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只為紙本媒體寫作」的時代消逝了:專訪一位理當出身名門的傳奇時尚記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時尚是我的成果,它是一面在社會改變前便照出趨勢的鏡子。時尚是有趣的,它用輕鬆的方式解讀這個社會。
她本身就是一個時尚制度,給她一支筆,透過她精準的眼光加上英式幽默,帶給《時代雜誌》、《倫敦標準晚報》、《國際先驅論壇報》30年來精湛的論點。
雖然蘇西曼奇斯(Suzy Menkes)是英國人,但是卻擁有比利時、俄羅斯和匈牙利紮根的歡樂組合。她在法國阿爾代什省Ardèche有一間努力打造溫暖的家,並且對於絲綢有相當程度的迷戀,以及愛好一切關於紫色的事物。
在加入《VOGUE》國際數位團隊之際,我們有幸在巴黎伴隨著春季蘆筍蟹肉沙拉的午餐,邀請她與我們分享,在數位時代裡,從查爾斯溫圖(Charles Wintour,美國Vogue總編輯安娜溫圖 Anna Wintour父親)旗下出身,到採訪美國雅詩蘭黛Estée Lauder創辦人,如何書寫出一份關於珠寶到時尚評論一應俱全的完美菜單。

Photo Credit:Vogue Taiwan
- 嗨,蘇西曼奇斯。我們非常期待您即將為Vogue帶來的精彩論點與文章作品。在為報紙媒體寫了這麼多年的文章後,這全新的一頁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這代表著順應時代潮流。那些說著「我是一個只為紙本媒體寫作」的時代已經消逝了。雖說如此,這也不是我踏入Vogue數位團隊的首要原因,因為我已經從事網路寫作多年。我喜歡報紙,喜歡書本,不過我也喜歡正在我身邊發生的事物。我認為,人們都必須與所處的時代連結,就像時尚一樣,你必須要和時代息息相關。
- 即將到來的時裝週會有什麼樣的合作?你期望更探索出什麼?
我無法預先得知我將會參加哪些秀。做時尚,就是要睜大眼睛觀看每一件事。
- 曾經在英國國際報社林立最高峰的弗利特街工作,你想念報紙媒體的黃金歲月嗎?
一點也不!我對未來更期待。的確有些很棒的回憶,例如我在《倫敦標準晚報》時與查爾斯溫圖共事時,也就是安娜溫圖的父親,他是個非凡的總編輯,我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最基本的就是他的座右銘:「先從訊息本身開始,再來構思可能的讀者群」(start with the information, to draw the reader in),這是至今都沒有改變的原則,甚至也可以套用在網路時代。
我們總是要言之有物,訴說一個能夠立即抓住讀者注意力的故事。這也是我正嘗試在我的Instagram上做的事:一張照片,一些能夠發人省思的字句。例如我在參加一個於佛羅倫斯私人花園舉辦的名人婚禮後,我有感而發上傳了一張我在阿爾代什省家花園的的玫瑰照片,並敘述:玫瑰理當如此狂野奔放,而不是在躲在一座私人花園裡面。
- 有了這些英倫玫瑰,加上名人諸如大衛貝克漢(David Beckham)和Chloe現任設計師Clare Waight Keller,此刻妳的Instagram帳號(@suzymenkesvogue)真的很英倫。
沒錯,因為我也是英國人。不過這可能會隨時改變,因為我人現在正在巴黎。
- 而且也是因為巴黎,妳發現為妳繪畫專欄專屬圖案的插畫家?
沒錯,他的名字是Craig Redman,他是一位住在紐約的插畫家,不過我是在巴黎Colette展覽他作品時發現他。我很喜歡他的作品,生動,多彩並且有趣。
- VOGUE對妳來說代表什麼?
最重要的是它的視覺。《VOGUE》從創刊的封面便開始創造傳奇。在為《國際先驅論壇報》工作之前,我也是從事視覺的,我也試鏡過模特兒,敲過髮型師……我非常欣賞時尚攝影,也很崇拜創造它的工作者,即使我沒有任何天賦,我不像是很擅長透過視覺說故事的葛瑞絲柯丁頓(Grace Coddington)那樣。
不過這並不影響我享受在巴黎Palais Galliera舉辦的Papier Glacé exhibition(Condé Nast康泰納仕出版集團百年時尚攝影)。展覽規畫的非常棒,不只是按照時間順序那樣展出而已,而是非常Vogue角度的詮釋。
- 妳會怎麼形容Vogue角度?
這很難解釋。它是一種獨特,一種魅力,復古同時又很摩登的組合。我所說的復古,不像是現在的紅毯名人生態,而是很久以前的年代。
- 妳不喜歡紅毯星光嗎?
並不總是,但是有些設計師很懂得在紅毯上展現服裝,同時又保留一些想像空間。例如,Valentino的設計很好,它是一個真實的趨勢。一年前我在羅馬時,我寫了一篇關於試圖探討新教宗是否會改變時尚圈的什麼,因為新世代設計師的服裝越來越保守,暴露的設計越來越少了。新的趨勢方向總是讓我感興趣,以及新鮮設計人,和時尚教育。
- 妳現在正關注的年輕設計師是誰呢?
我試圖關注所有年輕設計師,但這很難,因為現今很多事情都可以很即時的被大家看到。有時候太即時很可惜,因為會毀了驚喜。我回想,當我第一次發現瑞夫席蒙斯(Raf Simons)時,他還只是在巴黎11區一個很小的工作室做男裝。當你開始贏得獎金,有了靠山,你沒有任何選擇就是一直工作,工作,工作。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當我想到那些沒能突破的設計師,例如Ossie Clark,他很棒但是就是沒有這些機遇。就像所有的事情一樣,都有它的利弊。
- Who do you write for? 妳覺得妳的讀者是誰?
這完全是一個謎,毫無疑問的是那些我們意想不到的人。例如我之前在新加坡舉辦一個奢侈精品的會議,然後一個看起來非常的古板的銀行家跑來告訴我:我非常喜歡妳的專欄,我無法等到每個禮拜二,我必須禮拜一就上網閱讀。」我非常驚訝,並且表現得很愚蠢,我應該問他為何如此喜愛時尚,但我只說了非常感謝你!
- 跨越10幾年的職業生涯,妳覺得和時尚的關係是?
時尚是我的成果。它是一面在社會改變前便照出趨勢的鏡子。回想一下1980年代的超大墊肩,當Thierry Mugler鼎盛的時期。女人開始突破重圍,在還是男性掌權的社會上有了自己的工作。不過,你可以不用讀那麼多歷史學或者社會學,時尚是有趣的,它用輕鬆的方式解讀這個社會。
- 你何時知道你可以為時尚工作?
我比Jean Paul Gaultier還要早,他從七歲就開始為他的泰迪熊做衣服,而我四歲就開始為我的洋娃娃做衣服。我甚至在學生時代時為自己做衣服,我有一台裁縫機,我為自己手工縫製很多衣服。在高中與大學之間的空檔時,我曾經前往巴黎研讀時尚。那時我便清楚知道我自己想要做什麼。
- 那時去巴黎的經驗是什麼感覺?
我當時就讀的是巴黎高等時裝學院,非常嚴格!一開始我們都使用宣紙學習打版,在一段異常久的時間之後,我們終於可以使用布料打版。我還記得當時我製作了一件百褶裙,我對於自己感到非常驕傲。但是我的導師看了我一眼,什麼都沒說,一個字都沒有。她只是當著我的面把那件裙子撕裂,最後我躲在廁所偷哭。
之後我問她我哪裡做錯了,她說,「妳不夠細心,妳自己看第四層妳錯縫了1毫米」。我只能回答,「是的,女士。」接著她斥道:「如果每件都這樣,沒有一件是合適的。」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訓,時尚太複雜了,我能做更好的就是堅持寫下去。
- 是否會為《VOGUE》改變妳的寫作風格呢?
多年前當《國際先驅論壇報》轉變成《國際紐約時報》時,其實我是被禁止使用第一人稱撰寫的。這對我來說很困難,尤其要我寫尚保羅高堤耶「先生」,或者薇薇安魏斯伍德「小姐」真的很陌生守舊。不過現在我可以很自由地寫作。我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資訊錯誤,雖然人們會犯錯,不過還好我有個得力助手Natasha。
- 如今我們取得資訊的速度越來越快,這是否也意味著犯錯的風險越大?
別忘了高效率的工作一直都是我的專長,報社般的截稿速度嚇不倒我。當你在送印前只有17分鐘可以寫時,你就必須在17分鐘內寫完。不過現在的截稿期限就是網路世界本身。
- 你如何追跑好幾個禮拜以來時裝週的秀?
我有一個很棒的司機,他的車子是我的辦公室。我不喝酒,一般我只會喝一點點,但是服裝秀期間我從來不喝酒。我大概早上5:30就起床,並且試圖限制自己一天一杯咖啡,不過真正的秘密是,「我對於這些事物的熱情」。

(Photo Credit:Vogue Taiwan)
- 什麼職業價值對你來說最重要?
獨立自主是最基本的。我開始工作時,報社的規定就是不能接受媒體禮物,或者旅程,我如同每個人一樣遵守規定。不過我知道時代變了,我知道旅行對於部落客或者社群媒體的重要性,不過如果你要當個評論家,你就必須保持獨立性。對我來說,這不是風骨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誠實以對自己的內心。
- 你是否還是會遵守新聞專業的嚴肅守則,儘管時尚圈似乎比較隨意?
當然。我或許不是一個戰地記者,但是時裝週有時候就像前往戰場前線一樣。我還記得,20年前要進入尚保羅高堤耶Jean Paul Gaultier的秀有多麼困難。我也記得有一張照片記錄著有一場Kenzo的秀,人群實在太多了我幾乎昏倒,而那張照片剛好瞬間捕捉到邀請函從我手中被偷走。
- 妳也會負責為康泰納仕Condé Nast集團規劃精品產業的會議?
是的,不過這理當由大家長Jonathan Newhouse來宣布,當他準備好時。我的確在2001年時的巴黎,便開始籌劃這樣的精品產業會議,然後決定前往不同國家,因為時尚的市場不斷地在各國家被開發,例如10年前開始在杜拜,伊斯坦堡從2006年開始。
我來跟妳說一個典型故事,我們當時在決定下一個精品產業會議的地點時,我不知哪裡來的靈感,就說伊斯坦堡,雖然我只去過一次參觀那邊的博物館……總之,我告訴大家,我會在伊斯坦堡找一個地方舉辦會議、伊斯坦堡有多棒,不過當我被要求寫一篇關於我選擇伊斯坦堡的原因報告時,我的確慌了。
當時我沒有做任何研究,只憑直覺決定去伊斯坦堡。為了報告我熬夜到凌晨3點,結果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一個珠寶大品牌即將在伊斯坦堡開幕,跟進的還有英國的夏菲尼高Harvey Nichols高級百貨公司,以及Saks Fifth Avenue百貨公司。我是對的,轉型取得非凡的成功。
- 2003年時,妳告訴《The New Yorker》說,妳不是特別喜愛牛仔褲和運動鞋,不過本季非常流行耶,到處都是。
不要忘了,我在阿爾代什省有一個家,在那裡我都穿運動鞋,但是我更喜歡涼鞋。做園藝或者跑步時,我都穿運動鞋。這麼實用的東西不好好利用真的很傻,我並沒有任何故步自封的想法,因為人總是可以選擇。至於牛仔褲,很多人告訴我它們是這世界上最舒服的布料,但是我就是不喜歡。我喜歡絲綢棉,這很糟糕,我應該天生就是個公主才對。
- 妳也喜歡珠寶?
中看不中用的物品,是的,有點。高級珠寶,大喜愛。並不是珠寶本身,反而是它們被製造的樣子,份量以及顏色。我很喜歡創造的概念,尤其是非常主觀的創造,例如Suzanne Belperron的作品。卡爾拉格斐 Karl Lagerfeld有一套她的珠寶,老實說,我很嫉妒。當然還有其它的,例如我戴的耳環(兩個巴洛克式風格的金色耳環)是在Joyce Gallery找到的。當然自己的預算也是個問題,我比較喜愛馬卡龍色澤的半寶石作品。這就像是時裝,我不穿不代表我不喜歡,我只希望我的衣服,能夠像我一樣盡情展現我的優點,就像我如此認真工作一樣。
- 如果妳可以選擇一件非凡的珠寶作品,會是哪件?
寶格麗 Bulgari的Serpenti項鍊將會很棒。不過標誌性的單品不一定要是高級珠寶,我一直都很喜歡Loulou de la Falaise 和 Christian Lacroix。這比現今任何一個手袋都要便宜。不過話雖如此,鑽石依舊是絕對的非凡,紫羅蘭色澤是我的最愛,但是我會拒絕一個薰衣草色澤的鑽石。
- 妳曾經獲得最好的建議是什麼?
查爾斯溫圖曾經告訴我,「必須發自內心撰寫」。然而,新聞畢竟是關於傳遞訊息。他說:「記者是讓大眾了解訊息的管道」。第二個非常棒的建議是來自雅詩蘭黛(Estée Lauder),當時我們正在吃午餐,她說:「妳知道嗎?感覺自己不夠好是很棒的想法,不要在臉部周圍穿著黑色衣物,可以圍著紅色圍巾,讓自己開心」。我回答她說,她的彩妝可以創造奇蹟,她則說:「即便妝容完美,我的建議還是非常明智。」

(Photo Credit:Vogue Taiwan)
延伸閱讀
本文由VOGUE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更多精彩報導,詳見《VOGUE網站》,原文〈蘇西曼奇斯Suzy Menkes:一個理當出身名門公主的時尚記者〉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