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遷怒,不貳過」何解?其實我們可從「庖丁解牛」來找答案

「不遷怒,不貳過」何解?其實我們可從「庖丁解牛」來找答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面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時,如果能夠更謹慎,更純粹的面對他、觀察他,才能作出比較妥善的選擇。上一次的反省,絕對不能成為下一次草率的藉口。

學生問:「不遷怒,不貳過」何解。

我反問:「字面怎麼解?」

學生說,不將對某事的憤怒轉移到另一事上,不犯同樣的錯,大致上是這個意思。我說,這個解釋大致不錯,但是未到癢處,好像還有問題該追問。

首先,「怒」是什麼?「過」又是什麼?這兩句話又為什麼被放在一起?

「怒」是一種情緒波動,會影響人的判斷,造成不好的後果。「遷怒」,是讓原本不屬於這件事的情緒被加上來,這不只會波及無辜,對自己也沒好處。

我想說的是,很多時候「遷怒」是不會被發現的。我告訴學生,我們常常帶著既有的認知、想像,去觀看這個世界。人會遷怒說明了一件事:人很難將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嚴謹的區分開來,上一秒的情緒往往會左右下一秒的選擇,而人們往往不自知。

我們最該擔心的,不是那些明顯遷怒的時候。或者說,我們該擔心的不只是「怒」而已。有很多細微的情緒波瀾,都可能在無形中影響我們的步伐,這可能才是最危險的。

理解這一點,就可以順下來談「不貳過」。所謂的「過」,並沒有絕對標準,一個過錯的鑄成,必有其特殊的時空背景。這邊牽扯到的問題是,在面對過往之過錯時,過於草率的檢討,往往是鑄成下個大錯的關鍵。

有時候檢討比不檢討還要令人擔憂。

人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那麼無知,許多人其實都具備了從錯誤中反省的能力。問題在於,這個反省夠不夠透徹呢?許多人可能以為我已經反省過了,就依著反省出來的結論走,實際上卻又走上另一條偏路。

上週到高雄演講,跟大家談〈養生主〉,談「庖丁解牛」有個觀念我很喜歡,一直沒找到機會寫下來,跟大家分享。今天趁著談「不遷怒,不貳過」,順便也談談「庖丁解牛」這個故事。

一般人對於庖丁解牛的印象,在於他技巧的深湛,揮刀時的游刃有餘。過往的教材有的說他是「熟能生巧」,有的把重點放在「順其自然」。用「熟能生巧」來解庖丁的故事,是有點可惜了,也不太符合文本的脈絡,這邊就不談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聊聊

我常問學生「順其自然」究竟是什麼意思?「庖丁解牛」的故事中,「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好的廚師一年換一次刀,而一般廚師一個月換一次刀,但庖丁卻是十九年來從沒更換過一次刀,他的刀一直都像新的一樣,這是為什麼?

我曾問學生,要讓一把刀十九年來依舊如新,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這邊有個值得思索的問題。要讓刀始終如新,最好的方法可能是「不去使用」他。只要保養得當,這個方式顯然比我們追求庖丁游刃有餘的境界容易多了。

問題在於,為什麼探求如何養生的莊子,會將筆墨集中於庖丁用刀身上呢?找個方法不去用刀,不是最好的嗎?我想,關鍵在於「順其自然」並不是無所作為。自然是流動的,他有必須順應的趨勢、態勢,原地不動並非保身之道,反而可能是逆天的。

一把刀被棄置不用,那他就不是一把刀了,他的壽命早已終止了。

因此,要如何觀察自然的走勢,就成了我們的下一步能不能「順」其自然的重點。庖丁解牛最可貴處,在於他並不依賴過往的經驗,不因為自己殺了十多年的牛,就依照自己的對牛的認識,逕自下刀騞騞。

他是去重新感覺、感受每一頭牛,甚至不用感官知覺,而是「官知止而神欲行」。這層境界是最困難的。

對庖丁來說,每解一隻牛,都是一場全新的挑戰,即便是用最直接的感官知覺,用眼睛看,都不能保證自己不會被過往的經驗所困囿。唯有用心,才能完全順乎自然的走勢,才能游刃有餘。當然,莊子的故事可能誇大,現實生活中是否真有庖丁存在,這也不必成為討論的重點。

不過,回頭看看「不遷怒,不貳過」,我們卻可以找到一個滿妙的共通點。

在面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時,如果能夠更謹慎,更純粹的面對他、觀察他,才能作出比較妥善的選擇。上一次的反省,絕對不能成為下一次草率的藉口。每一個事件都是新的,甚至每一個人,無時無刻都可能是新的。用刻板印象來思考問題容易出錯,這一點我們都熟知,但刻板印象存在於每一個細節裡,我們卻未必都能查知。

經驗是好的,但溺水的往往也是善泅

「不遷怒,不貳過」,如果不考慮脈絡性問題,可以只是一個簡單的靜思語,但如果要仔細作到這一點,還需慎思明辨。我默默希望我們的社會也是這樣。很多論述已然定型了,就很少有人會再去重新檢視他。很多價值一旦確立了,再去挑戰、撼動的人,往往會成為動亂份子。

然而,時代的轉輪從沒停止過,每時每刻都可能產生新的價值、新的社會輪廓、新的世界。我們又怎能保證過往的經驗、歸結出的教訓,足夠我們花用一世,不再犯錯?

反省是永遠不能停止的,若安於現狀,危險也不遠了。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請見: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李牧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