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可以食水自主嗎?(下)︰節約用水,才有機會減少倚賴東江

香港可以食水自主嗎?(下)︰節約用水,才有機會減少倚賴東江
Photo Credit; Bobby Yip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儘管我們現時知道實現食水自主的空間其實很少和並不聰明,但香港人不應就此與東江水形成二元對立的短視局面,反應加深對東江的了解和提高節約意識。

前文提到,要建立供水系統以減少對東江的倚賴才是香港供水的核心。為此,政府制定水資源管理策略,以應對東江未來缺水的情況,並且達到一定成效。

本文,我們將繼續探討作為策略中的核心元素——節約,如何可有效減少東江估算並提高海水化淡供水量,同時就中英過去供水權角力中得出香港供水的背後狀況與新加坡不同,從而得出目前建構香港供水系統的方向,並帶出建立對東江責任的思維模式。

政府在2008年推行的《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下稱《策略》)在實行了8年後,雖然進度緩慢,但的確起到了減少和管理用水的作用。那麼,我們可以怎樣配合政策,減少水務署供水量估算,從而減少對東江的倚賴?

三管齊下減少供水量估算一︰需求

image
圖1。來源:水務署。

整體而言,除了處於嘗試階段的再造水和由於耗資龐大而進度緩慢的海水沖廁外,在《策略》的滲透管理和節約用水也有不俗進展。不過就圖1而言,為何總節水量看似不斷上升,但供水量卻沒有大幅下調?原因是佔食水總用量超過一半(2011年佔54.1%,見圖4)的全民節約,即《管理策略》的首項,才是計劃的核心元素。

儘管水務署由《策略》開始已推行多項節約用水措施,但在2009至2014年間,每日住宅人均用水量卻一直維持在130公升左右,較世界的平均用水量110公升高18%。1因此即使圖1的「節約用水」部分穩步上升,但上升原因卻並非由個人節約所帶動,而實際上是由於近年人口增長和住宅工商業用量放緩等因素使用水量出現下降趨勢所致。2

既然港人用水量一真維持高位不變,那麼節約量便自然低。因此假如我們將思匯(Civic Exchange)和新加坡PUB關於過去十多年人均用量的資料來比較,便可以得出水務署在圖1黃色「節約用水」的部分並不包括人均節水量︰

image1
圖2。來源:《南華早報》,2016。
image7
圖3。新加坡政府對節省住宅人均用水量的過往紀錄和將來目標。來源:PUB
image9
圖4。來源:水務署2011年〈全年回顧〉,頁31。

由此可見,沒有全民節約,《策略》難成大器。但假如我們可以持續節水,那又跟東江供水量有何關係?按過去供水量增長率的經驗,與及至2029年用水需求預測來看,水務署就是根據過去人均用水量按年度增長來推算將來用水上限,而下限就是假設節約用水措施和其他因素(見圖5)抑制人均用水量增長而推算出來的。

即是說,我們現在每年8億2千萬立方米的協定供水量,就是按照我們整體年均用量和預測增幅來估算。3換而言之,我們能夠節約多少用水,就成為影響水務署對東江供水量估算的決定因素。

image10
圖5。水務署分別在2020和2013年預測2029年的用水量都超過11億立方米。來源:。審計署2015〈管理水要求〉,頁44。

那麼發達國家城市的個人節水趨勢又如何?在巴塞隆拿、哥本哈根、漢堡等地,近年個人用水量已下降至100公升。4倘若以此作參考,假如管理和執行完善,香港總用水量也不無下調三成的可能。既然如此,水務署亦有從目前8億2大幅下調的空間。

那麼,東江供水由1965年至今,港方有否任何由於食水需求放緩而要求減低供水量的成功個案呢?港府曾分別於1995、96和97年要求粵方減少供水量,並在97年成功由擬定的年供水量7.5億立方米,減至6.98億立方米,減幅達7.4%。5

另外,在1998至2004年,由於香港工業北移而導致用水量顯著下降,經商議後港府與廣東省當局在1998年達成協議,雙方同意1998至2004年內供水量的每年3000萬立方米的增幅減少至1000萬立方米。6加上上述由於近年人口和用量放緩等所出現的下降趨勢,假如趨勢持續加強,港方與粵方商議減量的空間亦會相對大增。

二︰供應

前文曾述,有鑒於現時東江流量大減和預計香港以外的五個城市仍然會高速發展,東江將在2030年會出現缺水情況。究竟,五個城市正進行怎樣的發展?

2009年初,國務院通過《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據資料顯示,珠江三角洲地區將會加強粵港經貿和工業合作,以強化整個區域在世界經濟中的綜合競爭力。三角洲地區將會打造先進製造產業基地、汽車製造基地、發展現代農業、製造業、優化水資源配置等,令到東江流量的負苛進一步加大,而區內受東江供水的城市惠州、廣州、深圳和東莞亦正隨著發展而使耗水量大幅增加。

因此在不久將來,預計東江供水量不但無法達到各城市的最高配額,而且也會有下調的空間。既然如此,屆時港粵雙方也難以維持當時的預定供水量,而這亦是政府推行《策略》的原因。

三︰價格

相信關心東江水問題的讀者都知道,目前東江水每立方米成本約為8元,而預測化淡廠啓用後每立方米的成本約為12元。7由於東江水將因供求距離日漸擴大而價格繼續上調,另一方面香港很可能追隨內地化淡技術而使成本進一步下降,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東江水與香港海水化淡的成本距離將日漸縮窄,甚至出現反差。

屆時,目前海水化淡最高預設的10%供水量便可有上調空間,香港減少東江水供應量的議價能力便因而相對大增。三管齊下,香港才有機減少對東江水的依賴,重新建設供水系統。

我們可以食水自主嗎?

談了這麼多,究竟我們可以食水自主嗎?

筆者在前文提到,香港水源問題的核心是涉及到中港供水權政治層面的問題。早在1960年代初,港府就已經意識到,隨著人口急速膨脹和1929年水荒的經驗,單靠儲存雨水是無法為香港提供食水保障,於是四出探求新水源。1960年1月,廣東向港方提議免費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