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自住樓幾時買都不會輸?該醒醒了你的「買樓夢」

自住樓幾時買都不會輸?該醒醒了你的「買樓夢」
Photo Credit: Bobby Yip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就現今環境不宜在香港買樓,分享個人思考。

此外,買樓不是付了房價就高枕無憂。還有佣金、律師費、裝修、管理費、10年一次小修,30年兩次大修,比房價還要多一百幾十萬元,還要希望不要被圍標,為了不被圍標,又要積極參加法團,了解地區政治,很累。

樓雖可賣,但買了樓始終心態不同。新加坡建組屋增加國民身分認同,李光耀曾在演說提及因為有組屋讓接近九成的國民置業,新加坡的士兵才會勇於為國捨命。在香港,供了樓,不敢不加班;有了樓,更勇於為政權發聲;沒有樓又窮,差距越拉越遠,令向政權獻媚飛上枝頭變鳳凰這條路更吸引,其實一樣道理。如果樓是民族身分認同,樓爆了,民族自然不存在。

根據跨國價值觀研究,戰後嬰兒偏向物質主義,所以他們喜歡把樓與自身價值掛勾,有樓說句話就比較大聲,政權也看重這一點加以利用,穩定社會。年輕一代隨著經濟發展,比上一代更著重非物質價值,努力工作不是為了買樓,而是追求自我實現,不會內心空虛,不用以一層樓來肯定自我價值。現在連大媽都已經失去來港買名牌袋炫耀的興趣,有些價值會逐漸過時。獨裁政權不能再用樓去控制人,自是煩惱不已。

不動產額大,固定支出高,流動性低,出來工作幾年的年輕人實在不要胡亂聽信傳媒炒作報導和唆擺,急於購買。香港風雨飄搖,今日不知聽日事,局勢快速轉變,想不定幾年後人已身在外地發展。正如到外地讀書工作,除非是富二代土豪,可以一擲千金,否則也是慢慢置業。倘若施主深思熟慮後,鐵下心腸落地生根,要在這裡安身立命,與香港特區同生共死,無人能阻,就請去吧。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辣椒文集〉(本文的短版已於2016年10月29日《明報》刊登,此乃網上長版)

責任編輯:王陽翎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