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厭女症男士對性事持雙重標準,女人就被分化成「聖女與妓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男人在性的雙重標準下把女人區分成兩種集團:聖女和妓女。儘管對這兩者的壓榨和蔑視有程度上的差異,卻不代表「聖女」就是值得推崇的一方,因為無論是聖女或妓女都是對女性的壓抑和「他者化」。
文:上野千鶴子
厭女症是男性在性的主體化過程形成的女性蔑視,恐同症則是源於男性害怕男女界線變得模糊,而不得不持續證明自己不是個「娘娘腔」。
然而,厭女症有個致命弱點,就是「母親」的存在。男人一旦侮蔑生下自己的女人,就等於侮蔑自己的出身。因此,厭女症不只是女性蔑視,也有著女性崇拜的一面。這種說法難道不是相互矛盾?
性的雙重標準(Sexual double standard)可以解釋這種現象。
18世紀至19世紀,有許多男性思想家都具有厭女症的傾向,其中包括叔本華 、奧托.魏寧格等。然而有趣的是,這些建立近代性別二元制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性的雙重標準的創造者。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性的雙重標準建立於以夫妻為中心的近代家庭形成期,但性產業也是在這個時期形成。
傅柯的《性史》第一章便使用以下帶有嘲諷意味的標題:「我們這些維多利亞時代的人」。19世紀初,維多利亞女王統治英國的時期被稱為是近代的黎明期,一夫一妻制與性產業在這時開始制度化,因此「維多利亞時代」也帶有「偽善」的意思。這個時代把那些光是看到蟑螂就尖叫到幾乎要昏倒的女人尊稱為高貴的「淑女」,而「紳士」上妓院則被視為理所當然。
男人可以好色,女人要保持純潔?
性的雙重標準是指,針對男人的性道德和針對女人的性道德有著不同的標準。例如男人好色被認為是好事(如同吉行淳之介與永井荷風),但女人在性意識上卻得保持純潔與無知。近代的一夫一妻制雖然標榜「彼此的忠誠」,但男人其實從一開始就沒有遵守制度的意願(既然無法遵守規則,又何必簽下契約),他們只是需要找到一個可以讓他們違反規則的女人。
因此,男人在性的雙重標準下把女人區分成兩種集團:「聖女」和「妓女」、「妻子.母親」和「賣春女」、「結婚對象」和「玩樂對象」、「良家婦女」和「淫婦」……等。一個活生生的女人即使擁有靈魂與身體、子宮和陰道,但「生殖的女人」被剝奪了性愉悅的權利、限制在生殖的用途,「性愉悅的女人」則被排除在生殖的選項之外,並限制在性愉悅的用途。至於那些跨過這條界線生下孩子的妓女,則會被男人視為掃興的女人。
這裡的性愉悅指的是男人的性愉悅,因此男人不需要在意女人的性愉悅。這讓人不禁想到「慰安婦」的確是一種適切的稱呼,因為這時的「慰安」指的便是女人對男人的「慰安」,但「慰安婦」本身卻有如身陷地獄的奴隸一般。因此,許多倖存者都陸續出面表示「我們不是慰安婦」,並且斷然拒絕這種稱呼。
統治的定律是「分而治之」(divide and rule),也就是先進行分化來造成彼此的對立,因此統治者絕不會讓被統治者之間存在「連結」。從女人的角度來看,男人對於女人的統治除了把女人區分成「聖女」與「妓女」,還利用了階級與人種的分歧。
「慰安婦」與從軍護士
以「慰安婦」為例,慰安婦雖然也有日本女人,但日籍慰安婦和非日籍慰安婦(主要是朝鮮人)卻有著不同的待遇。日籍慰安婦大多為將校專用(雖然並非全都如此,但日籍慰安婦大多被視為日本軍人的當地妻子),朝鮮人慰安婦則是士兵的性工具。軍隊裡甚至稱朝鮮籍慰安婦為「朝鮮屄」。「屄」在中文的意思是指女性的性器,因此以這種方式稱呼這群女人,不只否定了她們的人格,甚至把她們貶低成性器的代名詞。這麼一來,也在慰安婦之間劃上了民族的界線,可見「只要是不同人種,即使不把對方當人看待也無所謂。」
軍隊中也有從軍護士,但她們卻很排斥讓慰安婦在戰場上照顧受傷的士兵,因為這會導致她們與慰安婦的界線變得模糊。護士可以接受士兵把她們視為「母親」或「姐妹」,卻拒絕士兵把她們視為「性對象」,因為「沒有被當成慰安婦」也是她們引以為傲的一點。在性的雙重基準下,遭到分化的女人會因為「妓女差別」而產生歧視的心理。
據說,有些年輕士兵臨死前會要求看從軍護士的胸部。依照現在的說法,這就是一種性騷擾。我想有些護士可能會出於同情答應士兵的要求,但其中也可能存在一些強迫的案例。不過,護士的「聖女」形象可以幫助她們否認自己也有可能成為男人的性對象。或許是這個原因,在從軍護士的記錄中還不曾發現性騷擾或強姦的案例。「妓女差別」不僅讓女人對於自己變成男人的性對象懷有「汙穢感」,也使得女人在受到性侵害時怯於承認,以及對於是否告發對方感到猶豫。
有些證據指出,當戰場上出現人力不足的狀況時,「慰安婦」便得在白天幫忙搬運彈藥和照顧傷兵,晚上繼續擔任士兵的性對象;有時甚至得扮演愛國婦人會的角色,揮舞日本國旗為出征的士兵送行。殖民地出身的慰安婦會穿上繡有日本名字的浴衣和服偽裝成「祖國的女人」,到了戰爭末期,許多慰安婦更是和遭到追擊的士兵一起面對著共同的命運。
穿上白色圍裙變聖女?
國防婦人會和愛國婦人會是日本在戰時的兩大後援婦女團體。這兩大團體雖然都是由良家婦女組成,但源自大阪的國防婦人會比愛國婦人會更親民,因此獲得比較高的人氣。其中的祕密之一在於,國防婦人會的成員穿著白色圍裙和束衣袖帶的制服。女人只要穿上「白色圍裙」這種如同「聖女」般的衣服,便能瞬間跨越階級和種族的界線。
事實上,根據國防婦人會的記錄,大阪紅燈區的飛田女人十分「感激」社會可以接受她們穿上「白色圍裙」,參加國防婦人會的隊伍為國家做出貢獻。因為這件「圍裙」,良家婦女和飛田女人的「階級界線」才能暫時消弭於無形。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