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特蒂棄美轉向,中菲長期合作究竟是不是值得的投資?學者們這麼說

杜特蒂棄美轉向,中菲長期合作究竟是不是值得的投資?學者們這麼說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菲律賓這次的轉向,讓中國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外交勝利。然而回歸中國長期的戰略利益,與菲律賓的合作也隱含了許多潛在的變數,這將是中南海當局下一階段必須頭痛的問題。

在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訪中後,目前大家最關心的除了美菲關係未來的發展,另一個關注的焦點,應該便是中國對於杜特蒂大動作的表態會有什麼反應。而要了解中國對菲律賓的態度,就必須先回到中國本身,對菲律賓所在的南海海域有什麼樣的戰略意圖。而在甫結束的《2016年台灣政治學會》,會中於「中共戰略研究」的小組議程,便有學者針對這個問題發表看法。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高級助理研究員-揭仲博士,在會中發表《中共在南海的戰略目標與可能作為》一文,文中分析了南海的重要性除了天然資源的開採,更重要的是:每年往來大小船舶超過四萬艘,通過的油輪數是蘇伊士運河的三倍、巴拿馬運河的五倍,所運送的液化天然氣是全世界液化天然氣總貿易量的三分之二 。

而中國在南海主要的戰略目的有下列三項:

  1. 確保南海成為中共的戰略緩衝區
  2. 確保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的行動自由
  3. 確保對南海周邊形勢的掌控,建立符合中共利益的穩定

第一項戰略目的,源於中國長期對美方控制第一島鏈所產生的畏懼。由於中國60%以上的國家財富與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東部沿岸,因此中國相當害怕在未來可能發生的美中衝突,美國以第一島鏈作為攻擊中國的跳板。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的海軍戰略便一直以控制第一島鏈周邊海域作為最主要的國防目標,至今依然如此。

第三項戰略目的,在被動方面聚焦在當中國政府爭取前兩項目的達成時,避免讓衝突擴大到超出中國處理能力的規模;主動方面,則是希望建立有利中國控制南海的穩定新秩序,讓中國得以掌握這條重要的國際航線。

然而我們可以看到,揭仲博士所整理出中國的第一與第三項目標,都是較為長期且牽涉許多國家。相較之下,第二項目標則便與菲律賓有具體且直接的關係。

中國海軍在建軍初期,便是模仿蘇聯海軍的模式,以具備核子攻擊能力的潛艦作為艦隊的打擊重心。因此揭仲博士在文中提到,為了對付中國的核子潛艦,美國在台、日、韓等國的輔助下,於東北亞海域布下了完善的潛艦偵蒐網。而中國潛艦為了要避開偵蒐進入太平洋的深水區,最好的方法便是取道南海,經由菲律賓控制的海域進入深水區。原因在於菲律賓的海軍軍備嚴重低落,也欠缺偵蒐潛艦所需的相關科技,所以無法追蹤中國潛艦。這使得美國在第一島鏈布下的偵蒐網出現缺口。

RTXEA8R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核子潛艦仍是中國目前海軍主要的打擊力量。

然而這時我們便不免要提出疑問:既然菲律賓本來就軍力落後,無力阻止中國潛艦的進出,那菲律賓倒向中國,在戰略上對中國又會有什麼好處?

揭仲博士在會中回應這個問題,指出:

菲律賓的立場,確實對中國潛艦的行動自由影響不大。所以菲律賓轉向對中國的主要利益,並不在於具體的軍事利益,而是在外交的層面。中國在南海問題上,一直以來都期望以中國對單一國家一對一的「雙邊」方式來進行磋商。然而美國則是希望以整合多國同時與中國協商的多對一「多邊」模式來磋商。

我們可以發現,美國所主導的模式,將會使中國在一對一時,所具有的國力優勢因為多國介入的複雜性而被稀釋掉。這個局面類似戰國時期的「六國合縱」,而中國所希望的,自然是以類似「連橫」的方式對南海諸國分而制之。

因此揭仲博士強調:

這次菲律賓的轉向,最重要的就是讓中國得以拆散美國的外交佈局。接下來便可以在南海的外交局勢中,取得與各國一對一協商的主導權。

而與會的銘傳大學林穎佑教授也提到:

菲律賓是日前提出南海仲裁的發起國。而在菲律賓轉向後,中共再利用過去與越南政府的官方人脈穩住越南,就足以使美國失去在南海問題上的施力點。這等於完全扳回了上半年在南海仲裁落居下風的負面影響。而在穩住南海局勢後,便可以專注於應付美國在南韓部署薩德飛彈的威脅。

然而中國在這些優勢以外,也蘊含了不少潛在的變數。在台灣政治學會的另一場關於「檢視一帶一路政策」的小組議程中。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張凱銘教授便提到:

南海作為中國「海上絲路」的起點,對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非常重要。但目前中國對這條航線最頭痛的,還是無法克服美國掌握麻六甲海峽所帶來的威脅。此外,中國雖然很可能在接下來對菲律賓採取金援。但在南沙群島的主權問題上,中國很可能依然不會讓步。這很可能造成杜特蒂必須面對來自國內民族主義者的反對聲浪,長期來說也可能會令菲律賓的外交再次轉而親美。

AP16193201124237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菲律賓民族主義的壓力仍是中菲關係潛在的變數。

所以張凱銘教授強調:

在菲律賓的外交路線完全穩定之前,中國政府也勢必不敢將大量資源或戰略部署壓在菲律賓身上。所以未來中菲關係的演變,目前還無法下定論。此外,也可以預估短期內中國政府對菲律賓應該還是會採取觀望的態度。

總合以上三位學者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雖然在這次的菲律賓問題中佔盡上風,甚至扭轉了上半年南海仲裁帶來的劣勢。然而以中長期來看,菲律賓似乎無法在戰略上替中國製造更多的價值。在這樣的情況下,與菲律賓長期合作究竟是不是一項值得的投資?這恐怕將讓中南海大傷腦筋。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