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越南會安前,從沒想過華人曾落腳於此還生根發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拐進還沒走進的區域,早市的街道已經熱鬧滾滾。小販的吆喝、機車穿梭;你聽得見身旁的人說話,大部分是鼻音濃重、聲調高亢的越語
Day 1
周遭的寧靜,使人忍不住想再三確認耳朵的功能是否正常。唯有回到孩童時代居住的老家,才會有這樣的感受,關掉發動中的機車都會不好意思,太吵了。

眼前,在夜色掩護下的秋盆河,沒有時間概念地向著下游,不著痕跡地持續奔流。民宿面對著黑暗的秋盆河,掛著暗紅色的燈籠,搭配米黃色、較為現代的光線,整體氛圍是溫暖的。現在是晚上10點,櫃檯人員疲憊的神態,除了是工作造成,我也直覺是生理時鐘不允許他繼續保持清醒,於是我們放輕聲量說話,深怕驚擾這個已進入睡眠的小城。他微笑著處理入住的程序,交給我們鑰匙後,輕聲說著等等會有迎賓飲料及點心送到房間。

順著他的手勢,穿過水聲不停循環的戶外泳池,未來兩天與我們共處的小屋就在最後一間:客廳、小廚房(沒有瓦斯爐,只有櫥櫃和流理台)、臥室、兩間半露天浴室。最後一次接觸室外空氣洗澡的記憶應該是上小學前,媽媽將水盆注滿熱水,放在自家庭院內,在草地、綠樹、還有不時飛來的小蟲的圍繞下進行。
室外的空氣混雜著樹木、青草的氣味,溼透的身體在太陽的溫暖照耀下不會感到寒冷。夜晚的會安雖然保有白天遺留的熱度,但畢竟黑暗籠罩,熱度間仍透著淡淡涼意。浴室的另一角擺放著好幾盆天堂鳥,外牆外則突出不知名的植物;浴缸上方的天花板有隻蜘蛛,動也不動。
期待早晨的景色,我在沐浴乳殘留的淡淡香氣、柔軟床鋪的承載下前進沉睡的海。
Day 2

其他人呼著淺淺鼻習,還在睡眠的深海悠遊,我在清晨5點睜開眼睛,離開潛意識上岸。整個世界也剛睜開眼睛,維持了從夜晚持續而來的寧靜。關上與臥室連結的門,來到客廳。拉開窗簾,木質的窗框鑲嵌著玻璃,從不同角度向外看去,形成一格一格不同味道的風景:結著露水的各種植物,搭配微微亮的光線,是靜止的一幅攝影作品。早餐要7點才供應,但睡意提早遠去,在這段空白的間距,我似乎能夠永不厭煩地看著窗格間的景色。

步出玻璃盒似的房間,生命的氣息更加濃烈與動態:晨起的涼風、飛舞與爬動的蟲子、鳥、遠處傳來微弱的雞叫聲、挺立的植物,這些在都市太久,就會遭到遠離的「自然」。此時此刻回想,都市內的動物與樹木似乎沾染了都市的氣息,都比這裡世故多了。
越南早晨朦朧與清新,不會維持太久,約莫9點便一掃而空,曬的汗珠一顆一顆從皮膚表面滲出。九點整,趕緊跳上飯店幫忙叫的車,前往占婆族遺址──美山聖地(Thánh địa Mỹ Sơn)。

按照資料,美山聖地在3世紀到12世紀,為占婆王國的統治中心。此一時期的建築風格有著占婆族信仰——婆羅門教的痕跡。婆羅門教又受到印度教影響,與吳哥王朝遺留下來的建築算是有點血緣關係,風格相近。但事實是這兩個族群爭戰不斷,最後雙雙滅亡,僅遺留廢棄的神廟,證明曾經存在。美山聖地的命運又更坎坷些,歷經越戰時期美軍的轟炸,留下的建築,或在黃土或在綠草坪上,為數不多。

從會安出發,大約一個半小時抵達。世界遺產的光環加持,及越南難得的小小連假,各國觀光客湧入。尚未進入雨季,陽光產生的熱度直要烤焦皮膚,融掉身上擦的防曬乳;園內有不停來回的高爾夫球車,將一批又一批的遊客,載向參觀路線的起點,沒有遮蔭的步道,只有車輪輾壓過塵土的沙沙聲;園區內不停地進行著固定的、近似儀式的行為:將一批又一批的遊客放下車、敦促遊客走向規劃好的路線、針對遺跡進行解說(多國語言不時飛竄進我的耳內)、自由進出建築觀看、結束行程。

而此一儀式崇敬的對象是沿路的建築群。漫漫時光長河中殘存下來的建築物,打磨出一種堅毅的美。我腦海中的想像,除去現代的元素(水泥道路、高爾夫球車、五顏六色服裝的觀光客),美山是名符其實的聖地,坐擁山林中的靜謐,嘗試與供奉的神靈一起永垂不朽。
回程的路上,忘了是怎樣的開頭,司機開始慷慨激昂地談起越南的政治。
他的英文很好,既擔任司機,同時也是越文老師,教外國人越文;一路上教我們這些越文講起來支支吾吾的外國人,突然話鋒一轉,問了我們對於越南政治的想法,我們有些警戒地給出答案:一黨的治理下比較安定。
出於在台灣的習慣,政治這檔事我會盡量避免和陌生人提起,或者別正面衝突。當司機問起,我們嘗試順著他的話,嘗試順著我印象中的越南人的想法說,沒想到成了不同的發展方向,他開始將不滿宣洩而出:困苦的家庭、拼命工作才撐起現在的人生、貪汙腐敗的政府...。在越南居住,可還沒遇過將事實如此堂堂正正、義憤填膺地說出來的人。
他的言辭,也許正道出越南的發展現況。河內是首都,政治機構多設置於此,機車排放較南部規矩,夜晚則有許多警察出沒,夜生活無法持續到天明。而近幾年胡志明市則表現地相當耀眼,頗有成為經濟首都的氣勢:商業活動興盛、夜晚永遠熱鬧、市區的道路永遠擁擠不堪,黑髮、褐髮、金髮,彷彿全世界的人都聚集於此。對於中越,我只想到觀光業和一些中越名菜,其他的部分都與料理的口味一樣,清清淡淡(別誤會,我很喜歡中越菜的清淡口味)。強勢的南與北,中越顯得有些孤單,受到的注目與得到的資源都較少,不滿的情緒自然而然顯露,認為政府漠不關心。
最新發展:
-
泰國越僑記事(上)究竟誰是暹羅人口中的「元人」? 2年前
-
越南河內鉢場瓷器村,一趟已綿延千年的文化之旅 3年前
-
曾經反孔批儒的越南,如今卻是東南亞現存最多孔廟的國家 3年前
-
【明鄉人】到越南北部尋找明鄉人,溫習中越「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 3年前
-
從古都看越南王朝勢力徙遷(下):從黎朝將明軍逐出國境到大航海時代留下的痕跡 3年前
-
【明鄉人】那群拒絕降清的舊臣遺族和擁護者,反清反到越南的「明鄉人」 4年前
-
只有在越南才能完成的人生清單(上):有海有古蹟,朝西邊看看,還有山 5年前
-
一趟越南會安的背包客之旅,讓她成立社會企業協助當地貧童 5年前
-
越南名字多採用「漢越字」取名:兩個常見姓氏的小典故 5年前
-
越南名字多採用「漢越字」取名:關於越南兩個常見姓氏的小典故 5年前
-
「氏」在華人社會已消失許久,但不少越南女性仍保有這命名傳統 5年前
-
「氏」在華人社會已消失許久,但不少越南女性仍保有這命名傳統 5年前
-
在越南遇見最美教堂:從高海拔的沙壩石教堂,到法國殖民時期河內聖約瑟大教堂 6年前
-
越南2017年度活動:從音樂祭到城市馬拉松,從會安燈光節到安江賽牛節 6年前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