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奧納多《洪水來臨前》:氣候變遷下的四個「理解脫節」

李奧納多《洪水來臨前》:氣候變遷下的四個「理解脫節」
Photo Credit: Before the Flood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氣候變遷究竟指涉著甚麼?為何全球都得關注此一議題?氣候變遷造成的威脅與風險究竟帶有何種特質,是全人類無法再用謊言與無知去忽視的?

文:林盈年

隨著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出現,帶來嚴峻、廣泛影響之「氣候變遷」成為極具代表性的全球尺度治理課題,其也因此成為不少著名災難片、紀錄片題材。然而,氣候變遷意味著甚麼?

國家地理頻道於10月底播放《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紀錄片(線上限時七天免費觀賞,正版高畫質,至11月6日止),藉由出任聯合國和平大使並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議題的李奧納多 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的視野,呈現予觀眾氣候變遷下全球所面臨的種種挑戰與風險,亦點出國家對於氣候變遷相關知識之生產的政治介入與利益干預。

影片中,李奧納多前往北極、中國與印度等地,探究氣候變遷對地球環境、生物與人類帶來的巨大衝擊,亦試圖瞭解,並向觀眾說明此些衝擊形成的原因。然而,氣候變遷究竟指涉著甚麼?為何全球都得關注此一議題?氣候變遷造成的威脅與風險究竟帶有何種特質,是全人類無法再用謊言與無知去忽視的?

  • 《洪水來臨前》線上限時免費觀賞,正版高畫質,11/8 23:59為止!

氣候變遷下產生的理解脫節

氣候變遷使人類過往理解其存在於自然界中的模式產生脫節與落差,也破壞了現存的社會制度和道德承諾,此脫節的現象分別呈現於四個構面:時間、空間、共同社會與政治。(Jasanoff,2010)

  • 時間:氣候變遷風險具高度不確定性,並且涉及未來世代,而非僅影響當代人類

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動態影響是不易被察覺與證明,且是跨越時空的;換句話說,當代各種追求經濟發展、利益積累所導致的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與極端氣候加劇等威脅,將會擴展至未來世代的生存環境、損及未來世代的福祉。

然而,人們對當代可預見的、短期利益的重視(大量砍伐樹木種植經濟作物、開採化石燃料、發展高汙染工業等),卻遠高過於對未來世代所需承受的、現今看不見的成本(國土被海水淹沒、空氣汙染相關疾病、生物滅絕、資源耗竭等),等同於當代的短視近利與經濟利益導向,一步步地將未來世代推向生存邊緣。

  • 空間:氣候變遷的成因與後果,是由全球共同造成與承擔的

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在空間上無所不在、遍佈全球,不限於特定地區與國家。也正因為氣候變遷所涉及的空間是「整個地球」,因此不論個體生於何處、不論所處的地區是否開發高汙染產業、不論該國家經濟發展程度高低,眾人皆面臨同樣的威脅,亦即氣候變遷下人人平等,每個人都逃不過其帶來的衝擊。然而,在不同個體、社會族群與國家之應對能力、脆弱度以及風險管制模式、知識生產機制與對專家權威信任度的差異性上,卻也造成不平等的風險承受與相異的風險感知。

  • 共同社會:個體不再僅是單一國家之國民,而是全球公民

氣候變遷下各種具不可逆、高度不確定性、跨界與科學疆域模糊等性質的風險,涉及的是全球尺度的生存威脅,也正因其風險具全球層次之特性,故而各式國際組織與團體爭相取得詮釋、定義氣候變遷之語彙。但此些專家團體傾向以客觀、普遍、簡化的統計資料凝視氣候變遷下的世界,卻也因此容易忽略了不同地區與群體所實際面臨的生活樣貌。

亦即在各專家團體的客觀數據與知識的描繪下(每年氣溫與海平面上升多少、各國排放了多少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將造成地球暖化⋯⋯),氣候變遷脫離了實際生活脈絡下的意義,它成了一抽象的概念與地球發紅的圖像。故此層面的脫節,重點將在於如何把氣候變遷所涉及生存危機的知識與在地社會生活的意義相整合,使氣候變遷不再僅是國際組織下的口號與數據,而是各地生活層面實際去改變的行動。

  • 政治:氣候變遷挑戰民族國家的治理能力

氣候變遷的因與果無法藉由任何單一民族國家的知識生產模式所理解,也無法倚靠單一國家之行政主權來因應處理,它極需仰賴跨國共識的凝聚與團結,方能有效因應。然而,各國長期以來在政商利益關係的介入下,氣候變遷之相關政策與立場的背後是蘊含政治本質的,亦即當下的政治脈絡影響著科學知識的產出、接收、凝聚與行動(美國化石燃料利益團體資助否認氣候變遷的政治家、媒體與研究單位,使各具公信力與渲染力者極力向公眾說服並無氣候變遷一事)。

相對國家政權之公民,其對自我的認同也易受媒體與當權者的話語及意識所影響(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及國會議員等人,向人民強烈表述氣候變遷是一大騙局),且在不同文化脈絡、價值觀、經驗歷史與民主程序下,各地人民亦對氣候變遷形成不同的認識與理解,進而凝聚成相異的公民共識。在各界爭求對氣候變遷進行表述之時,或許唯一共通的是──科學事實從來都不是中立的。

同樣逃不過氣候變遷衝擊的台灣

在氣候變遷可能加劇降雨形態的情況下,近年台灣重大颱風、洪水災害的嚴重程度以及極端降雨的增加也受其影響,相關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機率提高;侵台的颱風在其生命週期中,達到強烈颱風的比例也明顯增加。此外,極端的降雨更是提升淹水風險的重要因素,加上台灣的地質脆弱,極易導致毀滅性的水土複合型災害;而更長的乾旱,更將影響高度用水的產業,例如半導體產業。台灣之洪災、旱災與坡地災害等災害在氣候變遷下,將會變得更為嚴峻。

不同於過往工業化時代下存在特定疆域之工業生產過程中的風險,氣候變遷的威脅與衝擊是跨越時空、蔓延至全球各地,且滲透至未來世代的,而其背後所暗藏的政治經濟權力結構更是錯節盤根。在各界對氣候變遷的詮釋與定義下,民眾如何探悉氣候變遷的本質、如何分辨各界對科學證據的表述、如何實際感受並瞭解由細微變化積累成的極端氣候、如何將李奧納多口中「面對氣候變遷事不宜緩」的改變行動落實至生活及意識層面,將是觀看此一紀錄片的關鍵意義之一。

參考資料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闕士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