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創意書院畢業生專訪】文浩賢︰惜物拾遺,堅持手藝

【創意書院畢業生專訪】文浩賢︰惜物拾遺,堅持手藝
Photo Credit: 陳小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Hofi為了創作畢業作品《不可方物館》,花上一年時間,不停收集物件,隨時隨地,見到別人遺下/遺棄的東西就會執拾。

文字、部分攝影:陳小望

畢業生簡介

文浩賢(Hofi)2009年來到創意書院學習,校本創意及專業導向課程(CPOP)主修環境與空間研習(ESS)及電影與多媒體藝術(FDA)。2013年修畢香港理工大學服裝及紡織高級文憑組合課程,選修服裝學。2016年自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畢業,獲頒視覺藝術文學士(榮譽)學位,副修人文學。作品曾於香港、日本、澳洲及德國展出。服裝系列《純真博物館》為2016年香港青年時裝設計家創作表演賽(HKYDC2016)入圍作品。即將前往荷蘭JOW Fashion任實習生。


「我發現我們整個時代、城市裡的人都好孤單,其實見到物件的情感,份外感到珍貴」Hofi自言有「戀物癖」,喜歡留意與搜集物件,最喜歡衣服——衣服不同於時裝,重視手工,有自己希望表達的訊息,人與之產生關係,共同生活。然而在功利與消費主義掛帥的年代,人們早早失去與物件溝通的渠道,正如淘寶式大量便宜的傾銷,「試咗個款,著上身,影張相,放上ig,件衫就可以毀滅」,敗壞多少惜物的好習慣。

潮流大行其道轉眼即逝,衣服無處容身,Hofi修讀藝術投身造衣,關注衣服與身體美學,珍而重之每個生活細節,大學畢業後希望繼續進修,循文化研究方向如符碼系統象徵意義,正正因為希望深刻認識,衣飾對一代人的意義與文化關係。

《不可方物館》

Hofi為了創作畢業作品《不可方物館》,花上一年時間,不停收集物件,隨時隨地,見到別人遺下/遺棄的東西就會執拾,最後總共收取接近400件物品,大小種類不一。收集後研究上面的痕跡,例如被遺下的髮圈纏有頭髮,嘗試猜測物主是誰。然後為物件建立一個檔案庫 ,紀錄故事與外表,再抹乾淨;作品最後以博物館方式佈置陳列物件,裝置包括拾獲的物件、紀錄冊與照片。

作品深受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穆克小說《純真博物館》影響,一個關於為生離重逢又死別的情人,建立細碎物件博物館的動人故事。縱使人已逝,物件卻是不離不棄「一個物件象徵一個當下,當下與它經歷了一些事情,一世都會記著,物件一世都會記著。它好像一張書簽,留著它,見到它,每一次都會帶你回到那一剎那,穿梭回到那個位置,所以我覺得物件非常珍貴。可是在商業社會中,物件只是用來交易,沒有感情可言,非常可惜,所以用了物件作為畢業作品主題」

畢業展_館內2
Photo Credit: Hofi

用心儲物的Hofi,認為物件皆有生命,物件感知得到主人如何使用與對待自己,有心遺棄無意失散,從此斷絕與主人的關係,無法再一起生活,主人亦再也尋不上物件,主人可能慢慢就會淡忘,可是物件就只會記緊誰是主人。有些物件本來成雙成對,遺失了一方怎麼辦,好像與伴侶永遠天各一方。Hofi好想為物件盡一點心意,人會說話,物件不會說話,上面的痕跡都是一些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生活訊息,故事一一有待追索。Hofi同時嘗試透過作品告訴大家:重建與物件的關係,學習重新珍惜。

尊嚴的展現

作品同場安排認領與接收(若對物件有感覺)。拆展後,太大的物件都送了給學校,例如尚算完好的傢俱,偷偷混入學校,偷偷地循環再用;太殘舊的就沒有辦法,完成展覽後,讓它們有尊嚴地被送走;大多小件物品,全都收藏包裝,留守家中。

Hofi最喜歡那本分類編輯的髮圈簿,這本髮圈薄有被藝評點名稱讚完整,收集並公開展示非常私人的物件,揭示作品引人入勝之處,不過同時也有批評,作品佈置不必包括太多實物,宜簡潔展示。Hofi非常希望每件物件都有機會重見天日,抖擻精神,作品心意以展覽方式,重新給予物件尊嚴,所以即使也有精簡的想法,想到如此佈展不純為漂亮,在不致畫蛇添足的考量之下,最後仍然決定擺出物件,完滿自己的心願,也成全物件重新被展示。

畢業展_髮圈薄-2
Photo Credit: Hofi

既然畢業展不是為了取悅多少觀眾,而屬一個小總結,但求呈現信念,只想成全一件作品,即使展示方法不是最成熟最完滿。Hofi言帶執著,離開學院前好想留下一個故事。堅持不一定搏得高分不一定得獎,可是心安理得。Hofi提到其實每年畢業展以後,都有大量畫布畫幅被棄置——何不考慮每年開學都循環再用一些尚能使用的媒材,重塑畫底上油。教育一個畫家愛惜媒材,而一個畫家如果不懂得珍惜畫具,他的創作伙伴,其實沒有資格進行創作。

惜物的執著

視覺藝術院裡,認識Hofi的老師,都十分驚訝,Hofi沒有選取衣飾來創作畢業作品。Hofi重視手感,親力親作,其實更關心物件與記憶、感情與連繫的關係。衣飾是平時最常用到的媒介,但不是唯一可以運用的媒介,以適合的方式講出自己在意的概念,更為重要。

學院裡有一門首飾設計課,課任老師程詩賢博士(Cicy)教曉自己如何珍惜物件,令到自己覺醒為什麼不喜歡時裝這個詞語。衣香鬢影背後,不一定是單一表面的漂亮與潮流,時人對待時裝總是缺乏視野,永遠只能代表「靚」「潮」,然後就沒有了。有次課後聊天,老師說時裝這個詞帶有時間暗示,可是一件真心喜歡的衣服,不會因為時間而褪色,從前念理大服裝課程,從來無人提及這個概念,因此份外感動,老師說來非常真誠,比Coco Chanel名言「流行不斷推陳出新,惟有風格可以歷久彌新」更沁入肺腑。老師重視首飾與人的關係,她不介意學生做得不好,她更在意學生體會到物件與人建立上什麼關聯,例如戒指若代表二人約定,那鑄造與設計又如何配合,天下間這獨一無二的約定。

cicy首飾課堂作品_戀人絮語2
Photo Credit: Anneliese Wong
在Cicy首飾課的課堂作品︰《戀人絮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