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我們並不遠的那場戰爭:繪本《夢想中的陀螺》建構大時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繪本《夢想中的陀螺》呈現了戰爭中小故事,希望能讓讀者理解戰爭曾經在台灣發生的苦難和破壞,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也緬懷在這片土地上經歷曾經在烽火下生活以及因此喪失性命的人們。
文:陳玉金
呂游銘老師在完成《夢想中的陀螺》繪本插圖之後透露:「幾乎兩年了,自從開始和陳玉金老師討論她的新作《夢想中的陀螺》,我即進入一種持續莫名的興奮和強大使命感混雜難分的氛圍中。書中人與事的大時代背景,正是我數十年來一直深感興趣、遍尋各方面的資料、反覆客觀討論的部分。」此書預定於11月上市。
因為採訪呂游銘老師,了解他的繪畫創作特色,也有機會陸續和他合作繪本。自從知道他深入研究二次世界大戰相關史實,以及對台灣保有深厚情感之後,我試著找尋合適表現的繪本題材。
當我讀到有關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戰爭爆發,台灣曾經受到美軍大規模空襲,造成大量建築毀損、人員傷亡時,內心震撼不已,這是很少被提及的一段歷史。在我接觸的長輩們當中,儘管在孩童時期經歷過這場戰爭,卻少有人提及這些在台灣發生過的轟炸,以及戰爭帶來的破壞和流離失所。偶然提到,也都是輕描淡寫的帶過。多數年輕世代對於這段離我們並不遠的慘痛戰爭歷史,幾乎無從知悉。
在兒童文學的類型中,歷史小說(historical fiction)藉由距離現在遙遠的時空,建構出寫實小說,故事雖然是想像的,透過故事中的人事時地物,總能帶著讀者回到過去的時空場景,進而認識當時的時代和社會。我試著借助這個類型,以當代熱門的繪本形式,希望以生活在當時的兒童為主角,透過呂游銘老師的畫筆,以具體的畫面,呈現這段少真實存在於這片土地,卻為人知道的過往。

搜尋近幾年越來越多關於二次世界大戰下盟軍攻擊台灣的文史資料出版,我開始大量閱讀史料,也試圖從中找到可能發展的繪本故事。台灣在1895到1945年間由日本統治,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被捲入戰爭,人民生活受到改變,民生必需品接受配給,夜間點燈有限制,防空洞是為躲避空襲而設置,生活充滿不安和恐懼。
特別是從1943年11月25日,美軍對台灣新竹州飛行基地發動一次空襲,越來越頻繁的空襲,讓多數居住在城裡的人,必須疏開(疏散)到鄉下避開砲火的襲擊。1945年5月31日,曾經在台北發生最大規模的空襲,根據1995年5月31日《中國時報》製作專題形容,台北大空襲發生的當天因為三個小時的密集轟炸,台北全市整整燒了一個晚上,頓時成為焦黑廢墟,就像是羅馬城的末日。在台灣的日本人因為這場戰役,成為喪家難民。此外,這段時間其他在基隆、台中、台南、高雄、花蓮等地的城鎮、港口、飛行場、交通運輸設施等都受到空襲。
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如何從中找到合適的兒童和故事,是接下來的難題。經歷過幾個不同版本的故事,總覺得不夠動人。一直到2015年3月,我因為擔任「台灣兒童文學叢書」計畫主持人的專案,拜訪了趙天儀老師,趙老師送我一本他的《牯嶺街》詩集,當我讀到〈陀螺的記憶〉這首詩,內容描述童年時期經歷的二戰末期情境,以及因為一個陀螺,展現當時台日兒童的身分地位驟變,當日本孩童把手中的陀螺送給詩中的「我」,而有:「我有一個最好的陀螺/那是牛角造的,請不要‥‥‥」這樣的詩句,我也從這個點出發,捨棄舊有的內容,重新建構《夢想中的陀螺》的故事。

兒童的生活和遊戲離不開,儘管在戰爭中,孩童仍有自己的遊戲活動。陀螺是傳統農村社會流傳已久的玩具,玩具的取材和製作很容易,而玩具的遊戲規則是一場競賽和戰鬥,堅持最久的陀螺是最終的獲勝者。選擇陀螺作為本書的重要物件,也是戰爭的暗喻。此外,當時的台灣人民因為1937年中日戰爭之後,進入皇民化時期(1937-1945),要求台灣人完全講日本話、改日本姓、信奉神道教等,姓名的選擇成為生存條件中,身分認同的標籤。
當文字故事以繪本形式呈現時,特別是以寫實技法構成畫面,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加以考據,考驗著繪圖者的表現能力。十分榮幸,因為呂游銘老師的繪畫技巧和能力,讓我在創作故事時可以不必顧慮這方面的問題。
對於這本書的插圖,他認為:「畫什麼遠比怎麼畫重要,畫出什麼效果也遠比用什麼去畫重要。」也是基於這個想法,從構思開始,他即考慮:如何將一個虛構(fiction)的故事,加上歷史事件、深入考據等非虛構(nonfiction)因素,好讓這個故事能夠更有血有肉地去豐富它的性劇性張力和真實感。
透過畫面的戲劇性張力,從書名頁就開始展開,例如:「從開場白的第一張圖開始:舊延平北路,台人聚集的商店街。空襲警報下,空無一人的肅殺。要求市民疏散的政令宣傳布招、 灣烏龍茶看板、散棄於地隨風飄飛、台灣總東府的誇大『戰報』:神風特攻隊,擊潰了沖繩外海的美軍機動部隊……然而,天空中美軍B24大編隊,正毫無阻攔地登堂入室。」

他解釋書中的畫面構想,「對比、嘲諷的人物和場景描述;舞台劇式、略帶誇大的表情動作;具張力的構圖;性徵時代性的服飾、道具、街景、建築細節;不同國籍人物特色的刻畫;乃至大場面的布局中,穿插畫面場景、各司其職的「臨時演員」們……的組成,在在都是每幅插畫繪製時的考量標準。」除了本書所需各圖之外,他還特別繪製了「太平洋戰爭末期出現在台灣上空的美、日作戰飛機」簡介圖文,以饗讀者。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