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報導引述「國際專家」批評孟山都的除草劑引起多種問題,但這位「國際專家」本身的資格亦令人生疑。
關心農業及土地議題的《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早前有篇報導〈國際專家:嘉磷塞可能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破壞土壤微生物〉,題目吸引了我,顯然同時吸引了很多人——至少文章在他們網站上「大家正在關注的新聞」首位,而且其Facebook貼文也有六百多人分享。
嘉磷塞簡介
先簡介一下嘉磷塞(glyphosate,又譯作草甘膦),它是一種除草劑,農業生物技術公司孟山都以年年春(Roundup)之名發售。孟山都的基因改造農作物中,亦有部份能耐受嘉磷塞,讓農夫可以在種植時施嘉磷塞清除雜草,又不怕影響收成。
然而這類耐受農藥的基改作物,或會令農夫不自覺用多了,又或只使用嘉磷塞清除雜草,令雜草演化出抗藥性,導致使用更多除草劑及更多雜草具抗藥性的惡性循環。早前一項分析了14年農業數據的研究就指出,在耐受嘉磷塞的農作物增加同時,嘉磷塞的使用量按年增加,而其他除草劑的用量則相應減少。(詳見文末相關文章)
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及醫學學院的農業及自然資源委員會的報告亦指有雜草演化出對嘉磷塞的抗藥性,建議無論是否種植基改作物,應使用整合的雜草管理方式,以減延抗藥性演化。另外,不少人會擔心過度使用除草劑,會產生殘餘農藥和生物累積(bioaccumulation)等問題。
甚麼國際專家?
回到那篇〈國際專家〉文,這篇報導所指的「國際專家」,乃(引述原文)「長期研究除草劑嘉磷塞對人體影響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Dr. Stephanie Seneff」。
Seneff是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及人工智能實驗室(MIT CSAIL)的高級研究人員,據她的網頁介紹,其研究專長是發展人類聽覺系統的計算模型、為發展人機互動系統及演算法去理解人類語言,以及使用自然語言處理的技巧去作基因預測(gene prediction)。她又指自己近年的研究焦點轉向生物學,主要關注營養及健康,而自2011年起在醫學及健康相關的期刊發表了二十多篇論文。
「長期研究除草劑嘉磷塞對人體影響」一說,也許沒錯(先不論是否真的「長期研究」),但報導只說Seneff是「麻省理工學院博士」,而未有提及她讀的是電機工程及電腦科學,就會誤導讀者以為她是專研農藥或醫學方面的專家。
又是致癌物分類
〈國際專家〉一文提及嘉磷塞時指那是「致癌物質」,報導第二段先寫嘉磷塞「被世衛組織列為2A等級的『可能有致癌風險』項目」,下一段再引述Seneff指「甚至在2015年時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可能致癌物質』」。這個有問題的說法可謂「老是常出現」,實際上是指隸屬世衛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嘉磷塞列入第2A類「很可能對人類致癌」。
重點在於IARC關注的問題是「科學家有多少證據確認XXX致癌」,而非「XXX有多危險」。例如鹹魚、酒精、太陽輻射都屬於第1類,因為我們都有足夠證據知道這些東西致癌,不過重點仍然是劑量——即使太陽輻射肯定致癌,也不等如完全不應接觸陽光(詳見文末相關文章)。當然,該篇報導的說法嚴格而言沒有寫錯,不過跟「博士」頭銜一樣誤導讀者。
再者,世衛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專門研究殘留農藥的專家小組,今年會議的結論是︰人類在日常餐單下接觸到的嘉磷塞劑量,不太可能帶有基因毒性(損害DNA),或增加患癌風險。去年歐盟重新評估嘉磷塞,歐洲食物安全局(EFSA)的結論亦類似。
隔行如隔山
報導又引述Seneff提到嘉磷塞引起多個問題,由於缺乏確實資料,在此先不點評。但讀者只需要知道Seneff的兩件往事,就可了解她並非一個合資格去評價嘉磷塞的人,遑論甚麼國際專家。
兩年前Seneff宣稱︰「按現時趨勢,2025年每兩名兒童就會有一人自閉」,更指那是由嘉磷塞所致。這個說法已被流言查證網站《Snopes.com》全面反駁。首先,她忽略主流學界認為,自閉症比率看來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診斷方法改變及診斷率增加。其次,她的推算方法亦有問題,否則我們可以說「2050年將有125%的人診斷出自閉症」。
而且她亦把「相關」跟「因果」混淆,自閉症數字及嘉磷塞用量於同一時期增加,不等如兩者有關。否則的話,我們可以指「有機食物導致自閉症」︰

最後,她不幸地相信「疫苗引致自閉症」的流言。自從1998年一篇涉造假而被撤回的論文刊登後,即使科學家其後的研究未有發現兩者有任何關係,這個流言仍然繼續傳播。
在Seneff一篇分析麻疹、腮腺災、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及自閉症的論文中,研究方法是分析美國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VAERS)及自閉症的數據。問題是這個系統使用被動監察模式,由患者或醫療人員自行申報,無須證據確認症狀跟疫苗有關,僅用作進一步研究,因此VAERS上列出的症狀並不等如是疫苗的副作用(詳見文末的相關文章)。
簡言之,Seneff利用一個有問題的研究方法,得出一個已被多項大型研究反駁的結論。以上兩件事例,相信已足以證明Seneff不是甚麼有資格談嘉磷塞的專家。即使她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但畢竟隔行如隔山,電腦科學的專家不代表她對農藥的意見可靠。
相關文章︰
- 橫跨14年基改農作物研究︰殺蟲劑用量減,除草劑用量增
- 聯合國及世衛︰除草劑「嘉磷塞」不太可能增患癌風險
- 20專家分析過千文獻撰寫388頁報告 從科學角度分析基改利弊
- 其實鹹魚也致癌? 分享「漢堡香腸列致癌物」的新聞前你需要知道的事
- 應否打子宮頸癌疫苗? 讓我們先看醫學研究怎樣說
- 共和黨初選辯論 特朗普訛稱疫苗跟自閉症有關 媒體列出6理由反駁
資料來源︰
- 國際專家:嘉磷塞可能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破壞土壤微生物(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
- When Media Uncritically Cover Pseudoscience (Discover)
- Is There Really an Autism Epidemic? (Scientific American)
- No, Half of All Children Won't Be Autistic By 2025, Despite What Your Facebook Friends May Tell You (Big Think)
- Research Gone Wild: The Future of Autism (Pacific Standard)
- Glyphosatan (Snopes.com)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