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書院畢業生專訪】文浩賢︰惜物拾遺,堅持手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Hofi為了創作畢業作品《不可方物館》,花上一年時間,不停收集物件,隨時隨地,見到別人遺下/遺棄的東西就會執拾。
學院裡另有一門陶瓷課,課任老師尹麗娟老師(Annie)同樣對物件非常執著。曾經有份功課,要做一套杯碟,殊不簡單——陶泥本來有機,搓泥拉坯會遇到不少變化,遇到空氣又會收縮,乾透後款式又未必合適,上釉又得等待燒好,才知道是否理想的顏色。如果那套杯碟經歷了那麼多事情,大家仍然可以湊合仍然天造地設,已屬前世今生命中注定,那確實是一些無法解釋的緣份,想不到經歷上這麼多變化那麼多化學作用,想不到最後仍然能在一起。Hofi為著這番說話非常感動,一個老師能對陶具有那麼詩意的想法。Hofi認為Annie細膩通透安靜,為人與作品如出一轍,留在她身邊學習,感覺好安穩好滿足。
手藝的堅持
從老師的教導,體認到物件與人安靜美麗的扣連,感性的領悟,創作作品猶需要理性的態度,對嚴謹手工的追求配合,不怕緩慢的浸淫,惜物並不只屬心態,還需身體力行。一如《不可方物館》,細密齊整的紀錄,具條理的展示方式。就讀浸大時,Hofi曾經到德國交流一年,在馬克思的故鄉特里爾(Trier),小鎮裡的設計大學不是主攻服裝,反而能夠放心嘗試不同的設計媒介。在那裡修讀了一個針織課程,「好像時光倒流20年」,學校裡的「牛龜電腦」,聲稱用上30年,軟件過時,再備不少古舊的織布機,手動搖梭。
在香港只要在電腦輸入指令就會自動編織,如今需要一行一行編織,又要控制好力度,如果力度不合會皺起、鬆散甚至穿不過去,織成一塊布已經非常厲害。還原基本步的學習,香港教育系統非常缺乏。「他們每天都如常使用落後設備,我明白其實只是香港太方便,我們接收時裝資訊、我們集合大小品牌在尖沙咀、我們有齊全時裝雜誌,在德國要到比較大的市鎮才有較多雜誌選擇,這裡(特里爾)沒有什麼,不過他們的手工與態度很好。」
交流課程尾聲,成品拍照前一天,Hofi發現自己的服裝功課、設計中某些部份反覆去做仍未稱身,有礙款式外觀,心裡驚慌,立即前往面書求救,問問從前念時裝設計的同學如何是好,大家迅速提供解決方法:遮遮掩掩應付拍照,或立即將款式改成簡單一點,全屬即食即用方法,沒有採納,幸好最後改造及時完成。同一課程有個來自小鎮的女同學,發現服裝功課不外露的口袋無法穿戴順暢,也是拍照前一天發現,當晚通宵尋求辦法將整個口袋拆開重造。「他們非常認真非常嚴謹,完全希望追求直到最好,他們好想知道問題如何解決。要是我,要是香港一般學生,一定置之不理。」深刻的自愧不如。
知行合一的珍惜,談何容易——對物件的感知,平實的手藝,敏感的洞察,細膩溫婉的堅持。不難理解,Hofi說他喜歡岩井俊二《四月物語》與《情書》,在創作、日常生活與情感世界裡,舉凡尋常,都是彌足珍貴,說不透但取之不盡的溫柔,獨自一人也不再孤單。
創意書院畢業生專訪系列︰
演出及展覽介紹

Hofi邀請本地作家方太初、劇場人袁曉珊、音樂人袁梓烈及錄像製作團隊Forbidden Colors合作,以文學、劇場、音樂及錄像回應其服裝系列《純真博物館》——訴說一個關於思念遙遠身影的故事,並將於艺鵠及九龍城書節以詩、多媒體劇場演出、展覽及講座方式,重現服裝系列。
展覽《借純真博物館》
地點︰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14樓艺鵠
日期︰11月11日及11月12日
時間︰12:00-19:00
多媒體演出《借純真博物館》
地點︰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14樓艺鵠
日期及時間︰(11月11日)20:30, 22:00
(11月12日)19:00, 21:00
表演約長45分鐘,《借純真博物館》將以自由定價的方式讓觀眾捐獻以支持演出開支。
詳情︰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07897779635878/
報名留座︰http://bit.ly/2f9Aic6
九龍城書節活動
展覽《借純真博物館》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圖書館(九龍聯合道135號)
日期及時間︰(12月3日)12:00-20:30
(12月4日)13:30-19:30
環境演出及講座詳情容後公布,可參考︰http://kowlooncitybookfair.creativehk.edu.hk/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周雪君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