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世界最小「分子機器」 英法荷三學者奪諾貝爾化學獎

設計世界最小「分子機器」 英法荷三學者奪諾貝爾化學獎
Photo Credit: Nobel Prize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化學獎桂冠得主聲明中說:「他們開發出可控制運動的分子,這種分子在添加能量時,可執行任務。分子機器大有機會運用於開發新材料、感應器,和新的能量存儲系統。」

中央社報導,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5日上午揭曉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由法國索法吉(Jean-Pierre Sauvage)、英國史托達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蘭法林加(Bernard L. Feringa)共同獲此殊榮,入選原因是對「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for th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molecular machines)的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化學獎桂冠得主聲明中說:「這些學者以可控制的動能來開發分子機器,藉此在能量增加時來執行任務。這項電算發展展現了微型化技術所帶來的變革。」

蘋果報導,史托達特任教於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該團隊打造的這種超微小分子機器,能夠將機器本身抬離地面約0.7奈米。索法吉任教於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Strasbourg),該團隊則將分子圈串在一起,如此一來分子結構就能延展與收縮。法林加任教於荷蘭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該團隊創造分子移動器,能在控制情況下利用軸承移動。

聯合報導,史托達特在台灣的學生、台大化學系教授邱勝賢得知恩師得獎,直呼「實至名歸」。邱勝賢說,三名得獎者可說是分子機器領域的「先驅者」,在此之前,大家雖已有分子機器的概念,但沒有人將分子機器實際操作出來,「他們說服大家,分子機器領域是有未來的」,打起分子機器領域的地基、讓後輩能夠繼續發展。

分子機器是在超分子化學領域之下,在1960、70年代就有人開始研究,但直到1990年代、三人有突破性研究後,分子機器領域才開始迅速蓬勃發展。邱勝賢解釋,分子機器顧名思義就是用分子組成的機器,是奈米等級的機械,分子機器的運動需要讓化學分子受到操控,才能像幫浦或馬達一樣前後運動,化學分子們才能對外輸出能量。邱勝賢指出, 很多科學家都在研究分子機器,尋找分子機器可實際應用的方向,像史托達特曾用於記憶元件,日本則將其運用在手機殼抗磨功能上。

自由報導,諾貝爾醫學獎3日揭曉,物理學獎昨天出爐,今天公布化學獎得主後,接著7日宣布和平獎得主,10日公布經濟學獎,文學獎將於13日宣布。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可獨得或分享8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2,939萬元)獎金、一面金質獎章和證書,將於12月10日在儀式中正式頒發。

「打開了未知世界的大門」 諾貝爾物理獎由三位英裔美國學者獲得
細胞自噬研究先驅 日學者大隅良典獨得諾貝爾醫學獎

中時報導,去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為英國的林達爾(Tomas Lindahl)以及美國的默德里奇(Paul Modrich)、桑卡(Aziz Sancar),因「DNA修復工程」獲獎。歷屆獲諾貝爾化學獎華人得主共兩人,包括李遠哲於1986年獲獎,理由是首先以分子角度來研究化學反應的動力學;錢永健於2008年獲獎,理由是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