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彰化環境保護聯盟成員吳慧君表示,財團出來抗爭,「這樣政府就可以轉彎嗎?如果是這樣,法律放哪裡?」
台化彰化廠員工繼兩天前動員二千人赴彰化縣政府陳情抗議,上千名台化員工及家屬今天一早再赴彰化縣政府,要求縣府發給台化汽電共生鍋爐操作許可證,不要讓勞工失去工作、無法生存,但因員工強力推擠,警方舉牌直指行為違法要求退後,爆發推擠衝突,先有員工昏倒被送醫,多名記者也在推擠中被水瓶擲中。
蘋果報導,直到中午時,警方統計這起抗議衝突,共造成超過60人受傷,初估警方30人、台化員工20人,媒體記者10人;其中,警方共6人送醫,台化員工3人送醫,記者1人送醫,許多員警、記者鞋子被踩掉、相機、攝影機、手機也被慘摔在地上。
台化工會代表、台化公司經理曾文廣等高層下午2時30分許,進入縣長室,與縣長魏明谷等人閉門協商中,場外上千員工重新集結高喊「核發許可證!捍衛工作權!」
ETtoday報導,台化彰化廠3座汽電共生設備操作許可證在29日屆滿,仍無法獲得展延,而上千名員工也憂心因此失業。從3日以來,皆有員工上街抗爭,要求縣府給條生路。
台化副董洪福源更痛批,魏明谷擺明有「預設立場」,千方百計要把彰化廠趕走,台化賣土地就是了尾仔囝。不過,對於台化的爭議,經濟部長李世光3日卻認為,「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縣政府所放出來最新、最嚴格的規範,台化看起來是符合的」。
對此,魏明谷4日北上參與「2016能源願景高峰論壇」時,針對台化各項爭議,仍相當堅持地說,「為了彰化未來的發展,台化沒有理由留在彰化市區」。
6日面對上千台化員工呼喊「先復工再發證」,魏明谷仍堅持原意,強調雖然他很同情員工的遭遇,但台化應負起維護彰化縣民健康的義務,及保障台化員工繼續工作的權利,「地方政府絕對不可能與財團對抗,一切都是依法行政。」
台化公會理事長劉興華進入縣長室前表示,目前最基本要求彰化縣府讓台化已經符合法規的M16、M17兩座爐復工,而台化也會允諾除場內所需發電外,不會賣電給台電公司,希望今天協商能有好的結果。
魏明谷回應逐字稿如下:
各位台化勞工朋友,大家真的辛苦了,我很不捨,看你們一大早還有人從六輕來,要加班,還要來爭取工作權益,彰化縣政府和彰化縣民都很同情大家,我知道,政府有保障人民工作的權利,彰化縣政府絕對和勞工朋友站在一起,保障大家可以繼續做工作權益。(台化員工:你都黑白講,胡扯,要復工。)
第二項,要跟各位報告,台化在彰化過去有很大的貢獻,因為時代的進步,環保法規加嚴,所以台化要肩負起彰化縣民健康,一定要保障台化勞工朋友工作權利,所以彰化縣政府一定會窮盡各種力量,替你們請律師,替你們出錢,縣府一定責無旁貸。(台化員工:台化要復工)
第三項,在這跟大家說明,彰化縣政府只是一個地方政府,絕對不可能跟財團對抗,所以一切都會依法行政,另外,林全院長也很關心大家,包含經濟部長、環保署長也都很關心大家,所以彰化縣政府會遵照中央指示來輔導台化依法取得符合環保法令的操作許可,好讓每個勞工朋友都能留在台化繼續工作。
在這裡用講的,你們有可能不會相信,以後,你們回過頭來看我們的作法,我們會和中央政府來輔導台化,可以符合現在的環保法規,來取得操作許可,好讓大家安心的繼續工作,我知道,大家對於失業感到驚恐,我也曾失業過,我明白失業的痛苦,所以我會保障大家的工作權,請大家安心,在此也要呼籲台化要善盡企業社會責任,要保障員工的工作權,要維護彰化縣民的健康,這才是企業家的典範。謝謝!
聯合報導,彰化環境保護聯盟成員吳慧君表示,「我們很肯定縣政府依法行政,但是中央現在又出來說要協調,覺得很荒唐的」,如果財團出來抗爭,「這樣政府就可以轉彎嗎?如果是這樣,法律放哪裡?」
吳慧君表示,環保署的態度「我們是覺得不好的」,如果台化合乎所有標準,當然不會要求它關廠,問題是台化就是無法合乎標準與規定。環團更指出,台化除了臭味之外,還有水汙染的問題,臭味問題幾乎50年來都沒有改善過。
NOWnews報導,行政院長林全日前在接受《財訊》雙週刊獨家專訪時表示,「慢慢地台化還是終有一天要撤廠關掉,讓那個地方做其他的都市改變,這是必然的結果,只是說這個時間要到什麼時候結束。」
問:像環保這些問題,類似台化彰化廠被停工,引發的效應很大……
答:台化的問題不是能源的問題,在於它是個老的廠,在一個市區人很稠密的地方,如果他要運轉,除非把環境改善得非常好。
它的執照到一定期間後,還是要政府給許可,到一定期間也可以停下來,但這部分要smooth,這意思就是說,台化和地方政府應該要有個規畫,就是你最後能到那裡去,怎麼樣安排就業人口,畢竟企業也有他的社會責任,其實這應該要有一個協議,是不是可以讓你再運轉一段時間。
現在比較爭議是台化說他申請了三十幾次都沒有同意,若是真的這樣,那就要去檢視彰化縣政府在這個事情上,是刻意不讓他過呢?還是台化確實沒有盡到應該有的責任?當然我們是希望能夠創造多贏,多贏的意思是在一定嚴格標準下,台化還是可以運作,員工的工作也能有保障。對地方來看的話,讓他能夠運作,但慢慢地台化還是終有一天要撤廠關掉,讓那個地方做其他的都市改變,這是必然的結果,只是說這個時間要到什麼時候結束。(更多詳細內容請見財訊513期)
新聞來源: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