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般若智慧:心不執於非要定於一時一處才談清淨

《金剛經》的般若智慧:心不執於非要定於一時一處才談清淨
敦煌出土的唐代金剛經(868年),現存最早的印刷品之一,藏於大英圖書館|Photo Credit: British Library's Online Gallery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金剛經》的佛法看,所謂的涅槃或解脫,並不是設想有一個完全脫離俗世的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更不是要你去切斷這俗世的一切去求清淨。恰好相反的,以金剛能斷一切煩惱為意象,經文中所要表達的,卻是以不切斷諸煩惱境為前提,以不斷而斷的方式求得解脫。

金剛經》, 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

「般若」一詞是梵語「智慧」的意思,而「波羅蜜」是抵達彼岸的意思,換言之,這部經書談論的是到達彼岸的智慧。「金剛」,也就是金剛石,鑽石,是硬度最大的礦石,以金剛為喻,藉以表達這部經說所要傳達的解脫思想,是最能切割煩惱執著的上乘佛法。

然有趣的是,「般若波羅蜜」本喻抵達彼岸的智慧,但在經文裡所傳遞的邏輯思維,卻是主張最高深的解脫必須連同抵達彼岸的思想前提同時解消;此外,以金剛能斷一切煩惱為意象,經文中所要表達的邏輯思維卻巧妙的以不切斷諸煩惱境為前提,以不斷而斷的方式證悟菩提。

以上兩點,是《金剛經》最耐人尋味的地方。

也因此, 《金剛經》裡頭有相當多看來悖反難解的文句。例如:「所謂佛法者,皆為非法。」「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哲學解析經典,與其他學門略有不同。哲學將整理經典的解讀重點,擺放在如何處理論述邏輯的說服力與一致性。

從哲學的角度入手, 解讀詮釋的任務是追蹤貫穿《金剛經》全文的思維邏輯。

提綱挈領的說,貫穿《金剛經》全文思想的眉心,是經文裡頭的十八個字:

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從整個經文的佈局來看,這段文字出現在全文三十二章節段落的第五段落〈如理實見分第五〉。在此段經文過後,佛與須菩提菩薩一問一答的對話仍持續進行,然而所欲表達的論述邏輯大體已經完成,隨後只是不厭其煩地以同樣的思維邏輯,就著不同的佛教名相概念一一拆解、開示、重新活化。

在以下的解說中,我們將專注於解析《金剛經》全文的前五章節段落,以求取得《金剛經》所欲傳達的般若智慧。

《金剛經》全文一開頭是一個這樣的場景。佛在舍衛國孤獨園與一千五百位比丘托缽化緣後,洗足,就座,準備開講佛法。

今天佛法開講的主戲,是佛與須菩提菩薩這對師徒的一搭一唱。須菩提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ㄧ,以解說「諸法皆空」著名,人稱「解空第一」。因此《金剛經》安排須菩提菩薩唱主角,用意非常明顯,這部經文要闡釋的就是「空」的概念。但所謂的「空」,要空掉的是什麼?

在這對師徒的問答中,須菩提菩薩對佛提出的問題是修行者如何證得「無上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無上正覺」這樣的詞彙太過抽象,因此,同樣一個問題,須菩提菩薩還有另一種相當質樸的問法。這個問法是這樣的:「佛啊!都說世間凡心容易迷亂,那麼這顆容易迷亂的凡心該定於何方?如何制服?(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

為讓思考的樂趣就像閱讀偵探小說一樣 ,以下我全文抄下《金剛經》裡佛陀如何回應須菩提菩薩的問題,大家可以試著從已有的線索中思考背後的答案。

佛的第一個回答如下: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回答了嗎?至少,佛的第一個回答看起來就像問東答西。

我用白話解說一下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情:

須菩提的問題是容易迷亂的凡心該定於何方?如何制服?(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而佛的回答是求道者應當如此降伏其心:佛說他會令一切眾生入究竟涅槃得解脫,而當他令一切眾生入究竟涅槃得解脫,實際上他沒有令任何眾生入究竟涅槃得解脫。為什麼?因為菩薩如果有人我的分別,菩薩就不是菩薩。

如果你還沒想清楚,讓我再說的更白一點:

佛回答說應當如此降伏其心。好,我們非常期待佛的解答,但是顯然的佛轉移了問題,因為佛沒直接回答如何降伏我們的心念,佛轉而說他會讓一切眾生入究竟涅槃得解脫,而當他讓一切眾生入究竟涅槃得解脫,但實際上他沒有讓任何眾生入究竟涅槃得解脫。

佛,你離題了吧。而且佛不但離題,他開的新話題像是製造了另一個更難的問題。

這個難題難就在於看起來就是一段自相矛盾的話,佛現在說他要讓一切眾生入究竟涅槃得解脫,而當他讓一切眾生入究竟涅槃得解脫,實際上他沒有讓任何眾生入究竟涅槃得解脫。佛不但自問,居然還自答:「因為菩薩如果有人我的分別,菩薩就不是菩薩。」

目前為止,如果佛的回答你沒看懂,那麼我要恭喜閣下的理智完全正常。因為現場一千五百位高僧加上一個解空第一的須菩提菩薩,沒一個能接話。千五百高僧加一個菩薩聽不懂的,如果我們居然聽得懂,我覺得問題才是真正嚴重,那鐵定是要去看精神科醫生。

所以《金剛經》裡的記載應該算是很誠實的,佛自我感覺良好的自言自語顯然沒有得到任何回應,佛把現場氣氛搞得太冷,自己的場子自己救,所以不等現場舉手發問,佛自己摸摸鼻子立即開啟第二波回應。

佛以下的動作,跟一般大學教師會做的沒兩樣,教師把場子搞冷了,接下來通常會點名全班反應最快的那個同學。

佛發動的第二個問答,原文如下: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我用白話解說一下剛剛又發生了什麼事:

佛跟須菩提說:「菩薩不著不定於一切法,方為無上正覺。」這項原則如何執行?佛以布施為例,布施時應無分別心,不該有任何法相的執著,所謂不著相布施。菩薩行布施必須做到忘記我布施給誰,我用什麼布施,以及不去計較我所做的布施有何功德。而若做到這樣不著相的布施,則與天地四方無量無邊際的虛空相似,有無邊無量的功德。

也許我們會想,佛所發動的第二個問答仍然像第一個回答一樣令人費解,不知道話題扯到哪個星球去。然而須菩提菩薩卻悟了,證據就在經文之後的問答,須菩提菩薩一切對答的反應,完全證明他已經接住了佛思考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