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原來歧視言論在台灣還很有市場

【插畫】原來歧視言論在台灣還很有市場
Photo Credit:拉裘立蓓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歧視無所不在,可怕的是歧視通常會用看似合理的邏輯進行歧視之實。近年學校裏面一直提倡的反罷凌,進入社會最常見的狀態其實就是歧視,如何能訓練自己從層層的邏輯中抽絲剝繭看到問題,其實一點也不容易。

161113川普
Photo Credit:拉裘立蓓爾

歧視無所不在,可怕的是歧視通常會用看似合理的邏輯進行歧視之實。近年學校裏面一直提倡的反罷凌,進入社會最常見的狀態其實就是歧視,如何能訓練自己從層層的邏輯中抽絲剝繭看到問題,其實一點也不容易。

拿最近兩個案例來看:

其一是美國《紐約時報》編輯因為被嗆說:「滾回中國去。」在網路上發起#THISIS2016活動,徵求華裔人民出來講述自己遇到被歧視的經歷,卻暗中傳達出另一層更深的問題,許多挺身而出的影中人都說了同樣的一句話:「我出生在美國,我英文講得好理所當然。」,卻讓非美國出身、非母語的英文使用者覺得奇怪,「難道我英文講得不標準,不是美國人,身為華裔就該被歧視?」

另外一個案例,美國總統大選日前出爐,川普(Donald Trump)在選前就因為口無遮攔,對種族、性別等議題時常發表歧視言論而備受爭議,當選不只美國本土許多不能接受的選民們上街頭抗議,柏林波茲坦廣場前也聚集一群反歧視的群眾。他們是這樣說的:「我想到我那些穆斯林朋友的感受就覺得很難過」、「美國不只是美國人的國家,他們對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過想像,川普上台後,勢必對各個弱勢族群影響鉅大。」

簡單來想不管是誰,我們都期待他人看待自己時能夠平等與尊重。也就是因為這樣,我們在面對特定族群備受歧視時,能夠感同身受的站出來,「與他們站在一起」這樣的心情並不是出於憐憫,而是那顆相信我們之間的差異都該被尊重的心。

責任編輯:黃郁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