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報》新聞人憶往事:回顧處理的國際新聞,這四大事最值得回味

《星洲日報》新聞人憶往事:回顧處理的國際新聞,這四大事最值得回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剛好是在20世紀結束前的最後十年負起主任的職務。在那世紀交替的階段,國際政治發生劇變,冷戰結束,世界各國紛紛走上市場經濟

在人生的旅途中,報人生涯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份。學生時代結束後,由於受那個年代的社會主義思潮所影響,我經歷了8年的政治生涯,其中六年是政治拘留犯,接著是28年的報人生涯。

回首過去28年,自己覺得,這是我人生走過的一段愉快的旅途。雖然在這些日子裡,出現種種波折和挑戰,但這也使這段旅程多幾分姿彩。

總的來說,我滿意我人生的這段經歷,因為它使我見證了人類歷史長河中數項歷史性轉變,第一時間獲悉和參與報導這些歷史性事件。同時,我自認自己確實十分努力,要求自己做好作為一個報人應盡的責任。

中學時代的心願

中學時代,我便對報館的電訊翻譯工作產生興趣。記得有位同學的哥哥當時是在新加坡星洲日報的電訊翻譯組工作。聽他說,這項工作就像在讀書,每天要不停閱讀,天天在翻字典。那時,我內心便有個願望,希望將來我能加入報館這個行業。

當時國際上的反殖、反帝思潮十分盛行。記得有位英文教師把英文報章上的國際新聞拿到課堂上當語文教材,讓學生閱讀納塞總統收回蘇伊士運河,英法出兵攻打埃及的新聞,結果遭到政治部的警告。許多華校中學生受到中國和香港出版的左派書籍所影響,出現一種準備獻身於建立理想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思潮。

50年代,星洲日報有兩位著名的國外通訊員,專門為讀者報導和分析國際大事。他們是駐巴黎的流螢和駐倫敦的達人。流螢的報導文章偏向於親中國,達人則持中立態度,報導當時的國際形勢演變。作為學生,我經常閱讀這兩位名報人的報導,引起我對國際時事的興趣。

新馬分家之後,星洲日報逐步地分成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和新加坡星洲日報兩家報社。最初時期,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沒有本身的電訊翻譯組,日常所有的國際新聞稿都由新加坡星洲日報電訊翻譯組負責譯成華文,然後電傳至八打靈報社。

賽跑
在林慶金時代,星洲日報舉行員工越野賽跑。作者在宿將組賽跑中榮獲冠軍,從董事長林慶金手中接過獎杯和禮籃。 28年報人生涯期間,作者經歷了星洲日報的胡文虎家族時代、林慶金時代和張曉卿時代。

1973年,星洲日報招考電訊翻譯組翻譯員,準備成立本身的電訊翻譯組,在國際新聞方面不再依賴新加坡。

機不可失,我立即投函應徵。皇天不負有心人,在八打靈報館總社參加考試後,我被錄取了,終於實現了我長期來之心願,投身報界,開始這段逾四份之一世紀的報人生涯。

28年來五位主任

踏入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後,我就沒有離開這個崗位。我從電訊翻譯組組員做起,做到副主任和成為主任,最後於2001年退休。

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前為電訊翻譯組)成立28年以來,共有五位主任。在五位主任當中,我的任期最久,實際負責國際新聞組的日常工作前後逾十年。

其他四位主任是黃和平、羅繼炎、王錦發、江惜如。他們都先後離開星洲日報,另謀發展。

我剛好是在20世紀結束前的最後十年負起主任的職務。在那世紀交替的階段,國際政治發生劇變,冷戰結束,世界各國紛紛走上市場經濟,科技進步,人類社會朝向全球化發展,多個亞洲國家的民主改革步伐快速。這是我人生中忙碌的十年,也是很有挑戰性的十年。

退休的前一年,我獲得馬來西亞華文報刊編輯人協會頒發的新聞事業服務精神獎。我覺得,這個獎是對我28年來在報業工作的肯定,我有盡報人的責任,把時代的最新信息傳達給讀者,讓讀者更容易和更快捷地感觸到時代的脈搏。

編協獎3
1993年,榮獲第9屆拿督黃紀達新聞獎的星洲日報同事與 劉鑑銓總編輯(左一)和陳祖排部長(右四)合照。作者 (右三)當時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主任。

四大事件最值回味

回顧28年來我在國際新聞組內所處理的工作,有四大事件最值得回味。

越戰是對我衝擊最大的一宗事件。70年代初我加入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時,越戰是當時最重大國際新聞。四份之一世紀以來,我緊跟著這事件的演變,從越戰戰火熊熊燃燒到結束,到中越戰爭,船民投奔怒海,直到越南、柬埔寨走上市場經濟,加入東盟。越戰改變了我的思想看法和政治理念,相信在我們那一代人當中,不少人有我這種歷程。

電訊組
早年馬來西亞星洲日報電訊組正忙於工作。右排前起是陳 寶卿、葉水源和鄭昭賢。左排前起是李碧蓮、江惜如和劉金 蓮。後方左起是葉瑞屏和王錦發主任。

20世紀末期,出現了改變國際政治面貌的的重大事件,東歐變天,柏林圍牆倒塌,蘇聯瓦解,冷戰結束。為著這歷史性事件,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成員日以繼夜地搶先為讀者詳盡報導,忙得不亦樂乎。在我的報人生涯中,這件事佔個重要的位置。

Taay_021
30多年前,星洲日報一群員工參加報館舉行的越野賽跑,

這二十多年來,中國從極端的文革思潮,僵硬的思想框框,走向改革開放,走向世界,使我在國際組內的工作增添了許多姿彩。我站在新聞的第一線,報導重大的歷史性劇變事件,中國四人幫倒台,六四天安門事件,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中國的面貌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在報導1989年的六四事件,緊張得喘不過氣來。我們受到誤導,緊急推出「李鵬中槍」號外,這是我報人生涯中最難忘的一件事。當我們獲知真相,號外已上市了,無從挽救。

最後是波斯灣戰爭。這是一場動用高科技武器的戰爭,也是媒體使用高科技,把戰場的信息、圖片立即傳抵報館的一場戰爭。面對這種新局面,作為報館國際新聞的負責人,我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緊盯著瞬息萬變的戰情,力求為讀者提供最新消息,其壓力與緊張的程度可想而知。雖然挑戰性強,但情緒很高,工作愉快。

如今退休了,有充足的時間,回顧過去走過的道路,記錄下我在新聞線上所留下的足跡,和我所參與報導的歷史性事件,作為紀念。我也希望,我對這些歷史性事件的所見所聞能供有興趣者作為參考。

相關評論:1978年,我從越南船民身上思考何謂「新聞正義」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