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女性來說,冰島是個好地方」——單性別教育、3個月待產假、民選女總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冰島總理Finnbogadottir說:「對於女性來說,冰島是個好地方。」為什麼?
文:陳澔琳
冰島當地時間10月29日舉行國會大選,縱使投票率不足8成創了最低紀錄,卻有30名女性成功入主國會,創了新紀錄。早於70年代,女性在冰島國會只佔63席中的9席。
兩性平權問題,是人類歷史永恆的主題。隨著男女平等的呼聲日益高漲,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WEF)發表《2016年性別平等報告》(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2016)。報告顯示,冰島在綜合排行、教育機會與政治參與三大領域中高居榜首。
報告共收錄144個國家,並分成綜合排名、經濟參與和機會、教育機會、健康與生存以及政治參與共五大範疇,冰島在綜合排行位於首位,而同屬北歐的芬蘭、挪威與瑞典分別位列2至4名,位於中東的也門(Yemen)則是排名最低。WEF自2006年開展相關調查,而冰島自2009年起連續第8年蟬聯榜首。冰島,曾經也是個「男主外,女主內」的國家,為何數十年後,有這翻天覆地的變化?
單性別教育 培養女孩勇氣
先從學前教育說起。
《衛報》報導,位於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的Laufásborg幼兒園內沒有洋娃娃,學習製作蛋糕的課程也欠奉,園內的3歲女孩個子不高,即使踮起腳尖,高舉雙臂也無法碰到單槓,但老師抱起她們,讓她們抓好單槓並堅持著,再由一數到十才放手。在冰島,部分幼兒園會實施單性別教育,Laufásborg幼兒園是其中一所,其創辦人Margrét Pála Ólafsdóttir介紹其辦學理念時說:「我們希望女孩子能多表達自己,訓練她們的體能,培養她們的勇氣。」這種教育方式很受當地人歡迎,在只有約33萬人口的冰島,便有19所實施單性別教育的幼兒園和小學。
「如果女性停止工作,那麼整個社會都會癱瘓」
綜觀歷史,冰島是航海國家,在過去幾百年間,每當丈夫出海捕魚時,妻子便身兼數職照顧家庭。到了1975年,冰島女性開始感到厭倦,她們有感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而且女性政治參與度偏低,女性在國會中的63席中只佔9席。當時的冰島女性決定挺身而出,上街遊行。
70年代正值全球女權運動的興起之時:1970年,曾有5萬名女性在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抗議,爭取性別平等;同時美國也有2萬名婦女在利茲集會示威,抗議薪酬不平等。1975年10月24日,共2.5萬名冰島女性(佔當時全國女性人口五分之一)走上雷克雅未克的街頭遊行示威,當中約9成女性包括老師、辦公室人員和家庭主婦停止她們手上的工作,試圖癱瘓冰島的日常運作,利用抗爭手段讓社會重新審視她們的價值。
旅行社Gray Line行政總裁Thordis Loa Thorhallsdottir當時也參加了遊行,她憶述當時情況:「我那年10歲,我記得很清楚我站在媽媽身邊,一起抗議。現在想起來,我仍然能感受到當時的人群和那股力量。她們想要傳達這樣一種信息:如果女性停止工作,那麼整個社會都會癱瘓。」
自1975年後,冰島的政治及社會氣候便開始改頭換面。1980 年,冰島首位民選女總理Vigdis Finnbogadottir上任,更連任三屆;1983年,首個全女性政黨「婦女聯盟」(Women’s Alliance)亦應運而生,越來越多女性當選議員。到1999年,國會女性議員人數逾三分之一。

「對於女性來說,冰島是個好地方」
2000 年,冰島正式實施夫妻育嬰假制度──現時每位冰島父母,每年都可享有 3 個月的有薪產假及侍產假(上限為2300歐元/月), 女性也可於生育後盡快投入工作,將照顧家庭及孩子的重任交到配偶手中,共同分享育兒責任,這被視為冰島走向兩性平等的里程碑。現時,冰島近80%的女性也有工作,基於配額限制,女性須佔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數目近半,而在工作場所中,已婚女性不用冠以夫性。前冰島總理Finnbogadottir也說:「對於女性來說,冰島是個好地方。」
而在是次國會大選,雖然未有執政聯盟席位過半,但女性參選人贏得國會近半數議席,63席中佔30席。冰島外交部長Lilja Dögg Alfreðsdóttir表示:「在沒有女性保障名額下,冰島產生出男女人數最平均的國會。」目前,女性議員在冰島國會中佔約48%,48%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女性議員在美國國會中佔20%,在香港立法會則不足兩成。
Record nr of women in @Althingi after #IcelandElection:48%, making it most equal Parliament in the world w/o electoral #genderquota #Iceland pic.twitter.com/81uAumybKy
— MFA Iceland 🇮🇸 (@MFAIceland) October 30, 2016
薪酬比男性少14% 14:38後等同白做
儘管如此,冰島女性仍為兩性薪酬差異而感沮喪。上周,數以千計冰島女性集體在下午2時38分時下班,上街抗議男女「同工不同酬」。
據英國Expert Market的數據顯示,冰島每日工作8小時的男女薪金差異達14%至18%,按比例計算,這代表女性每天下午2點38分後的工作是沒有報酬。冰島作為性別平等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當地政府曾承諾於2022年實現男女薪酬平等,但根據過往10年的趨勢,聯合會預料要在52年後才出現男女同工同酬,冰島總工會主席Gylfi Arnbjörnsson認為50年實在太久,「沒人能為實現一個目標等50年,不論是性別薪金差異還是其他薪金差異,要花上50年解決此問題是不能接受的,這可是一輩子的時間。 」
要求實現完全平等,冰島還有漫漫長路要走,但冰島女性告訴我們:群眾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抗爭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成功的抗爭更不會降臨在的消極又善忘的人身上。
- Iceland Blows The U.S. Away When It Comes To Women In Politics(The Huffington Post)
- Iceland's women leave work at 2.38pm to protest gender pay gap(Independent)
- PHOTOS: Iceland’s women take to the streets(Iceland Monitor)
- Women Win 30 Seats In Iceland's Parliament — More Than Any Party (NPR)
- Why Iceland is the best place in the world to be a woman(The Guardian)
核稿編輯:歐嘉俊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