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想擁有供應無缺的胡椒和丁香,歐洲人大老遠來到了印尼群島

為了想擁有供應無缺的胡椒和丁香,歐洲人大老遠來到了印尼群島
Photo Credit:wikipedia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十七世紀的馬魯古群島一如今日,北部的許多人家每逢採收季節,就把丁香樹上一簇簇的粉紅花苞打下來,孩子們將摘下的花苞鋪在棕櫚葉編成的圓盤上

市場裡的商人一律用「國語」而非「方言」與我和其他可能樂於掏腰包的顧客交談。他們彼此通用的語言,其實是貿易商使用了數千年的一種馬來語。很久很久以前,一波又一波的外國商人,紛紛乘著商船從印尼群島之間的幾道海峽,通過操著各種方言的島嶼社區。

800px-Java-Map
Photo Credit:wikipedia
爪哇島的地圖(18世紀初)

波斯人在第七世紀統治過印尼,爾後阿拉伯人取而代之,繼而又有來自印度西部古加拉特邦,以及東部柯羅曼德爾海岸的印度人上岸,中國人則在十二世紀開始大量出現,這些外來者的共通點是熱中於貿易。後來擁有各種膚色、出自各類族群的諸島居民,在為一籃籃珠母貝、一綑綑檀香木、一籠籠天堂鳥、一袋袋胡椒粒,以及一堆堆軟趴趴的海參討價還價時,一律說馬來語,就跟現在一樣。儘管各島居民私下交談時,還是習慣採用數百種土語,但幾乎人人都會說印尼話,給觀光客帶來一大便利。印尼話是公眾場合的語言,來自不同背景、聚集在大城裡的印尼人,在日常生活中也都說印尼話。

商業影響了印尼群島的宗教和語言。自第七世紀以降,與印度商人同行的學者,將印度教和佛教傳入蘇門答臘南邊的室利佛逝王國(註4),日後成為當地原住民建立的第一個海上商業帝國,統治者靠貿易累積龐大財富,足以建立軍隊,征服鄰島,將佛教渡海傳播至爪哇,招納遠在今日泰國和柬埔寨南邊的封臣國。

金碧輝煌的廟宇開始在爪哇中部平原和丘陵勃然興起,世上最大的佛寺「婆羅浮屠」譯註5於第九世紀在爪哇落成,另一個崇拜印度教的王朝也不甘示弱,建立了令人驚豔的「巴蘭班南」寺廟群(註6)。

800px-Borobudur-Nothwest-view
Photo Credit:Gunawan Kartapranata CC BY SA 3.0

下一波商人是穆斯林,分別來自南亞、華南和中東。由於共同的宗教信仰有如商業潤滑劑(商人可一起用餐禱告,順便談生意),印尼諸島的貿易商遂成為最早接受伊斯蘭教的一群人。爪哇的王公貴族們逐漸揚棄梵文姓名,開始採用蘇丹稱號。到了十六世紀初,爪哇島的統治者幾乎悉數改信伊斯蘭教,唯獨崇奉印度教的峇里島仍保留印度式宮闈和種姓制度(註7)。

印尼群島擁有許多不同的封建領地,各地居民從不認為自己歸屬於某個領土完整的大國。然而,由於商人頻繁往返於各島,世居島上的小老百姓變得樂意包容和接納彼此的差異,養成一種幾近調情的好客態度,這些島嶼也成為誘惑外來者探險的地方。

不過,這麼開放也有缺點,導致印尼成為歐洲人的俎上肉,也改變了彼此的經商手法。

君士坦丁堡譯(註8)於十五世紀中葉遭土耳其人攻陷後,歐洲的基督徒商人再也無法隨心所欲地向亞洲的穆斯林商人採辦貨物。當時,香料是歐洲富裕家庭食品櫃中不可或缺的食材——在沒有冰箱的年代,香料可防止肉類腐敗及掩蓋臭味。歐洲人若想繼續擁有供應無缺的胡椒、丁香、肉豆蔻,勢必得直接遠赴種植這些香料的島嶼搜尋貨源。

一四九七年,葡萄牙探險家達迦馬(Vasco da Gama)繞著非洲南端航行,並發現通往東方的海路後,這個心願終於可望實現。葡萄牙人迅速找到正確航道,可直奔盛產寶貴香料的馬魯古群島(昔稱摩鹿加群島或香料群島),第一個目的地就是遍植丁香的火山島特納提。該島蜿蜒崎嶇的海岸邊,坐落著一個熱鬧非凡的城市,城中尚保留兩座葡萄牙碉堡和一座蘇丹宮遺址。如今,較大的那座碉堡一部分是軍營,一部分為政府辦公處。有些軍眷將洗淨的衣物披掛在碉堡內的舊大砲上晾晒,幾輛掛有紅色公家牌照的休旅車,載著身穿制服的公務員通過一道凱旋門前往破舊的辦公室。至於那座蘇丹宮,則是風華盡失地站在市立足球場後方的小土丘上,像是一棟突兀的鄉下木屋。

那座王宮曾經富麗堂皇。一五七九年,英國探險家德瑞克(Francis Drake)臨時起意登陸特納堤島,作為環球航行的最後一站,並寫下參觀蘇丹宮的感想。這位海盜出身的航海家什麼金銀財寶沒見過,但依然對當地的蘇丹腰纏金布、腳踏紅鞋、手戴碩大金鍊和六枚戒指(鑲有兩顆鑽石、兩顆綠松石、一顆紅寶石和一顆翡翠)留下深刻印象。

他端坐於王位,右側立一面寶扇(其上密布刺繡,滿綴藍寶石),宮中悶熱至極,扇葉以涼風送爽,為國王舒心。

在德瑞克那個年代,蘇丹王座早已不再安穩舒適。葡萄牙人打著自由貿易的口號,拿大砲給蘇丹宮轟出了好多窟窿,他們並非只要一些香料,而想全部搬走。葡萄牙人以為貿易是一場零和賽局,只要某方敗陣,則他方必勝,但事後證明,那些洋人不太擅長玩這種遊戲。

根據德瑞克的記載:「葡萄牙人……欲立專制政府以號令地方百姓……殘殺國王。」他們的計畫引火自焚;特納堤老百姓群起反抗,趕走了葡萄牙人。於是其他歐洲人—西班牙人、英國人、荷蘭人——接踵而至,競相在馬魯古群島採購香料賣到歐洲,導致產地價格上漲,歐洲利潤下跌,令遠洋貿易商大感不悅。一六○二年,荷蘭商人決定採取行動,聯合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

東印度公司是全世界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初期投資者達一千八百人。公司成立後大肆宣傳,帶動了世界最早股市交易;第一艘商船尚未啟航,初期投資者便哄抬價格,出售手中股票。十七位董事承受龐大壓力,必須為股票持有人創造利潤。他們提高獲利的第一步是:壟斷香料市場,剔除來自其他歐洲人的競爭,採行策略則是:賄賂+籠絡+暴力。

十七世紀的馬魯古群島一如今日,北部的許多人家每逢採收季節,就把丁香樹上一簇簇的粉紅花苞打下來,孩子們將摘下的花苞鋪在棕櫚葉編成的圓盤上,大人們再把盤子抬到椰子葉搭蓋的屋頂上晾乾。那些花苞經過連日的風吹日晒,變得皺皺、黑黑、彎彎的,歐洲人會把它們放在聖誕節喝的熱葡萄酒裡添加香氣。七月是晒丁香花苞的季節,如果這個時節你在馬魯古群島的某個小島附近航行,恰巧海上飄來一陣風,那麼你可能還沒見著陸地,就聞到聖誕節氣息了。

21403359306_1d233b6bc1_k
Photo Credit:eko susanto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