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3285個日子專心做好兩件事,幫這個沒落小鎮帶進9萬觀光客

他用3285個日子專心做好兩件事,幫這個沒落小鎮帶進9萬觀光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化保存完之後,你要用什麼媒介去經營這個文化?

17support編按:一位修讀醫務管理系的六年級生,不曾在外工作就直接創業,九年來,所有事都發生在南投竹山,所有時間他也只專心做好兩件事;第一個,修葺了「天空的院子」這個百年古厝,再者,兩年半前它變成了一間公司,從山上移到竹山鎮上,開始另一個關於「小鎮文創」的故事。現在,讓天空的院子/小鎮文創負責人何培鈞告訴你這3285個日子裡,要專心做好兩件事究竟需要多少堅持、懵智、與力氣!

分享人:小鎮文創/天空的院子負責人-何培鈞

大二時買了單眼相機,那時有個很有名的景點叫太極峽谷,很漂亮,於是我從台南騎到竹山山上時,發現了這個百年古厝。看到這房子的第一眼,心裡想的是,「為何像日本等國家在進步同時,傳統文化也保存的很好,反觀台灣,這些鄉鎮的在地文化卻慢慢被人遺忘」。後來,太極峽谷也沒去成,就在九百公尺的高山上,為這座巨大的建築物拍了一下午的照片。

天空的院子前身,荒廢的老古厝

天空的院子前身,荒廢的老古厝

私立大學的醫管系學生幾乎都會繼續升學,而我是少數拒絕報考者。當時,老師問我有何打算,我拿出照片說,「我想到山上把這個房子的文化給找回來。」當時這個地方住不到十戶人家,而且一個景點都沒有。他又問:

「文化保存完之後,你要用什麼媒介去經營這個文化?」

我覺得他在問我一件事。老師告訴我,「在進入社會前,你要先找到人生最想做的事,這件事是你最在乎的,放下身段、打破界線,什麼東西都可以,就是為了要成全那個媒介。」要想保存這個房子的文化,那媒介是什麼?餐廳、獨立書店、咖啡館…好像什麼都可以,可是這些可能都不是最適合的。後來我選了「民宿」,因為它是所有媒介裡足以讓旅客停留時間最長的方式;吃一頓飯、喝一杯咖啡的時間,似乎都還來不及聽聽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為什麼這麼在乎這件事情。

在確定了用民宿當媒介後,我開始過著跨系、跨校、和別人很不一樣的學校生活,不斷學習到畢業、當兵,然後直接創業。為了籌措修繕「天空的院子」經費,甚至寫了人生的第一個貸款創業計劃書,跑了16家銀行後,才有銀行經理場勘後勉強貸款成功,前後甚至跟銀行借了1,500多萬的高額負債。再來是人手,我慫恿了一心夢想當建築師卻成了醫生的表哥,與我合作重新粉刷老房子的一磚一瓦,就這樣兩個大男人、兩個睡袋、一台notebook、一台數位相機,我們就住在這個廢墟裡了。

表哥教會我修房子的第一件事,你必須跟這個房子一起呼吸。早中晚的光線變化、風吹的方向、空間的運用…必須慢慢體會,整整一年時間我們都跟著它呼吸,並把整個修葺過程拍成了紀錄片。可以確定一點的是,沒有建築師、自己畫圖、自己挑磚頭、一起施工,那一年創業真的非常非常痛苦、也非常辛苦。

開始營運後,第一個月只做8仟多塊,貸款卻得繳6萬多,面臨終止營業、法拍清算負債等現實,說實話,心理壓力很大。腦海中也有各種失敗的想像,但我又會想,「為什麼我們遇到問題時,就只想負面的事呢?」,如果只有負面想法,有再好的機會在面前,你都是無法把握的那個人。

運用新舊融合創意,讓天空的院子同時保有古代靈魂與現代前衛

運用新舊融合創意,讓天空的院子同時保有古代靈魂與現代前衛

「如果是好的,我要怎麼樣繼續下去?」

我開始白天跑業務,晚上做網路行銷。盤算每月的成本後,一個月起碼要跑過120個單位,斗六、草屯、竹山、南投…只要有公司員工規模超過20人以上,每天寫信、打電話、親自拜訪;晚上回到民宿,除了利用社群留言,在台大BBS申請了十幾個帳號灌水做口碑行銷,到處留言,還寫信給全台灣各地的文化局局長,每封信都用原子筆將我們在乎的事很真誠地寫下,甚至把整修的紀錄片燒成光碟一併寄出。

結果,南投文化局局長看見了,又驚又喜,當時,他包下整棟天空的院子,招待剛好來台巡迴表演的音樂家馬修連恩及唱片團隊。後來大家透過放映的紀錄片看見這座房子的歷史故事時都難以置信,馬修連恩當下還即興了一場音樂會祝福「天空的院子」,第一次覺得原來經營民宿可以那麼快樂。

一人創業就是這樣,有客人來時累得跟狗一樣、壓力也大,沒人來時又擔心倒閉,那時候的心情常常在極端間擺盪。直到馬修連恩提出以「天空的院子」為發想,做一張音樂叢林專輯,這張專輯還很幸運地入圍了那一年金曲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加上媒體效應,很快民宿開始有收入,也發展起來了。

有地方讓人家住後,下一步應該還要讓這個社區有地方讓人家吃、讓人家玩!

竹山其實沒有景點,連當地居民都不到10戶,第4年時,我花了12萬多的預算,利用閒置的製茶工廠改造成餐廳、整修從日據時代當地人上學必走的一條便道、甚至舉辦「帶著便當去旅行」,讓遊客到社區吃飯、體驗以前的便道…等在地行程。

至於「便當」,完全結合竹山鎮上的行業製造而成,我一直堅持一件事:竹山有什麼,我們就用什麼;外層花布,向鎮上車了五十幾年棉被店的劉奶奶購買;便當盒部分,則找當地小型家庭式的竹工廠,利用竹子窗簾裁切後的剩餘材料製成;便當內,底層鋪上食物用紙,再加上當地食材。於是,花布、竹子、與食材,一個便當代表了竹山鎮三個特色行業,也代表這裏很重要的在地精神!

竹山特製便當

竹山特製便當

我們用「吃便當」告訴遊客一件事;你所付的費用會成為支持三個家庭、三個行業、三種文化繼續下去的力量,讓便道、共有設施有經費維修,也讓自己從一個觀光客有機會變成一位社會的實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