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的東南亞璀璨文明:商人們熙來攘往的海港,連鸚鵡都能說四種語言

你所不知的東南亞璀璨文明:商人們熙來攘往的海港,連鸚鵡都能說四種語言
Photo Credit:elyob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要按本書提議的標準來判斷文明,爪哇的確有一些時段可以評定為最精采的時候,尤其突出的是公元八、九世紀夏連德拉王朝大興土木的時代。

婆羅浮屠不僅僅是宏偉的石造建築,而且是一部石頭寫成的書,用雕刻來提醒人們精進修持。其中表達最明確的就是陳述教化人心故事的浮雕作品,我們也是在這裡見到了未曾留下檔案的那些商人和船主。

最著名的浮雕之一,刻劃的是希盧前往希望之鄉的旅程。希盧是傳奇的僧人,國王盧德拉耶那的忠 心臣子。國王的逆子作惡多端,曾打算把父王的靈修導師活埋,幸虧希盧干預而未得逞。希盧聽從忠告逃離宮廷,神奇地躲開了一場將宮廷掩埋的沙暴。浮雕中的他被帶到一處幸福海岸的地方,放眼所見都是穀倉、孔雀、各式樹木、慇懃的居民。他乘著順風的船而來,這船有舷外浮桿,甲板上熙熙攘攘,兩支主桅和船首斜桁上飄著帆。 可以知道雕刻者確實看過這種場景的,他清楚知道船的每個細節與功能。

不遠處還有一件這位雕刻家的作品,把航海民族的價值觀表達得更真切。它描繪著船難的景象:船員正把帆降下、乘客正擠入一條拖在大船後面的小船,小船上還安裝了桅桿,這一幕來自一位有德商人麥特拉堪耶訶的故事。

Borobudur_ship
Photo Credit:MichaelJLowe CC BY SA 2.5

麥特拉堪耶訶原是貝拿勒斯的商人之子,父親在航海中身亡。小時候就立志要繼承父業,母親為了保護他,就騙他說父親生前是開店舖的,後來又說是製香料的、是鍛鐵的。他先後投入這三個行業,每次都賺回本錢的雙倍利潤,又把錢財都散給了窮人。

其他商人為了除掉他,就把他父親的實情都說了。雕刻者於是呈現了他斷然無情地辭別母親的一景。他隨即踏上商人之旅;每到一個城市都有許多可愛的飛天迎接,而且數目一次次加倍。然而,他在最後抵達的城市裡不但沒有受到同樣的歡迎,反而因為對母親的不孝被綁上苦刑輪受罰。施刑者告訴他,苦刑要持續六萬六千年,直到有人接替他的位置才可以被釋放;他卻要求不要讓別人來受這個苦刑,寧願自己永遠受折磨。

此話一出,他立即被釋放,並且昇入了極樂世界。 這是經商的世界才會出現的藝術品,這類修持性靈的證據也只可能來自經商社會。它顯示商人的理想精神,說明商人也能成為聖賢與英雄,經商就像朝拜聖地,要一路行 善走正道,最終才能成就目標。

然而不爭的事實是,爪哇後來成為先進航海技術與拓展海上事業的發祥地,卻沒有證據顯示在這些 建築大興的時代,有可以與室利佛逝競爭的遠洋商業行為。公元九二七年的一件碑銘透露爪哇可能有往海上發展的打算,碑銘上讚揚了僧伽羅人、印度人、孟人(居於緬東泰西)的到訪, 不過最後沒有付諸實際行動。史料中查不出東爪哇夏連德拉王朝(婆羅浮屠建築者)與蘇門答臘鄰邦一直以來的關係如何。碑銘記錄或文獻暗示他們曾在不同的時期發生過戰爭、王朝結盟、競爭領土,甚至可能互相征服過, 但是資料無法連貫。

中古時代後來的時間裡,爪哇一直是商業興旺而有航海潛力的地方。按公元一一七八年記載:「世 上坐擁大量珍寶貨物的富庶外邦,以阿拉伯人之國度為其中之最,其次為爪哇,室利佛逝居於第三,諸多他國又再次之。」 帝國復興是在十四世紀中葉從位於夏連德拉權勢中心以東的根據地麻喏巴歇開始。

公元一三六五年間,這裡的一位御用佛教學者文那答.普拉潘科寫了一首詩獻給自己的童年玩伴,也就是當時的國君哈揚.武魯克。這首詩是讚揚國君的頌文,也是向鄰邦誇示國威、聲明積極擴張政策 的宣言。詩中詳細描述麻喏巴歇王宮的美妙,說到幾個入口的鐵門,還有「糊了鑽石的」瞭望塔,麻喏巴歇如同月亮與太陽,王國境內的其他「無以數計」的市鎮就如同「天界星辰」。

哈揚.武魯克出巡時「有無數輛車輿」的陣式,或是坐在獅形寶座的肩輿上,接受外邦宮廷獻上的梵文詩歌。按詩人的敘述,哈揚.武魯克所統治的國家除了印度之外全世界無與倫比,而事實上它所占據的面積只比爪哇的一半略大一些。由於哈揚.武魯克政策躁進,所以始終沒有把潛在的國力完全發揮出來。麻喏巴歇的野心大得自不量力。詩人列舉的進貢國連蘇門答臘、婆羅洲、南馬來亞、暹邏灣、柬埔寨、安南各地都算在內。

詩人甚至把中國和印度都寫成向哈揚.武魯克稱臣,並且誇口說:「其他各大陸已經向英明的君主表示心悅誠服了。」 爪哇的勢力範圍根本不能符合這麼大的野心。但是,宮廷詩文流露的侵略精神,已經使麻喏巴歇得以在對抗蘇門答臘商業競爭對手的殲滅戰時撐下去,遠程擴張所必備的技能─ 造船、繪製 地圖、航海,不輸當時世界上的其他地區了。

在此同時,沿著中國南海的各個文化因為靠近富裕的船運航道而漸漸有了轉變。北邊的越南人和南 邊的占族人,維持內陸稻米耕作的文化原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到了第七、八世紀,海岸社群便開始經歷類似荷蘭模式的轉變:從捕魚變成海盜,從海上劫掠變成經商。到了十、十一世紀,越南人和占族人都成為厲害的海上強權,彼此劫掠兇猛到足以同歸於盡的程度,並且都向中國進貢玫瑰露、希臘 火、寶石、檀香、象牙、樟腦、孔雀、阿拉伯花瓶,要求中國援助。 這些進貢品都是從貨物集散中心來的。除了在交戰時彼此互掠而來的奴隸之外,兩國都無法自行生產出多少可供外銷的貨品。

相關報導:一艘深埋爪哇海域的神秘沈船,意外揭露從東南亞到中國的「錫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