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六個QA看菸價調漲跟你有什麼關係?

【圖輯】六個QA看菸價調漲跟你有什麼關係?
Photo Credit: Yulin Huang/關鍵評論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煙價要漲了,但你知道漲價後將如何被運用嗎?民進黨當初反對保險制長照的理由之一,就是保費大都來自受薪階級,因此規劃財源為遺產與房地交易稅。選後卻拿提高「菸稅」與「遺產稅」開刀,在稅基不穩情況下,長照政策真能順利推行嗎?

三、排除財政收支劃分法之規範

因為依據財政收支劃分法,遺產稅、贈與稅與菸酒稅乃屬於國稅的範疇,本次修法,竟然直接在法條內明文規定排除財政收支劃分法,乃過去其他相關法規範所少見。

此舉直接侵害原來財政收支劃分法中,對於地方財政收入保障的比例規範,且經由長期照顧服務法的修法,輕易破壞了財政收支劃分法的收入劃分體系,其成該法的特別法而加以排除,雖有其欲將「百分之十調增至百分之二十以內所增加之稅課收入」專用於長期照護之用的立法考量,但立法技術上恐有疑慮,蓋財政收支劃分法的修法,經多年討論,諸多版本爭議不斷,迄今未能完成修法,此次經由本法修正,已經實質影響了財政收支劃分法的內容,不可不慎。

煙價_輸出-09
Photo Credit: Yulin Huang/關鍵評論網

Q4:菸稅作為長照主要財源,會造成什麼問題?

A:調漲菸稅的理由應該是為減少吸菸人口,而不是哪邊缺錢就漲菸稅來補。若漲菸稅導致吸菸人口下降,總體菸稅也下降,那麼長照經費又將出現缺口。

台灣菸酒工會理事長趙銘圓就表示:「政府鼓勵戒菸卻又以菸品稅捐作為長照財源,菸稅提高必定降低吸菸人口,同時也會導致走私菸品大幅成長,減少國庫稅收,並非穩定的稅收來源,加上長照所需經費,菸稅究竟能挹助多少,如何計算?」政府都交代不清,菸品稅捐不宜作為長照財源。

趙銘圓說,若過度提高菸稅,將損害勞工、經濟弱勢等低所得族群權益,造成所得逆分配,而長照服務法修法直接決定金額架空財委會,已明顯違背程序正義,加上行政體系決議菸稅調漲過程中,也從未徵詢相關產業,以評估及緩和其對產業帶來的衝擊,建議應該召開公聽會或聽證會,廣納各方意見並重新對菸稅納入長照財源以及漲幅進行評估。

菸稅與遺產稅皆屬不穩定財源。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胡博硯批評:「根據政府單位說法,提高菸稅是為了抑制與降低吸菸人口,卻期待將多收的菸稅作為全民的健康政策財源,豈不是兩相矛盾。況且,以抽菸人口327萬人來負擔全民2300萬人的健康政策財源,既不符合公平原則也不合理。」

國民黨立委李彥秀於8月24日也曾提問「遺產稅是機會稅」,質疑政府用機會稅來去推動國家的政策是否妥當?

煙價_輸出-10
Photo Credit: Yulin Huang/關鍵評論網

Q5:抽菸就是錯,最好不要賣或是一包漲到一千,那不就沒人會抽了嗎?

A:台灣目前的吸菸人口約有五百萬人,每年有將近兩萬人因為吸菸相關疾病而死亡,除了吸菸所造成的健康危害以外,每年因吸菸相關疾病的醫療花費超過新台幣165億元。

但抽菸對某些人而言,就是一種排解壓力與轉換思緒的方式,吸菸是種個人選擇,如同任何人都應該有選擇宵夜要吃炸雞排的自由,儘管兩者都對自身健康有害。不同之處在於菸會讓周遭的人被迫吸入二手菸,而任何人也應該有拒絕吸入二手菸的權利。

因此重點應放在改善吸菸環境上,廣泛設置戶外吸菸區可讓不吸菸者減少吸入二手菸,吸菸者能更自在;良好的規劃設置公共菸灰缸可減少菸蒂亂丟的問題,也可省下大筆公共環境清潔費。 這些措施能讓吸菸與不吸菸皆受惠,但現狀是極度缺乏,所以比起長照,煙捐煙稅之所得應該優先挹注此類政策。

煙價_輸出-11
Photo Credit: Yulin Huang/關鍵評論網

Q6:過去菸捐被抨擊為「衛福部的小金庫」,今年使用狀況有改善嗎?

A:時代力量立委徐永明曾於8月23日表示,上調菸品價格與稅收是國際趨勢,但是國健署在菸捐運用上應針對補助項目浮濫、內容不清楚再進行檢討,資料顯示有大量補助金額僅以「補助民眾」概稱,甚至用作補貼健保財政缺口,運作上既不透明也無法有效監督。顯見過去菸價漲了,但多餘的菸捐不僅無法專款專用,甚至用於健康福利相關政策也無法妥善監督。

過去的菸品健康捐問題尚未解決,現又以增收菸稅作為長照主要財源,政府對涉關全民健康的長遠政策就像在玩大富翁抽機會與命運牌,令人質疑這樣長照政策的執行是否真能走得長遠,抑或是另一張保存期限不到四年的政策支票?

參考來源:

長期照顧服務法第15條修法評析(本文內容經廖欽福教授授權引用)
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胡博硯受訪資料
煙權促進協會理事長陳麒安受訪資料
衛生福利部
世界菸價網站
菸稅喊漲20元 挹注長照 估年增158億 吸菸族轟:剝削窮人
健康捐堆106億「待運用」 國健署擬再漲20元
富人稅vs.窮人稅
長照財源為何由吸菸者來籌措?
菸捐撐長照? 呂欣潔:穩定稅收才能健全服務
林萬億, 我國衛生與福利整併後的困境與解決之道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