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新加坡與香港如何比較?為解這題,我以近人類學方式檢視「新加坡想像」的盲點

新加坡與香港如何比較?為解這題,我以近人類學方式檢視「新加坡想像」的盲點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在大學主修政治與公共行政,旅居新加坡前,對香港這些「新加坡想像」自是感到好奇。

香港一直有不少學者與傳媒,喜歡比較香港與新加坡,主流論調不外乎:一、新加坡的政府表現遠比香港好,治理質素高;二、香港社會內耗、異議聲多,因此效率進而競爭力不如新加坡;三、香港與新加坡的關係,只有競爭關係;四、新加坡人沒有住屋負擔,生活美滿。

我在大學主修政治與公共行政,旅居新加坡前,對香港這些「新加坡想像」自是感到好奇。一方面,我對香港的這類比較不無懷疑,因此期望能夠在新加坡生活一段時間,以類近人類學方式檢視這些「新加坡想像」的局限與盲點;另一方面,我對「管治」這個概念有了更濃厚的興趣。這份興趣,既源於香港的種種管治失敗、想了解更多問題的本質與解決方案,在新加坡讀書的時候,也對新港流行的「管治」思維產生了更多疑問─治理社會,僅能「以政府為中心」、社會民眾只能扮演被動與服從的角色?在現今教育普及、資訊高速流通的世代,公民自治真的毫無空間、不能同時「以社會為中心」此一角度思考管治?

回顧歷史、擁有比較視野,是更透徹理解管治的進路;20世紀英國牛津大學政治學者Sammuel Edward Finer洋洋三卷的The History of Government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Ancient Monarchies and Empires; The Intermediate Ages; Empires, Monarchies and the Modern State,是這方面很好的啟蒙讀物。

管治的一大議題,是政府如何運用各種權力,創造、收集與重新分配各類資源,進以滿足社會不同成員的需要;關於政府權力使用,更為根本的問題,在於現代國家如何構築而成?管治精英如何取得權力、正當化其政權?「歷史」在國家構建與運作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這如何衍生教科書裡的政治?

「現代化」有何特質、國家權力如何滲透延伸、衍生怎樣的國家與社會關係、繼而影響每一個人的生活?管治精英的發展觀,如何說明「民主化」不應限於選舉方式?新加坡的重大管治議題,例如建國工程、語言與人口政策、身分認同、國家與社會互動等,對香港乃至中國,又有何啟示?

這些問題,都是本書主要關心的問題;要回答這些問題,本書可分三部分:過去(一至第二章)、現在(第三至第五章)與未來(第六章)。

過去

第一章〈歷史書寫與管治模式─獅城對香港的啟示〉,既分析新加坡中學教科書的開埠與英殖歷史書寫,以及近年官民之間有關新加坡建國故事的歷史爭議,亦指出新加坡如何有別於香港、不排拒英殖歷史、甚至視之為資產,以及19世紀英帝國重視人類學管治方式的轉折,帝國官員與世界角度,反映英殖特質,以及從民族主義角度出發盲目抗拒英殖時代的不必要。

第二章〈何謂中國人?─海外華人身分之辯〉追溯歷史脈絡,以解釋近年星馬華人抗拒「中國人」身分的緣起。這些脈絡包括:近代「中國人」身分建構,如何拋棄昔日中國較包容與具彈性、以傳統文化定義「華夷」身分邊界的做法,轉而仿效他國、以血緣種族定義;19至20世紀,星馬華人內部各地域幫意識涇渭分明,「我是中國人」這大一統觀念,只是近代建構概念、並非自有永有;清政府乃至民國,以血統主義(Jus Sanguinis)拉攏新加坡海外華人、以得到他們支持、協助中國「現代化」,中共卻因地緣政治考量,放棄血統主義、鼓勵新加坡華人的本土效忠;同樣因為地緣政治因素,新加坡本土意識興起,中港台以外第一所華文大學南洋大學之興辦,亦以「馬來亞大學」而非「中國大學」定位,始能成事。這本土意識,亦成為新加坡建國的一個重要背景。

此外,論中國傳統文化承傳,胡文虎以新港為基、在海外華人社群中的報業帝國,香港電影對中台的影響,以及李小龍成為世界知名的功夫標記等案例,亦多少印證了「邊緣即中心」的說法。

現在

第三章〈怎樣的國怎樣的家─國家的建構與運作〉參考英國、美國、法國、日本、星馬與中國等近代建國案例,探討現代國家如何構築、為何並非自有永有、「外國勢力」有何重要角色、21世紀國家權力如何受到衝擊、為何「強人政治」不再可行、為何應以「以社會為中心」思維理解管治。

值得注意的兩點是:第一,確立國家權力的一大途徑,在於控制資本的能力,是以國民與港英政府曾經爭奪香港的海外華人匯款;第二,在現今世界,要控制資本,條件之一是連繫世界。視世界為腹地的新加坡,這方面的優勢相當明顯;同為英帝國時期的遠東港口城市,香港至今仍有網絡優勢,但當下以「民族國家」身分自居的中國,政治觀比「帝國」內向,其以香港世界港口城市身分控制資本,與「抗拒外國勢力」政策相矛盾,這成為一國兩制的一大深層次矛盾。

第四章〈新加坡模式─獅城國家設計與小國生存〉,介紹新加坡的建國理念,與涉及法律、語言政策以及管治精英選拔等方面的國家操作。新加坡建國初期的「現代化」發展,旨在引入外資、仿效與配合西方世界。80年代起,新加坡講「亞洲價值」,其一大用意是平衡西方影響、維持自身;90年代亞洲金融風暴後,新加坡重新強調以世界為腹地。這章節亦以瑞士、北歐國家、以色列、盧森堡等先進小國作比較,以凸顯新加坡小國生存的特點,與說明為何中國不能仿傚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