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從蓮舫看台灣的日本情結

從蓮舫看台灣的日本情結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處理日本殖民的遺緒,也意味著台灣將繼續捆綁在華盛頓設立的、二元對立的東亞冷戰當中,一再錯過與真誠期望東亞各國和平共處的美國人、中國人、韓國人和日本人交往和諒解的機會。

長期觀察台灣,並且對台灣崇日心態頗不以為然的日本記者本田善彥在《台灣人的牽絆:搖擺在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三顆心」》一書中,詳盡勾畫了台灣人身份當中的多重性質。其中,他在訪問台灣前駐日代表林金莖時,後者就明顯向他表達民主時期台灣政治人物的嘴臉,說道:「今天辱罵蔣總統的人當中,有許多人當時大力頌揚蔣總統呢,甚至到我們都看不下去的程度。」

本田這本書的最大意義,在於讓讀者認識另一類同樣經歷過日本殖民統治,卻不會為了各種目的予以全面肯定的台灣人,例如林麗韞和林金莖;他的書似乎也在提醒日本,沒必要把這種前殖民地政治人物近乎獻媚的態度當一回事。

我承認自己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哈日族,但哈日不一定無視政治現實,即日本依附著美國建立的冷戰體系,對其他亞洲國家也帶著一種優越感,並且以本身的國益為依歸。當然,台灣社會對日本的認同不單純是一種哈日現象。喜歡日劇和日漫的台灣人,和經歷過日本殖民統治,從而對日本抱有文化親和力(cultural affinity)的台灣人,彼此對日本的觀感絕對不一樣,更別說當下的台灣,所謂外省人的後代哈日的現象也極為普遍。但無論哈日與否,都不應妨礙他們對現實政治的判斷。

1923年騎兵於臺灣總督府前迎接日本皇太子裕仁_Cavalry_welcome_
Photo Credit: 公有領域
於台灣總督府前迎接攝政皇太子裕仁的日軍騎兵,攝於1923年4月。

台灣成美國冷戰盟友

二戰以後,台灣成為冷戰中美國東亞戰略的盟友,只是這個尊貴的地位,從1972年東京在近乎不知會台北的情況下與北京建交時,就已開始動搖。1979年中美突然建交,對台灣又是另一個沉重的打擊。此後的將近40年,台灣經歷了解嚴、民主化、本土化和幾度政黨輪替,民主體制已然確立,最難能可貴的是軍隊國家化,從而減低了類似泰國、印尼和菲律賓那樣,軍方隨時可能反撲的風險。

而在日本方面,一個不變的事實是,其外交基本上遵循的是美國的路線:沒有尼克森總統訪華,就沒有1972年的中日建交;沒有歐巴馬的重返亞洲戰略,就沒有安倍晉三當下念茲在茲的修憲,以期日本發揮更大的外交影響。蓮舫對台灣作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的否定是殘酷的,卻是現實政治的抉擇。就算將來她坐上首相大位,主導中、日、台關係的依然是美國;台、日是否親善,也不是她這個「台灣的女兒」能夠單獨決定的。

簡言之,台灣政界最大的盲點,是任由本身的好惡情緒決定外交路線。國民黨因為親近中國,所以刻意淡化北京的統戰;民進黨因為排斥中國,所以退避三舍,並試圖搭美、日、韓同盟的順風車制衡北京。弔詭的是,台灣這個號稱親日的國家,對日本二戰以後的戰略研究竟付諸闕如,遠遠不如首爾對東京的知己知彼。

不處理日本殖民的遺緒,也意味著台灣將繼續捆綁在華盛頓設立的、二元對立的東亞冷戰當中,一再錯過與真誠期望東亞各國和平共處的美國人、中國人、韓國人和日本人交往和諒解的機會。

本文獲當今大馬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