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千上萬噸的出土碎片,讓考古學家特別為菲律賓劃出「瓷器年代」

成千上萬噸的出土碎片,讓考古學家特別為菲律賓劃出「瓷器年代」
Photo Credit:Patche99z CC BY 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瓷器,以及其他各式上流貿易精品,對菲律賓等地的經濟、社會造成強大影響,刺激了貿易網絡的興起,提升了工藝生產的專門化。尤有甚者,該區的戰事也增加了

文:Robert Finlay

1611年至1615年之間,荷蘭人彼得‧弗洛伊斯擔任英屬東印度公司「全球號」的首席代理,遍歷亞洲。這是該公司旗下船隻第七次航行亞洲,卻是它們首次在孟加拉灣和暹羅灣進行貿易。

「全球號」一路停泊阿由提亞王國、緬甸與科羅曼德海岸。在孟加拉灣內孤懸的安達曼群島,弗洛伊斯注意到一個有趣景象:「在某個小島上我們發現好大一包破瓷,各式各樣都有……想不透這是打哪兒來的,因為完全看不出會有任何船隻被吹到這兒來。」

遍布亞洲各地海岸線的瓷器碎片,代表著無數船難的漂流物和丟棄物。從廣州通往波斯灣的海道原是全球最長的國際商務航線,直到1570年代初期,才被西班牙開通的由馬尼拉前往阿卡普爾科的航路後來居上。

在此之前,多少世紀之間,無數船隻在這個水域因珊瑚礁擱淺或在暴風雨中沉沒,船員殞命、貨物沖散。因此東南亞、印度洋海灘到處可見瓷器碎片,即使時至今日仍可不時挖到。

棉蘭老島近北的菲律賓中部島嶼宿霧海濱,就曾撿拾出兩噸瓷礫;成千上萬的破片堆積於婆羅洲西北部的河岸三角洲,有些可追溯至第9世紀。碎片也散布於馬來半島沿岸、蘇門答臘島東岸、暹羅灣畔,以及前往南緬甸港口馬達班的沿途。連印度和斯里蘭卡之間危礁暗藏的水域,紅海、南阿拉伯和波斯灣的淺灘,也曾發現大量瓷器沉積。東非海岸沿岸的每個潟湖、島嶼與岬角,都凌亂地布滿瓷器殘片。

任何時候,運抵東南亞群島的瓷器數量,都是最佳的經濟測量計,可反映買賣雙方的繁榮程度。它清楚顯示:中國商人此刻是在乘風破浪前進海外,抑或遭政府強制鳴金收兵。東南亞海島區亦一無例外,呼應著中國的海事節奏:擁有自主地位的港埠、雄心勃勃的頭目、王族的權貴要人,為爭取貿易優勢,紛紛派出使節前往中央之國,並吸引中國商人前來惠顧。

比起東南亞大陸地帶,東南亞群島更扮演了中國腹地的角色,開發度雖低卻資源豐富。這裡的森林產品價廉又方便取得,這裡的市場遍布,全都狂熱地需要工藝製品。景德鎮最粗等的出品在這裡找到了最佳的傾銷場地,閩粵陶窯在婆羅洲、爪哇和蘇門答臘尋得了最好的同鄉移民顧客。

此外,在某些缺乏主要通貨的經濟區域,中國陶瓷還經常充當商業交易的「小額現金」。10世紀時曾有艘船在爪哇外海擱淺,船上未載足夠的中、爪硬幣以供交易,卻有從最優到一般粗使的各級陶瓷─這顯然就足以令商業活動平順進行了。

唐代發明真瓷不久,瓷器就開始進入東南亞海洋地區。13世紀初,泉州市舶司提舉、南宋宗室末枝趙汝适,采輯各國風土寫成《諸蕃志》。他說長期以來商人一向以中國瓷器等貨品,交換西南亞的珍珠、玳瑁、大麻纖維、蜜蠟以及香木。又說在菲律賓群島,外人往往懼怕當地土著藏身叢林以暗箭射殺路人,可是如果商人「投以瓷碗,則俯拾欣然跳呼而去」。

且不論趙汝适筆下是否一副施恩口吻,這則記事足以顯示東南亞海域各民族對瓷器的態度,與韓日越三地截然不同。因為此區只會以篝火或小型粗窯燒製無釉粗陶,所以當地人見到中國進口瓷大表歆羨,也從而輕看自家赤土陶器。

有些地方甚至一向只有貝殼、草編和竹子可充食具或貯物之用,連普通陶器都無使用經驗,然後就一下子跳到瓷器層級。1618年有位中國人便宣稱,中國瓷器來到之後,婆羅洲東南部的班格爾馬辛居民才不再用香蕉葉當盤子。

婆羅洲西北部的沙勞越是煉鐵產區,12世紀大量進口瓷器,甚至多到以瓷取代銅錢作為交易貨幣。沙勞越河的山都望港至少從宋代以來,即與中國有密切的商業往來,此地進口瓷器,並提供超過五十噸的鐵料給湖北一座佛塔興建使用。

沙勞越河之南多沼澤海岸地區的馬拉諾族,則從山都望輸入中國瓷,包括龍泉青瓷和景德鎮青花瓷,用以貯放油類、藥物、化妝品和護身符。新娘家若地位較高,新郎父親送來的聘禮依傳統往往包括一把劍、一副金鐲,以及寫著中國字的青花瓷盤。馬拉諾貨郎則艱辛地跋山涉水深入內陸偏遠山區,為從未見過海洋、以狩獵採集為生的山民送來瓷器。

在婆羅洲以及其他地方,無論任何時候都是由沿海居民構成瓷器的消費主力,雖然自宋代後期開始,內陸地區收到的數量也愈來愈多。及至明代,連居住於海拔一千兩百公尺的婆羅洲可拉必族,也可以得到來自中國、越南和泰國的陶瓷器。他們特別喜愛非傳統的形式和鮮豔的色彩,比方做成鴨子、螯蝦和鸚鵡模樣的壺罐。沿海居民偏好各式小件器皿─小碗、小盤、小罐、小杯和小托碟等。厚重的大甕及其他大型器件,則是內陸社區的主要採買項目。

馬達班罐又稱龍罈或「家傳器」,來自緬甸、泰國和中國。器身高大、狀若圓錐、施棕色釉,這型炻器昂然立於加里曼丹地區好戰部族的長條狀住屋內,有時上方的藤蔓還高掛著瓷盤。(此區地理位置深入,今日婆羅洲雨林正遭大批砍伐,因此數以百計的龍罈登上歐洲的拍賣會且賣得高價)。

18世紀英國旅人福雷斯特曾參觀呂宋島某位頭目的長屋,「看起來簡直像間瓷器鋪」,只見架上展示著30只巨大瓷罐,每罐容量至少75公升。另一位頭目設宴款待福雷斯特,席上53個瓷盤,包括好幾只大型蓋碗。這位英國來客還發現,連新幾內亞和其鄰近小島上的小戶村民也往往擁有「一只瓷盤或瓷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