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視覺的極限(下)︰看見一個光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天上的星星談到眼睛裡的視網膜,從心理學談到量子力學,只為了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能看到最微弱的光,到底有多暗?
視蛋白是一個古老的結構,在它7億年的演化歷史中,演化出捕捉單一光子的能力,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達到了感光元件的極致[8]。這固然是演化得到最佳解的範例之一,不過從比較廣泛的視野看來,也許不是特別超出意料之外。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是生物系統利用光子能量的例子。光合作用所需的最小能量大約是6~8個光子,可見少量的光子,如果能巧妙的利用,在生物系統裡其實是能做很多事的。
從一個光子到整個腦
光子是能量極低的粒子。一個光子被單一感光細胞接收後,在細胞膜上產生微量的電流(10-12安培)。視網膜上,每平方釐米有超過10萬個感光細胞,所以說這個單一細胞產生的微量電流真的是個微不足道的事件。這個訊號經過視網膜的處理後,傳到大腦,要先通過龐大的視覺皮層(visual cortex),然後在更高層的腦區域做決策(決定「我是不是看到了東西?」),這個決策然後在運動神經系統被轉換成控制肌肉的訊號,讓受試者能按鍵表達是不是看到了光子。如此複雜的過程就算不是動用了整個腦,也是許多不同的神經系統互動後的結果。單一神經傳達的資訊居然沒有在這個龐大的系統裡遺失掉,可能要讓許多工程師讚嘆不已吧。
假想一個情境︰在打仗的時候,決定要不要攻擊敵軍,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因為一個偵察兵可能會不小心把一個小動物看成是敵軍,當然不能一有風吹草動就開砲。軍官一定要把多人的報告消化整合後,才能往上層通報。有些看似不可靠的報告得被忽略掉。將軍得到這個報告後,還得參考更多資訊(例如說衛星資料),才能決定該不該攻擊。這個決策在往下傳的過程中又有可能被誤傳,甚至是被敵軍攔截。在如此複雜、層層稟報的系統下,如果在必要時,能根據一個小兵看到一眼敵軍槍頭的尖端,就做出正確的攻擊,那這個軍隊的組織真是有出人意外的效率,值得研究。神經科學家想要研究的,就是龐大複雜的腦子,怎麼能正確地對極微弱的資訊做有效的計算。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就是前面提起的心理學實驗,測量的資料真的是非常的簡單,就只是一些受試者回答「看得到」或是「看不到」。靠這這麼簡單的資料,居然能夠用來推測視網膜上神經的生理性質,而且精確度高到幾個光子的程度。其實這種過程,在神經科學的發展史上,是非常常見的。心理學家靠著聰明的行為學實驗,常常領先神經科學家幾十年,先發展出了精確的理論。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心理學是籠統不精確的軟科學喔。
註︰
- Hecht et al. (1942) Energy, quanta, and vision. Journal of General Physiology 25, 819–840。我在正文裡很籠統的說「直到受試者看不到它為止」。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實驗的時候有時燈光是開的,有時沒有開。每次快門開放後,受試者要回答有沒有看到光。受試者的回答要 60% 正確才算「看得到」。為什麼思考星光的時候,快門時間是十分之一秒,不過在這個實驗可以用千分之一秒的快門?這是因為星光要穿越好幾光年的距離,每個光子之間的距離非常的遠。因此,固定量光子抵達視網膜所需的時間,遠比實驗室裡的燈光來得長。參考 Rodieck (1998) The First Steps in Seeing。
- 參考維基百科上 Single-photon source 的條目。
- Tinsley et al. (2016) Direct detection of a single photon by huma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7:12172.
- 視網膜上有兩種感光細胞:視桿細胞(rod cells)與視錐細胞(cone cells)。這篇文章只討論對光線比較敏感的視桿細胞。
- 參考 Rieke & Baylor (1998) Single-photon detection by rod cells of the retina.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70, 1027.
- Phan et al. (2014) Interaction of fixed number of photons with retinal rod cell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2, 213601.
- http://www.clarkvision.com/articles/digital.photons.and.qe/
- 這篇文章專注在一個簡單的問題上:一個光子打在一個感光元件上,這個元件有沒有可能反應,如果有,便稱為「有單一光子的敏感度」。在討論一個感光元件的能力時,這只是敏感度的諸多指標之一。另一個重要的指標是問這個元件是不是每次接觸到光子的時候,都會有反應,也就是對光子有反應的機率。視桿細胞對光子有反應的機率大約是 30%,數位相機的機率大多高於 30%,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視桿細胞的能力低於電子光學元件。另一個重要的指標是光學元件會不會產生「黑暗事件」(dark event),也就是這個元件在沒有接收到光子的時候,會不會謊報有光子。視桿細胞大約每分鐘才隨機產生一次黑暗事件,在這方面它就比數位相機的電子元件優秀了,因為 CCD 的像素在室溫裡,大約每秒就會產生一次黑暗事件。也就是說視桿細胞的雜訊非常低。數位相機在低光環境下常常拍不出好的影像,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職業科學家的業餘科學。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周雪君
Tags:
從小打底美感力!babybabycool 100%有機棉童裝用愛創造安全永續新美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你摸到、穿到面料好的衣服,身體會記住那種舒服的觸感。」孩子的美感力無須刻意培養,而是讓孩子有意識地沈浸在美的環境裡。
很多大人很早就遺忘自己曾經是個孩子,直到我們孕育出自己的孩子。
據幼兒教育研究者Petr G. Grotewell和Yanus R. Burton的書籍出版觀察,「嬰幼兒」比任何人類其他年齡層更能夠全面體驗生活。這歸咎於2歲前的孩子大腦正處於快速開發期,這階段同時也是兒童建構自我的關鍵時期。若能讓孩子處於探索和嘗試新事物的環境,不僅有益於孩子的身體發育,也有助於培養、形塑孩子的美感。
沈浸式教育,幫孩子的美感從小打底
「當你摸到、穿到面料好的衣服,身體會記住那種舒服的觸感;當你吃到美味的食物,嗅覺和味覺會記得那個味道;當你看見美的東西,你會用五感記住那種感覺。」魏羣芳於2016年創立有機棉童裝品牌寶貝友(baby baby cool,簡稱bbc),她擁有廣告造型師的身份,更是一位在意孩子美感教育的母親。
創立bbc即是她的回答:「我們無須刻意培養孩子的美感,而是讓孩子有意識地沈浸在美的環境裡。」
bbc的設計理念相當簡單,就是健康、舒適及美。聽起來簡單,實際上做起來卻相當不容易,除了好看好穿,魏羣芳更在乎的是孩子的感受;不僅要讓孩子穿起來好看,更要同時穿得舒服又健康安全。
孩子的肢體語言,決定衣服是否生產
魏羣芳強調,「觀察孩子的表現非常重要,無論孩子是否會說話,都會用肢體語言和表情告訴你,他們喜不喜歡、舒不舒服。」她分享bbc的設計過程,每個服裝款式平均修改二到五次,因為必須讓每款設計都通過孩子的試穿考驗。
「試穿的目的是讓孩子忘記有穿衣服,而一件衣服的最終定案,經常是孩子穿上後喜歡到不想脫下來,才算是完成設計進入生產階段。」
她分析無論大人小孩,好的服裝版型穿起來就是有精神和有自信。bbc從打版到生產皆Made in Taiwan,在設計上運用成人時尚的拼接概念,呈現兒童服裝的玩味設計感,跳脫傳統卡通圖案或兒童內著感的設計。在實用性上,除了更符合身體曲線的立體剪裁,更以燙標取代車標,不傷害孩子稚嫩的肌膚,也在領口、褲口等處增加彈性織帶及皺褶設計,大幅提升嬰幼兒服飾的美觀及耐用度。

安心健康的第一道防線,來自母親的愛
服裝是接觸孩子肌膚的第一道防線,健康安全卻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環節。bbc特別採用安全無毒、100%日本進口的頂級有機棉作為面料,更通過全球公認最嚴格、符合歐盟最高標準的GOTS有機棉紡織認證;以確保bbc使用品質最穩定的有機棉,且無殘留農藥、落葉劑等神經毒,金屬副料如金屬釦、拉鍊和織帶,也同樣使用經過檢測安全無鎳、無重金屬的安心材質。
在商品面如此講究,就是因為魏羣芳同時也是一個母親的身份,讓bbc不單只是一件衣服,更象徵著一位媽媽如何愛孩子的實際行動。自創業初期,她從驚嘆布料分級的數十倍價差,一直到發現棉花農藥是一般農產品的8倍,布料上殘留的毒化物和化學藥劑,還會透過皮膚囤積在寶寶的肝腎肺腦,甚至引發皮膚過敏或氣喘症狀,從而決定以「100%有機棉」作為品牌面料。

然而少了化學纖維,100%純棉衣物容易變形;為解決支撐度的問題,魏羣芳最後決定採用相當費時耗工的「3D立體剪裁」工法製作。不僅讓bbc的衣服剪裁和比例更好,也連帶延長了衣物壽命,為孩子打造出舒適、立體且時尚有型的服裝。

一衣多穿,bbc創造精品童裝的永續價值
「很多媽媽跟我們說,小朋友很快就長大,衣服要一直買很浪費。」孩子成長速度快,買貴了怕浪費、買便宜又擔心品質,魏羣芳對於天下母親都有的隱性擔憂,提出的解法最令人激賞。bbc希望倡導「一衣多穿」的觀念:「一樣的錢不用買很多件,買三件不如買一件好的,好好的穿、在不同場合穿,而且可以穿很久,讓衣服發揮最大效益。」魏羣芳自己很多衣服都穿10年以上,與bbc品牌理念的交疊處,就是經典設計和耐用的優質面料。
經典設計和耐用面料,讓bbc的童裝創造出更多永續價值;其經典時尚的設計元素,讓孩子的同一件衣服擁有多場合搭配性,正式或休閒風格都可駕馭。甚者,以往孩子穿大一號衣服時容易顯得像在「穿布袋」,bbc讓大一號看起來像在穿洋裝,一直穿到看起來是件上衣。而新生兒的包屁衣,其他品牌只做3、5公分一段,bbc做到10公分一段;讓原本只有3個月至半年使用年限的衣服,拉長至一年或超過一年,兼顧美學與實用性。

bbc更將嬰幼兒的衣服效益發揮到最極致,「我常說我們的衣服要做到這麼好,就是大的穿完小的穿,小的穿完還可以送給別人穿。」bbc更與社福基金會合作,將顧客汰換的衣物捐給育幼院的孩子,顧客也能獲得購物金回饋。bbc真正打造出精品童裝的永續價值,且不造成資源浪費,讓每位父母都能一同守護孩子的未來,珍惜保護地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