一個梯次比一個梯次還要多,甚至八月底有一群外國人花了單人225歐元要一同前往,照「在地規則」來體驗。

所有的問題都要向後看,去看問題背後的結構性問題。

在建立模式之前,取決於,你花了多少時間去瞭解、去傾聽、去創造。一個模式的建立比你想像中的困難許多,這邊就不提了,但那才是解決問題源頭的根本方式。

不需要向別人解釋你期待的世界是什麼,因為喜歡的不需要,不喜歡的不想聽。

「行動,從來就是最好的證明。」

沒有人能夠強迫別人去做選擇,更何況我們不是身處在那裡的人。用你的行動來告訴他們你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明白的說,「你願意把愛用在什麼地方?」

危機,就是危險之後的轉機。

這是一個想「改變」或「維持」甚至「轉化」最好的機會,無論對蘭嶼的贊成派或反對派來說都是,甚至還有我們自己。

對我來說,更多的是期待,期待更多「選擇」之後,實際付出行動捍衛自己理想生活的更多「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