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來臨前》影片短評:我們不在自然之外,我們就是自然的一部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需要的是價值觀上的根本革命,在價值觀的戰場上,不屈服於剝削地球的開發主義;在社會結構的戰場上,不屈服那些謊稱經濟發展優於一切的巨獸;在個人行動的戰場上,用生活證明我們還有另一種存在的方式。
文:超級歪 SUPERY
澳洲哲學家Glenn Albrecht創了一個新字來形容氣候變遷下,人類面對家園的感受:Solastalgia(=solace安慰+algia疼痛),意思是既感到安慰又感到疼痛,為什麼?因為「我們身在家鄉,卻思念家鄉」。
《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拍出了這種感受,一種「回不去了」的感受。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要呼籲的,是我們如何將這種感受轉化成行動的力量?很明顯的,這部片是以美國人作為目標觀眾提出個人可行動的方法,但這部片並沒有完整呈現這二十年來氣候變遷議題的全貌。
- 《洪水來臨前》線上限時七天免費觀賞,正版高畫質,11/6為止。
如果你真的想深入瞭解,我推薦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的《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克萊恩關注全球化與氣候變遷的問題近二十年,這本書可以說是她努力多年的成果報告,非常值得一讀。她清楚地指出了,我們所遭遇的氣候危機的真正病根不在於「碳排放量」,而是「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社會開啟了「失控的消費生活型態」、「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以及「宰制萬物的自然觀」。
《洪水來臨前》的關注焦點也在這個層面上,李奧納多說我們必須以不同的方式消費,因為需求決定供給,每一次的消費都是一張支持票。所以我們個人能做的是:
- 少吃牛肉,因為畜牧業的碳排放量不輸化石燃料。
- 少買棕櫚油產品,因為最大的棕櫚油出口國,印尼,為了種植棕櫚樹燒掉了印尼八成的森林。
但這些節能減碳的方法到底能有多少效用?普林斯頓環境研究所教授Stephen Pacala做的研究告訴我們:
地球上最富裕的五億人,應該為全球總碳排放量的一半負責。
這個意思就是說,當我們努力用環保杯、少吃牛、少吹冷氣、多搭大眾運輸工具,過著這種低碳生活的時候,這些努力都被歐美國家那些富人與中產階級的過度消費與能源浪費給抵銷掉了。但這並不表示我們要放棄現在的生活,而是問題就在於李奧納多在影片裡承認的:「要美國人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太難了。」
在這裡,貪婪似乎被當成是永恆的人性,但真的是這樣嗎?只要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在1966年對全美大學新鮮人的調查發現,有44%的人認為賺大錢是非常重要的,到了2013年,這個數字跳到了82%。是經濟結構改變了人性,而不是人性改變了經濟結構。
回頭看一下,瓦特(James Watt)的蒸汽機跟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是在同一年誕生的,化石燃料跟市場經濟從一開始就是孿生兄弟。正是因為有了新技術才要開拓新原料區,生產更多產品;正是因為有了更多的產品,才要尋求國外新市場,賺取更多資本。而同樣的故事在1980年代起又重演了,如同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所說的,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目標,是要改變人心和靈魂,而它確實成功了。
- 要知道什麼叫「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就去看《資本愛情故事》(Capitalism: A Love Story, 2009)、《幕後黑手》(Inside Job, 2010)、《大賣空》(The Big Short, 2016)。
新自由主義的經濟體制與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所做的環境運動完全不相容,仍有人繼續相信經濟發展優於永續發展,把全人類共享的大氣層當作自家的垃圾場。當全球暖化所帶來的極端天災出現時,他們卻不必承擔相同的苦果。
2012年珊迪颶風侵襲美國時,華爾街的電腦照常運作,他們有自己的發電機,有自己的直昇機,彷彿活在另一個世界。2009年莫拉克颱風侵襲臺灣時,南鄒族被迫遷離祖靈地那瑪夏,我們以為氣候變遷的後果必須由全人類共同承擔,但受苦的卻永遠是平民、農民、窮人。這裡我們要改變的已經不是個人行動了,是一隻難以撼動的巨獸。

好吧,我知道聽起來很絕望,尤其是當我知道,全世界最大的綠色組織竟然在自己管轄的保護區內開鑿天然氣(註);上千名告發畜牧業者燒毀亞馬遜雨林的人全都被畜牧業者派人暗殺;人民捐給綠色組織的捐款被拿去投資化石燃料公司以此賺回更多利潤……這樣一來,我們還能如何行動?還有誰可以相信?
娜歐蜜・克萊恩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出路,答案是:「民主與地方參與」,如同李奧納多在影片裡提到的:「投票給對氣候議題有行動能力的議員」,人民應該一同監督我們繳的稅是否拿去補貼化石燃料工業。在大企業取得下一塊油田,趕走當地居民,挖取最後一絲天然氣和最後一滴石油前,人們應該團結起來「堵路」,哪裡有開發計畫,就去哪裡「堵路」。在希臘、羅馬尼亞、加拿大、英國、美國,「堵路運動」(blockadia)都起到了成效,儘管台灣沒有化石燃料開採,但這些運動至少給我們啟示,告訴我們:改變確實正在發生。

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根本改變,是價值觀上「宰制萬物的自然觀」。
很多科學家為了找出替代能源方案竭盡心思的辯論,好像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跟福島核災不曾發生一樣。這些人總認為,地球是我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如果住不下去了,就找下一顆星球,反正人類科技一定有辦法打造出可居住的環境。這種自然觀正是三百年前促成科學革命與工業革命的催化劑,科技是萬能的所以進步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如果一個文明是建立在無止盡地奪取地球原料以生產大量物質生活基礎,並藉此製造出提供平民百姓多種消費選擇的假象,它必然要面對的就是我們現在的困境。
因為事實是:不存在潘朵拉星球,不存在穿越黑洞的高科技,真正存在的是越來越小的公園,越來越大的企業。人類無法避免與地球的連結,因為我們不在自然之外,我們就是自然的一部份,面對氣候變遷的真相,意味著承認三百年來我們認定的地球與人之間的權力關係,應該倒轉過來。我們需要的是價值觀上的根本革命,在價值觀的戰場上,不屈服於剝削地球的開發主義;在社會結構的戰場上,不屈服那些謊稱經濟發展優於一切的巨獸;在個人行動的戰場上,用生活證明我們還有另一種存在的方式。 沒有了人類,地球依然繼續轉動。
Live for something or die for nothing.
同場加映:《畜牧業的陰謀》
附註:美國自然保育協會(TNC)從1999年開始斷斷續續的開鑿天然氣,2003年承諾不再犯同樣的錯,而後2012年又爆出新聞,其背後由殼牌石油公司給了不少補助。這還只是冰山一角,有興趣可以上網查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自然資源守護委員會(NRDC)、法國電力公司(EDF)這些組織背後的金主是誰。
本文經超級歪 SUPERY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書摘
- 地球沒救了那就上太空?從挪亞方舟到「接引升天」,我們太清楚這樣的脫逃故事了
- 生命的創造不是來自榨取或是強迫——地球,不只是「資源」,而是「源頭」
- 氣候正義背後的經濟代價:當代全球經濟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可比擬為十九世紀美國經濟對奴隸的倚賴
- 石油業者總說,他們的石油會打到岸上的機率是零:三年後,約18萬加侖的油還在卡拉馬祖河底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吳象元
Tags: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Ep1:氣候變遷引發飢餓浩劫,我們如何即刻救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與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對談,帶領觀眾一窺全球正面臨的嚴重氣候變遷、迫切的糧食危機,以及世界展望會在全球各地展開的救援任務。
於5月3日首播的《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與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對談,除了帶領觀眾一窺全球正面臨的嚴重氣候變遷、迫切的糧食危機,也帶觀眾認識世界展望會在全球各地展開的救援任務,並邀請各界一同付出行動,與世界展望會一起集結眾人之力、力挽狂瀾,守護飢寒交迫的社區家庭與兒童,同時醫治急需挽回的自然環境。
人類生活正備受考驗,而此刻的我們仍有機會扭轉命運。
全球氣候變遷,引發嚴峻糧食危機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目前全球約有40%人口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且約有33~36億人正生活在極易受到氣候變遷衝擊的環境中。當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重,人類與其依存的生態系統所要承擔的風險也就愈來愈高。
而全球極速暖化、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象,也引發物種滅絕、蟲媒傳染病、生態系統崩潰、致命熱浪、缺水和農作物減產等後果。事實上,在NASA最新的研究也表示,最快在2030年,氣候變遷就會影響全球玉米和小麥的生產;而這項結論,也呼應了聯合國IPCC發布的《氣候變遷與土地報告》。如果不採取有效的因應措施,到了2050 年,氣候變遷將導致全球糧食產能下降5~30%。

當家庭受困於飢餓,最大的受害者竟是兒童

氣候變遷導致乾旱造成農作物歉收,或是洪水沖毀農作物及房屋,導致資源更少,導致部落間及國家間為了爭奪資源而爆發衝突。更令人難過的事實是,兒童是對氣候影響最小的族群,卻是氣候變遷下的最大受害者。
由於在家庭生計捉襟見肘時,某些脆弱地區的家長,往往將童婚視為撫養子女的唯一辦法;此外,還可能迫使兒童從事危險的勞動工作以協助生計,卻讓他們處於剝削和虐待的嚴重危機。家庭暴力、人口販賣、童婚以及童工問題等,種種暴力不但嚴重影響脆弱兒童的身心狀況,也剝奪了兒童的基本權利與未來前途。
此外,來賓范琪斐也強調,氣候難民、飢餓危機已是現在進行式,且正在擴大蔓延中。當災難發生,首當其衝的是弱勢國家、弱勢人民,以及老弱婦孺等弱勢族群。這些處於社會底層的弱勢兒童,背負著悲慘命運,令人不忍卒睹。然而,除了感到悲痛沈重以外,我們也要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做出改變行動的人。

世界展望會人道救援三大策略-緊急回應、調適、減緩
「一個地區的糧倉受到影響,生活在地球村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共同承擔。」氣候變遷造成的毀滅性後果,迫使流離失所的人數創歷史新高,全球正在與本世紀最嚴重的飢餓危機抗戰,而你我都肩負起一定的責任。
例如:人道救援第一線的世界展望會,總是在第一時間搶救因遭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區域和家庭,並針對緊急程度分別訂定短、中、長期的執行策略,恢復家庭與社區生活的韌性,提升居民災變的應變力與經濟彈性,以及促進兒童的長期福祉與發展。具體來說,世界展望會三大行動策略,包括:
- 緊急回應:世界展望會首先提供挽救生命的急迫性服務。例如:供給糧食、臨時居住所、乾净飲用水、簡單醫療設備,以及心理支持。
- 調適:世界展望會與當地社區一同尋求能有效減少氣候變遷危害的策略和措施,以事先預防的措施,減少損害、提升韌力,並開發有益當地生計的機會。
- 減緩:主要是針對溫室氣體減量,規劃長期措施。例如:透過減少排入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或將溫室氣體以吸收儲存的方式,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含量,以推遲、甚至避免氣候變遷發生,降低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例如:在世界展望會的宣導下,當地居民改為使用低耗能爐具,取代傳統用大量燒木頭;或是運用生質沼氣煮飯系統,善用農業廢棄物、動物糞便產生沼氣,進而轉化成燃料,減少多於碳排。另外,世界展望會也會幫助地區建設太陽能等再生能源。

若不立即作出改變行動,災難將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個角落,別等到發生到我們身上時,才後悔莫及。
為孩子迎戰氣候變遷!飢餓三十救援專線:(02)8195-3005 即刻救援動起來

關於《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
由《國際大風吹》李漢威、金鐘主持人蔡尚樺聯手主持,每集《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將邀請重磅來賓,帶大家深入淺出、探討急需人們重視的國際議題,並呼籲各界付出實際行動,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展開即刻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