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全球湧現「反精英浪潮」?——當人們活在自己的世界

為何全球湧現「反精英浪潮」?——當人們活在自己的世界
Photo Credit: Mark Kauzlarich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就代近西方探討「後真相政治」的議題,從心理學和科技的角度加以探討。

一位趣怪的朋友,教懂我人性不變的真相

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筆者曾有一位趣怪的朋友,他就讀學校由城大、理大再到中大,每到一所學校,都會說身處的學校是「全香港最好」的,之前的學校都不夠現在的好;他由進修亞太經濟研究、社會科學到統計學,都會說自己所讀的學系是「所有學系」中最重要的,其他學系都不及他正在讀的重要(高層次)。

現在回顧起來,其實這位朋友也不算十分趣怪,只是表現得比較誇張。因為近十年以來,不少心理學或神經科學研究,均指出人們普遍偏好自我特質、所屬群體和政治立場,對一件事、一個人很快就有強烈的感覺,然後選取愛好的資訊、證據支持自己的想法。心理學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曾把人思維模式比喻為兩大類:科學家思維、律師思維。

科學家思維先嘗試提出問題,檢視相關證據,理解現實世界存在的規律,反覆測試驗證,再嘗試作出解釋;相反,律師思維先有了立場、結論,然後尋找可以支持自己立場的證據,忽視不符合自己想法的證據。儘管,我們同樣具備上述思維,但一般而言,佔據大部分人生活的傾向是律師思維。

政治領袖經常說謊也有大量支持者,為什麼?

這個月,曾鈺成和沈旭暉探討過「後真相政治」(post-truth politics),因為在英國脫歐、美國總統選舉等事,歐美知識分子開始注意,為何政客在媒體或論壇上「不斷發表煽情言論,歪曲事實,編造故事,蠱惑人心」,事後大量資訊揭示他們說謊造假,但支持者並不介意,這些政客最典型莫過於英國的約翰遜(Boris Johnson),以及美國的特朗普(Donald Trump),他們擁有大批支持者令一些主張理性思辨的人痛心:原來真理不是愈辯愈明,只會愈辯愈盲。

事後,對「後真相政治」有兩種主要解讀,一種指向政客出眾的辯才,指他們有很強的論述能力,不論說法是真是假,他們都能夠為立場自圓其說,令人們聽上去「邏輯完整(coherent)、言之成理」,曾鈺成文章〈同營護短〉便提及這種解說。另一種強調反精英政治和心理現象,沈旭暉數天前發布〈歡迎進入「後真相政治」時代〉一文便交代了這種解說。

文章指「後真相政治」一詞被普遍認識,可追溯至評論員羅伯茨(David Roberts),認為民意和輿論經已偏離了「理性決策模型」,理性決策的解讀對現實有很理想的看法,認為選民(人民)應該會根據已知的事實「形成觀點」,而從這些觀念出發才有自己的立場,再根據自己的立場決定支持甚麼政黨和團體。結果徹底相反,現實世界充滿情緒和偏見,人們是先選擇自己愛好的政黨和團體,把這些政黨的說法當作自己的觀點,然後選擇證據支持自己看法,漠視反對自己看法的內容。最後沈旭暉引述心理學研究:

「人們普遍存在『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直覺傾向接受所得訊息,而不會費力辨別其真偽;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教授尼漢(Brendan Nyhan )和雷伊弗勒(Jason Reifler)甚至發現,事實核驗反而會進一步固化成見,政治主張尤甚,因為政治信徒只會選擇性檢驗事實,認為過分細節的資訊,只是另一種誤導和語言偽術。」

僅僅是心理學的解釋,也未足夠理解「反精英浪潮」

上述從心理偏見解釋社會現象的說法不但逐漸流行,也愈見說服力。一如神經科學家約書亞.格林(Joshua Greene)引述喬福瑞.柯亨(Geoffrey Cohen)的研究指出政黨立場凌駕政策內容。例如,若你向民主黨支持者說一些很保守的政策,只要「謊稱」那些政策是民主黨提出的,他們極大可能會同意,即使事後你跟他們說出真相,那些政策其實是共和黨提出的,民主黨支持者雖然表示驚訝,但也不會承認自己純粹因為政黨立場,支持如此保守的政策,反之亦然,若跟共和黨支持者說一些很開放的政策,只要「謊稱」是共和黨提出的,他們照樣支持。

問題來了,即使這些心理研究愈來愈多,不斷印證人們強烈的心理偏見 / 偏誤與社會政治的關聯,然而,依然解答不了更重要的疑問:人們從來也有這樣的偏見,人性如此,為何這種社會現象——「反精英浪潮」近五至十年才越見明顯,以前卻似不特別嚴重呢?

這必須配合社交網絡的崛興才能確切解釋,尤其facebook是2000年之後才出現,未夠20年就塑造、強化了人們的主觀心理。現在,已陸續有文章剖析facebook演算法如何「強化」我們的偏見,主要因為facebook會按用戶按like和share的習慣,如果用戶沒有特定設置,會經常看到自己喜好的資訊,由生活衣食住行到政治輿論,我們越關注甚麼,那些帖在facebook出現的次數便越頻密,外國有評論形容這像「回音室效應」(echo-chamber effect),意思是我們平日接收的東西猶如自己的回音,永遠偏聽自己喜歡的東西,也因為這樣我們極容易活在自己的思想世界,愈來愈容不下其他聲音,尤其反對自己想法的聲音。最明顯是強化了自戀和政治立場。

近年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開設了一個專頁名叫「Blue Feed, Red Feed」,它像令人短暫覺醒的清泉,讓我們在一個版面看到兩邊 「相反」立場的資訊。頁面中設定一些重要的關鍵字,譬如美國群眾關心美國選舉,就有HILLARY CLITON和DONALD TRUMP可供選擇,一點選了這些重要的關鍵字,就會看到左藍右紅的介面,藍色代表比較開放,支持民主黨facebook資訊;紅色代表比較保守,支持共和黨的facebook資訊。從這頁面人們會深刻發現,不同陣營的支持者在自己的世界「無限Loop」,民主黨人士會常看到批評共和黨的新聞和留言,反之亦然。

Screen_Shot_2016-10-27_at_5_59_27_PM
Photo Credi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真假」不重要,至重要是我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