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hind The Beat】東岸王者的登基之作:Jay Z與《The Black Album》

【Behind The Beat】東岸王者的登基之作:Jay Z與《The Black Album》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傑斯(Jay Z)在2003年所發行的《The Black Album》,成為他生涯中的重大里程碑,不僅奠定他在饒舌圈的地位,各種樂風交織的全面性實力,更讓他壓倒一票東岸饒舌歌手,登上王座。這張原本可能是傑斯告別鎂光燈而退居幕後的作品,何以能具有如此的成就?

從1973年嘻哈誕生於美國東岸紐約的布朗克斯區(Bronx)起算,這個音樂文化孕育了無數影響後世的傳奇與先烈,造就遍及世界各地的全球性盛況。但在所有具一定影響力的大人物中,唯有一個人敢以「Hova」這個取自聖經中唯一神祇「耶和華(Jehovah)」的概念替自己命名,並不斷在歌曲裡面宣揚。這個人就是當今美國商業界的大亨、串流巨擘TIDAL的最大股東─傑斯(Jay Z)。

1990年代以降,美國東岸饒舌長久以來一直保有著地緣上正統性的自傲,在紐約,不管是哈林區(Harlem)、布魯克林區(Brooklyn)、皇后區(Queens)或是布朗克斯區出身的饒舌歌手,心裡或多或少都有一個想法:「這裡是嘻哈發源地,我們的東西才是最純正的。G-Funk?靠,不入流的東西!」因此,無論當時西岸的N.W.A、吐派克(2Pac)、史努比狗狗(Snoop Dogg)、DJ Quik、奈特狗狗(Nate Dogg)、Warren G、Tha Dogg Pound等人多麼囂張、跋扈與張狂,位於紐約各區的這些人大抵上皆不為所動。

然而,當聲名狼籍先生(The Notorious B.I.G. aka Biggie Smalls)在1997年殞落時,紐約的眾人紛紛騷動了起來。聲名狼籍先生當時位居於紐約、乃至整個東岸饒舌圈的頂點,也是在形式上與西岸抗衡的頭號人物。他的死亡代意味著前朝世代的崩落與結束,而新的王朝在建立之前,必須先有一個技壓群雄的新興王者出現。在這一陣兵荒馬亂之中,納斯(Nas)與傑斯分別以《Illmatic》和《Reasonable Doubt》,取得了王位之爭的唯二門票。在往後的數年間,這兩人同時兼顧質與量的作品產出,締造了90年代末期至2000年初期的一小段盛世,也讓所有人見識到他們何以有角逐王位的本事。

一開始,無論在韻腳或歌詞的隱喻上,納斯的《Illmatic》確實都比傑斯的《Reasonable Doubt》技高一籌;但是傑斯靠著不斷發片淬鍊自身技巧和見識,同時廣納海川地邀請各方音樂製作人參與專輯,兩人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到了2000年,傑斯在排行榜和唱片的銷售量上,已開始和納斯並駕齊驅,更有超越之勢,兩人的競爭在此刻達到了白熱化。最後,決定性的一役則是發生在2002與2003年這段期間。

納斯於2002年發行的《God's Son》雖然叫好,可惜在銷售上近乎不叫座,不僅跌出告示牌專輯排行的Top 10(No.12),其專輯內的主打歌曲也沒有一首能夠打入告示牌單曲排行前10名。反觀傑斯在2003年發行的《The Black Album》,不僅是他個人第六張連續摘下告示牌主流榜與節奏藍調/嘻哈榜冠軍的作品,並且還被提名葛萊美年度最佳饒舌專輯,更在全美銷售了超過300萬張。傑斯在商業上取得全面性的巨大成功,其威名遠播,使得各方人馬紛至沓來,形成一個完全壓倒納斯的強悍嘻哈帝國。東岸的王座之爭,至此可說是告一個段落了。

db98dd9c59a51c9b6b76f6d6a32cac9f_991x100
Jay Z《The Black Album》,2003

《The Black Album》原本很有可能會是傑斯的引退之作,且在當年發行之時,傑斯亦不斷向媒體透露他將要擺脫鎂光燈的聚焦,退居幕後擔任製作的角色;而專輯封面漆黑一片,以及他將帽子拉下遮住半張臉孔的形象,更加強了這樣的傳言。有鑑於這是傑斯生涯的最後一張專輯(但事實證明不是),他便廣招樂界諸多賢士擔任專輯的製作團隊。很有趣的是,傑斯對於《The Black Album》這張專輯的雄心壯志,在此處表露無遺。為什麼筆者這樣說呢?

當你攤開《The Black Album》的專輯內頁,檢視每一首歌曲的製作名單時,你會驚訝於傑斯找來了風格皆大不相同的多組人馬──有擅長節奏藍調編曲的Just Blaze,專精於70年代靈魂與80年代嘻哈音樂取樣的三人組The Buchanans,派對金曲以及排行榜Top 10製造機提姆巴蘭(Timbaland),另類嘻哈的佼佼者9th Wonder,跳脫尋常音樂製作框架的鬼才人物肯伊威斯特(Kanye West)、天王阿姆(Eminem),以及傳奇人物Rick Rubin等等。這些人的風格當然各有特色,但更令人震驚的是,傑斯的饒舌竟可以駕馭這其中的每一種曲風。

〈December 4th〉以傑斯的生日命名,他從自己的成長背景敘述到如何成為街頭的毒販,接著又從毒販搖身一變為饒舌的帝王,搭配上親生母親Gloria Carter的口白,以及充滿希望氛圍的弦樂器襯托。我們彷彿感受到在1969年的12月4日,一個極其偉大的人物悄悄誕生於紐約布魯克林,並預見了他將在往後的90年代掀起漫天風雨。〈December 4th〉雖是以節奏藍調作為基底,但每當傑斯的母親Gloria開口時,音樂便產生了有趣的轉折,好似電影同時將過去與現在的片段穿插播放,並佐以不同形式的主題音樂。

當一個偉大的人物誕生、成長茁壯之後,自然必須要有一首相應的歌曲來吹捧其所塑造的豐功偉業,而〈What More Can I Say〉便是一首這樣的歌曲。〈What More Can I Say〉使用了電影《神鬼戰士》(Gladiator)中,主角羅素克洛在羅馬競技場裡憤怒地對著觀眾大喊:「這樣你們有被娛樂到嗎?這樣你們有被娛樂到嗎?你們不就是為了這些來到此地嗎?(Are you not entertained? Are you not entertained? Is this not why you are here?)」的片段作為開場,同時向嗜血的歌迷及惡意中傷傑斯的人叫囂。然而,在電影中,這樣的叫囂卻引來眾人的歡呼,對比現實生活,似乎傑斯越是如此,越能受到群眾的愛戴。同時他更在一開始便饒道:

從來沒有一個黑鬼像我這麼屌又紅這麼久
There's never been a nigga this good for this long
從饒舌樂到主流音樂,我全部通吃
This hood or this pop, this hot or this strong
我的flow多到讓你數不清,這首是一種flow
With so many different flows, this one's for this song
下首再換一種,每首都能屌翻天
The next one I switch up, this one will get bit up
那些懶惰的饒舌歌手都不搞些屬於自己的東西
These fucks too lazy to make up shit: they crazy
他們不懂創作,只會依著我的步伐模仿我
They don't paint pictures, they just trace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