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狂暴年代》:超能力辦不到的、屬於人的功課

關於《狂暴年代》:超能力辦不到的、屬於人的功課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狂暴年代》的時空背景,讓超能力者因為自身異能,身不由己地被捲進時代齒輪,但這些超能力者在經歷一切之後,真正想要的,或許就是被世界遺忘,不再被政權利用、不需要相互爭鬥,可以像平凡人一樣,普通而低調地生活。

文:臥斧

1968年九月,漫威(Marvel)的《The X-Men》月刊第一期出版。

DC旗下的超人(Superman)首次出現在大都會(Metropolis)的時間是1938年六月,在這31年又3個月的歲月裡,讀者已經看過各式各樣的超級英雄在漫畫當中現身,有的來自外太空、有的是人工智能、有的具有神靈血統,有的有錢有腦也有優異的體能。是故,《The X-Men》裡出現的六個主要角色,乍看之下似乎就是六個具有某種超能力的新角色,如此而已。

但事實上,這幾個角色所代表的,並不只是「另一批超能力者」。

在超人降臨人間之後的30年間,美國經歷了經濟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等等重大事件,充斥各種超能力角色的美國商業漫畫,在如此世態下被迫轉型,許多超能力者消失在漫畫世界當中,取而代之的是戰爭、科幻、恐怖或愛情題材。美國漫畫史當中被稱為「黃金時期」(Golden Age)的年代已然在1950年代告終-除了世界局勢及社會氛圍之外,心理醫師弗雷德里克‧魏特漢(Fredric Wertham)對漫畫的指控,也是原因之一。

1954年,魏特漢(Fredric Wertham)出版《純真的誘惑》(Seduction of the Innocent)。

Frederic Wertham letter
Photo Credit: Alan Light @flickr CC BY 2.0
魏特漢的信件,信件中他提到他認為漫畫仍然具有高度暴力的內容,他也解釋到他的《純真的誘惑》一書,研究的是漫畫對孩童潛在的傷害。

《純真的誘惑》一書中有許多時至今日仍然常被衛道人士提及的說法,例如漫畫會誘使兒童產生犯罪心態與暴力行為,但更讓當時家長驚駭的是,魏特漢在書中指出,漫畫中有許多「不當」的性暗示,例如:蝙蝠俠(Batman)是個戀童癖,羅賓(Robin)是蝙蝠俠的同性戀伴侶;神力女超人(Wonder Woman)的力量與獨立性格顯示她是個女同志……等等。漫畫界的創作者們大力反對這些說法,史丹李(Stan Lee)就曾公開表示魏特漢的說詞毫無根據,只是嘩眾取寵,大眾會接受魏特漢的說法,不是因為那些解釋是真的,而是因為魏特漢具有醫師身分。但無論如何,這些說詞仍對閱聽大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除此之外,漫畫創作還面臨另一個現實因素。

早先漫畫的主力讀者瞄準的是兒童,因而情節並不複雜,善惡也簡單二分,還常會替主角安排小助手的角色,一方面讓看漫畫的孩子可以自我投射,另一方面也教導小讀者們一些重要的價值觀,例如羅賓有時會直接對著讀者發言。這些從三O年代末期開始接觸超能力角色的小讀者們,在混亂的世局當中成長,有些也開始投入漫畫創作;到了六O年代,無論是漫畫讀者還是創作者,都開始對漫畫可以承載的內容產生新的期待或想像。

如此情勢下,《The X-Men》第一期出場的六個超能力角色,其實具備特殊意義。

首先,這些超能力者的能力是在成長過程中自然覺醒、而非經由某種外力獲得的。再者,因為其中幾個角色的外型異於常人,加上身懷特殊力量,是故尋常大眾並未把他們直接視為救世英雄,而是將他們當成異類怪胎-他們是「有問題的人」,不是「超人」。面對不友善的大環境,超能力者當中也有不同的聲音,有的認為要幫助人類、與之和平共存,有的則認為自己既然較凡人優越,理應處於統治地位、毋需妥協。

後續幾期的情節當中,不同陣營相互抗衡的力量越來越多。

AP_060322012430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史丹李是著名的美國漫畫家,也是漫威公司的前負責人與董事長。他與許多藝術家一塊合作,創造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超級英雄漫畫,這些角色至今仍然深受全世界的漫畫迷和電影迷喜愛。

《The X-Men》以及相關故事,因為原初設定的巧妙,引發許多不同領域的討論,包括青少年成長、不同族群間的歧視、公權力的壓迫,以及大社會當中各種次群體的生存困境。「X-Men」系列故事揭露一個事實:虛構的、娛樂的、普羅大眾能夠輕鬆接受的漫畫作品,也能夠在有趣的情節裡闡述嚴肅的主題;而即便身處虛構世界,也不可忽視現實的力量。

這或許是閱讀《狂暴年代》最合適的角度。

《狂暴年代》的故事開始於現代倫敦,但故事角色經歷的主要情節,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那幾年。具備特異能力的角色被政府單位發掘、吸收,並在戰時投入戰場;英國有超能力者、美國有超能力者,而在大多數二戰故事裡擔任歹角的德國,一樣有超能力者。每個政府「使用」自家超能力者的方式不同,超能力者在戰爭期間的任務不同,超能力者們對戰局的影響不同,在大時代當中的個人命運,也隨之不同。

誰不想擁有超能力呢?但凡人對超能力的想像,或許都太過美好了。

接收了太陽能力而具備各種異能的超人,被視為救世主一般的存在,接受軍方實驗而成為強化士兵的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在漫畫裡可以痛揍希特勒(Adolf Hitler);凡人把他們當成無所不能的義務警察、明辨是非的道德標準、至高無上的價值觀表率,以及代表國家特色的看板人物。彷彿只要有了超能力,一切屬於凡人的成分就跟著被提升了,沒有他們辦不到的事,而他們做的事,全都是對的。

「X-Men」的成員們告訴大家:實情並非如此。

超能力者不見得有比較好的道德標準,超能力也不見得能替他們掙得日常所需;超能力者不一定可以成為平凡百姓的領導榜樣,更可能的情況是,平凡百姓會把他們排擠成社會的邊緣分子。《狂暴年代》裡的超能力角色,承襲了「X-Men」系列中的現實色彩,在戰爭年月裡的生活更顯身不由己;他們可能是吸引攻擊的樣板目標,可能是隱在底層的特殊部隊,可能得奉命攻擊其他超能力者,或者可能得成為間諜。

AP_04123101059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如同美國漫畫的改變一樣,逐漸從簡單、二元的單純故事,轉向為描繪超能力者的苦痛、困境和人性的脆弱之處。圖為Marvel的驚奇四超人中的銀色衝浪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