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書院畢業生專訪】文浩賢︰惜物拾遺,堅持手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Hofi為了創作畢業作品《不可方物館》,花上一年時間,不停收集物件,隨時隨地,見到別人遺下/遺棄的東西就會執拾。
文字、部分攝影:陳小望
畢業生簡介
文浩賢(Hofi)2009年來到創意書院學習,校本創意及專業導向課程(CPOP)主修環境與空間研習(ESS)及電影與多媒體藝術(FDA)。2013年修畢香港理工大學服裝及紡織高級文憑組合課程,選修服裝學。2016年自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畢業,獲頒視覺藝術文學士(榮譽)學位,副修人文學。作品曾於香港、日本、澳洲及德國展出。服裝系列《純真博物館》為2016年香港青年時裝設計家創作表演賽(HKYDC2016)入圍作品。即將前往荷蘭JOW Fashion任實習生。
「我發現我們整個時代、城市裡的人都好孤單,其實見到物件的情感,份外感到珍貴」Hofi自言有「戀物癖」,喜歡留意與搜集物件,最喜歡衣服——衣服不同於時裝,重視手工,有自己希望表達的訊息,人與之產生關係,共同生活。然而在功利與消費主義掛帥的年代,人們早早失去與物件溝通的渠道,正如淘寶式大量便宜的傾銷,「試咗個款,著上身,影張相,放上ig,件衫就可以毀滅」,敗壞多少惜物的好習慣。
潮流大行其道轉眼即逝,衣服無處容身,Hofi修讀藝術投身造衣,關注衣服與身體美學,珍而重之每個生活細節,大學畢業後希望繼續進修,循文化研究方向如符碼系統象徵意義,正正因為希望深刻認識,衣飾對一代人的意義與文化關係。
《不可方物館》
Hofi為了創作畢業作品《不可方物館》,花上一年時間,不停收集物件,隨時隨地,見到別人遺下/遺棄的東西就會執拾,最後總共收取接近400件物品,大小種類不一。收集後研究上面的痕跡,例如被遺下的髮圈纏有頭髮,嘗試猜測物主是誰。然後為物件建立一個檔案庫 ,紀錄故事與外表,再抹乾淨;作品最後以博物館方式佈置陳列物件,裝置包括拾獲的物件、紀錄冊與照片。
作品深受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穆克小說《純真博物館》影響,一個關於為生離重逢又死別的情人,建立細碎物件博物館的動人故事。縱使人已逝,物件卻是不離不棄「一個物件象徵一個當下,當下與它經歷了一些事情,一世都會記著,物件一世都會記著。它好像一張書簽,留著它,見到它,每一次都會帶你回到那一剎那,穿梭回到那個位置,所以我覺得物件非常珍貴。可是在商業社會中,物件只是用來交易,沒有感情可言,非常可惜,所以用了物件作為畢業作品主題」
用心儲物的Hofi,認為物件皆有生命,物件感知得到主人如何使用與對待自己,有心遺棄無意失散,從此斷絕與主人的關係,無法再一起生活,主人亦再也尋不上物件,主人可能慢慢就會淡忘,可是物件就只會記緊誰是主人。有些物件本來成雙成對,遺失了一方怎麼辦,好像與伴侶永遠天各一方。Hofi好想為物件盡一點心意,人會說話,物件不會說話,上面的痕跡都是一些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生活訊息,故事一一有待追索。Hofi同時嘗試透過作品告訴大家:重建與物件的關係,學習重新珍惜。
尊嚴的展現
作品同場安排認領與接收(若對物件有感覺)。拆展後,太大的物件都送了給學校,例如尚算完好的傢俱,偷偷混入學校,偷偷地循環再用;太殘舊的就沒有辦法,完成展覽後,讓它們有尊嚴地被送走;大多小件物品,全都收藏包裝,留守家中。
Hofi最喜歡那本分類編輯的髮圈簿,這本髮圈薄有被藝評點名稱讚完整,收集並公開展示非常私人的物件,揭示作品引人入勝之處,不過同時也有批評,作品佈置不必包括太多實物,宜簡潔展示。Hofi非常希望每件物件都有機會重見天日,抖擻精神,作品心意以展覽方式,重新給予物件尊嚴,所以即使也有精簡的想法,想到如此佈展不純為漂亮,在不致畫蛇添足的考量之下,最後仍然決定擺出物件,完滿自己的心願,也成全物件重新被展示。

既然畢業展不是為了取悅多少觀眾,而屬一個小總結,但求呈現信念,只想成全一件作品,即使展示方法不是最成熟最完滿。Hofi言帶執著,離開學院前好想留下一個故事。堅持不一定搏得高分不一定得獎,可是心安理得。Hofi提到其實每年畢業展以後,都有大量畫布畫幅被棄置——何不考慮每年開學都循環再用一些尚能使用的媒材,重塑畫底上油。教育一個畫家愛惜媒材,而一個畫家如果不懂得珍惜畫具,他的創作伙伴,其實沒有資格進行創作。
惜物的執著
視覺藝術院裡,認識Hofi的老師,都十分驚訝,Hofi沒有選取衣飾來創作畢業作品。Hofi重視手感,親力親作,其實更關心物件與記憶、感情與連繫的關係。衣飾是平時最常用到的媒介,但不是唯一可以運用的媒介,以適合的方式講出自己在意的概念,更為重要。
學院裡有一門首飾設計課,課任老師程詩賢博士(Cicy)教曉自己如何珍惜物件,令到自己覺醒為什麼不喜歡時裝這個詞語。衣香鬢影背後,不一定是單一表面的漂亮與潮流,時人對待時裝總是缺乏視野,永遠只能代表「靚」「潮」,然後就沒有了。有次課後聊天,老師說時裝這個詞帶有時間暗示,可是一件真心喜歡的衣服,不會因為時間而褪色,從前念理大服裝課程,從來無人提及這個概念,因此份外感動,老師說來非常真誠,比Coco Chanel名言「流行不斷推陳出新,惟有風格可以歷久彌新」更沁入肺腑。老師重視首飾與人的關係,她不介意學生做得不好,她更在意學生體會到物件與人建立上什麼關聯,例如戒指若代表二人約定,那鑄造與設計又如何配合,天下間這獨一無二的約定。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