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世界最小「分子機器」 英法荷三學者奪諾貝爾化學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化學獎桂冠得主聲明中說:「他們開發出可控制運動的分子,這種分子在添加能量時,可執行任務。分子機器大有機會運用於開發新材料、感應器,和新的能量存儲系統。」
中央社報導,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5日上午揭曉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由法國索法吉(Jean-Pierre Sauvage)、英國史托達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蘭法林加(Bernard L. Feringa)共同獲此殊榮,入選原因是對「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for th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molecular machines)的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化學獎桂冠得主聲明中說:「這些學者以可控制的動能來開發分子機器,藉此在能量增加時來執行任務。這項電算發展展現了微型化技術所帶來的變革。」
蘋果報導,史托達特任教於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該團隊打造的這種超微小分子機器,能夠將機器本身抬離地面約0.7奈米。索法吉任教於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Strasbourg),該團隊則將分子圈串在一起,如此一來分子結構就能延展與收縮。法林加任教於荷蘭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該團隊創造分子移動器,能在控制情況下利用軸承移動。
聯合報導,史托達特在台灣的學生、台大化學系教授邱勝賢得知恩師得獎,直呼「實至名歸」。邱勝賢說,三名得獎者可說是分子機器領域的「先驅者」,在此之前,大家雖已有分子機器的概念,但沒有人將分子機器實際操作出來,「他們說服大家,分子機器領域是有未來的」,打起分子機器領域的地基、讓後輩能夠繼續發展。
分子機器是在超分子化學領域之下,在1960、70年代就有人開始研究,但直到1990年代、三人有突破性研究後,分子機器領域才開始迅速蓬勃發展。邱勝賢解釋,分子機器顧名思義就是用分子組成的機器,是奈米等級的機械,分子機器的運動需要讓化學分子受到操控,才能像幫浦或馬達一樣前後運動,化學分子們才能對外輸出能量。邱勝賢指出, 很多科學家都在研究分子機器,尋找分子機器可實際應用的方向,像史托達特曾用於記憶元件,日本則將其運用在手機殼抗磨功能上。
自由報導,諾貝爾醫學獎3日揭曉,物理學獎昨天出爐,今天公布化學獎得主後,接著7日宣布和平獎得主,10日公布經濟學獎,文學獎將於13日宣布。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可獨得或分享8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2,939萬元)獎金、一面金質獎章和證書,將於12月10日在儀式中正式頒發。
►「打開了未知世界的大門」 諾貝爾物理獎由三位英裔美國學者獲得
►細胞自噬研究先驅 日學者大隅良典獨得諾貝爾醫學獎
中時報導,去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為英國的林達爾(Tomas Lindahl)以及美國的默德里奇(Paul Modrich)、桑卡(Aziz Sancar),因「DNA修復工程」獲獎。歷屆獲諾貝爾化學獎華人得主共兩人,包括李遠哲於1986年獲獎,理由是首先以分子角度來研究化學反應的動力學;錢永健於2008年獲獎,理由是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