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鼓勵員工冥想提升生產力,不是與冥想的原意相違嗎?

公司鼓勵員工冥想提升生產力,不是與冥想的原意相違嗎?
Photo Credit: Matt Dunham / AP Photo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冥想源於宗教修行,而宗教不會鼓勵人追求物質生活的成功。不少商業機構利用冥想訓練來提高員工的生產力,以增加公司的盈利,不是與冥想的原意相違嗎?

最近在書店見到一本談冥想(meditation)的新書,本來我對冥想的興趣不大,但見到這本書的題目,好奇下便翻看了一下,那是《紐約時報》商業記者 David Gelles 著的 《Mindful Work: How Meditation Is Changing Business from the Inside Out》

為何那麼多公司推廣冥想?

我早已知道冥想近年在歐美不少地方逐漸流行,事實上,我的哲學系同事就有一位每天都練習冥想;我也從網上媒體及報章得知有些商業機構鼓勵員工練習冥想,並聘請專人開班教授他們。然而,Gelles 這本書說的還是令我有點驚奇:原來鼓勵員工練習冥想的商業機構很多,包括一些極大的,例如 Google、Adobe Systems、Ford、Target、Goldman Sachs、Aetna,而且推動得相當落力,參與者眾。

在商言商,這些機構樂意向員工推廣冥想,當然是因為這樣做會增加盈利。根據保險公司 Aetna 的估計,他們在推行員工冥想訓練之後,公司每人每年在醫療保健節省約2千美元,在生產力方面則每人每年增加約3千美元。此消彼長,對一間員工人數以萬計的公司,那累積的金額是個大數目,就算是較小型的公司,這也不失為一個省錢的好方法。

這些商業機構當然不只是「憑信心」接受冥想的神效,他們相信的是科學︰過去數十年有不少科學研究顯示冥想能增強集中力及記憶力、舒緩精神緊張、提高睡眠質素,而且效果顯著。練習冥想的員工集中力及記憶力都增強了,生產力隨之增強;他們睡得好、精神沒那麼緊張,病痛自然減少。員工冥想訓練的投資不大,回報卻高,最初只有很少公司嘗試,但「冥想能提高生產力」的消息傳開後,爭相效尤的公司很快增加,而且看來不只是一時的風尚。只要繼續有回報,這些商業機構便會繼續投資於冥想。

冥想與增加盈利有沒有衝突?

然而,冥想源於宗教修行,而宗教不會鼓勵人追求物質生活的成功。事實上,佛教和道教這兩個有冥想修煉法的宗教,修煉的目的就是要擺脫名利和物慾的束縛。這些商業機構利用冥想訓練來提高員工的生產力,以增加公司的盈利,不是與冥想的原意相違嗎?

Gelles 的看法是:我們生活於一個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這是不能改變的事實,冥想對人的身心有好處,也是事實。如果冥想練習能令人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生活得健康愉快一點,終究是好事。

事情沒那麼簡單。即使冥想可以跟宗教分開,可以撇去所有神秘主義成份,冥想始終是修行的方法,不只是為了增進身心健康,目的是對人生、世事、和自我有更全面澄明的觀照,以達致心靈上的自由。

修行與冥想

明代大儒王陽明有靜坐冥想的習慣,也傳授學生靜坐之法,他這樣說:「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傳習錄》卷上)假如冥想只是為了身心健康,那麼,就算冥想時「槁木死灰」,只要能增進身心健康,便不會是「無用」;可是,王陽明不這樣理解,由於「槁木死灰」無助修行,他才認為在「懸空靜守」之外,還要加上「省察克治」。

也許有人會反駁說︰這只是對冥想有不同的理解,但冥想能增進身心健康,仍然是事實,因此,商業機構鼓勵員工練習冥想,絕不會是壞事。問題是,商業機構的工作模式和令人精神緊張的工作環境不會因員工練習冥想而改變,冥想訓練只是增大了員工承受工作量和精神壓力的能力,但員工的承受力增大了,結果很可能是工作量和精神壓力隨之增加。這是資本主義的機制,不帶修行的冥想是難以對抗的。

(原載於國泰航空機上刊物 Discovery,2016年11月號)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魚之樂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王陽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