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讓座是美德,但關愛座不應成為「批判座」

讓座是美德,但關愛座不應成為「批判座」
Photo Credit: Andyhyleung, CC BY-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關愛座不是批判座,根本目的是鼓勵大家多點關心別人,不是用來責難別人。

最近港鐵計劃每個卡位增設多兩個優先座位,又掀起社會熱話。我從來沒想過讓不讓座會成為香港的公共話題。讓座,向來是港人引以自豪的美德,批評內地人無文化的指標。有時從讓座中甚至可見港人被道德教化的程度幾近強迫症,我就曾多次目睹老人家說不用讓座,仍有人苦苦相勸坐下的滑稽現象。

讓座是「不做不錯」的美德

但自從出現關愛座,反而掀起了讓不讓座、年輕人該不該坐關愛座的爭論。讓座本來是超義務的美德——不做不錯,做則稱許。但港鐵設了關愛座這名號,政府也加以宣傳,不讓座者反而落得冷漠的罪名。

讓座是美德,皆因是關心他人的表現。如果對方行動不便,需要坐低,自己站著又無所謂,何不成人之美,讓個座位?按這個原則,讓座不是必須的。我從不讓座給小孩,因為小孩通常充滿活力,許多小孩有座位也坐不定。許多家長想小孩坐下,是要小孩坐定,不要搗蛋。但看顧小孩是家長責任,沒理由要乘客負擔這義務。

我必定讓給孕婦坐,老人家則看情況。但這是個人準則,別人不一定跟隨。座位是應該讓給有需要的人,若然很累、身體不適,本身就需要坐下休息。老人不一定殘弱,年青也不一定健壯,就像我年紀輕輕,卻因打籃球致膝蓋長期疼痛,捱不了長途車,一定要坐。

把讓座變成義務,會扭曲原本價值

不讓座不一定代表冷漠,這本來是顯淺道理。當社會將美德擴大成義務,反而會扭曲美德原本的價值。像有些人見到別人不讓座,不在現場出聲,反而拍片放上網公審。

看不過眼,可以出聲相勸,這其實也是一種見義勇為的美德。相反,不出聲、拍片放上網公審,這種行為卻比冷漠更沒有美德。一來你不知道不讓座的人是否也需要坐(像我),二來網絡公審通常會導致過度的懲罰。很多事情縱然錯誤,但十居八九都不應該把當事人放上網公審。

美德之所以珍貴、值得稱許,是因為發自內心。設置了關愛座後,讓座的美德反而被道德壓力消除甚至扭曲。眾人要承擔額外的道德責任與壓力,我們也因而無法判斷讓座的人是基於美德,還是害怕被責備。在台灣,這種壓力甚至導致車上人滿為患,卻沒人敢坐博愛座的古怪現象。

歸根究底,關愛座不是批判座,根本目的是鼓勵大家多點關心別人,不是用來責難別人。假如下次見到有人明顯行動不便,低頭族或年輕人卻不願讓座,不妨禮貌問對方能否讓座。假如對方表明需要休息,也不打緊,香港人大多熱心,你肯出聲,總有人肯站起來的。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博客正心誠意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歐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