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喜歡待在家呢?」溝通過一百萬遍都無效,「乖兒子」選擇他的社會化之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完整的教育陪伴以及無微不至的教育規劃,給了W一條看似平坦的人生道路,卻同時限制了他獨立生活的機會。
作者:張希慈(希希)
W告訴我,「我媽媽是個全職媽媽。用盡一切心力照顧著他的小孩,栽培著他們長大,小孩書越念越高,但最後卻帶著深刻的罪惡感,離開了有媽媽在的家。」
這則訊息啟發了我的好奇。在幾經波折的時間選擇下,我們終於在skype上完成了這則故事的分享與記錄。
這篇故事並不是一部驚天地、泣鬼神的曲折八點檔,但卻是好樸實的一篇故事,它都曾用不同的形式,發生在你、我、他的生活之中,而我們,不一定真的面對過他所說的挫折感。
W是家裡的長子,家裡還有一名弟弟和一名妹妹。如同台灣多數的家庭一般,他的父母深怕他會輸在教育的起跑點,因此,他從小便被各種教育資源淹沒。
兩歲開始學認字卡。
四歲會學會讀國語日報。
五歲進入美式補習班學習美國教材。
七歲進了小學以後,開始於放學後補習自然科學,練習實驗操作。
緊接著,作文、圍棋與美術一項接著一項學。
家裡沒有體罰教育,所有成績一律以金錢鼓勵,國小開始,考第一名便有1000元獎學金。在他的求學過程中,母親會的就教,不會的就補。教完、補完,學習就靠獎學金誘發W的讀書慾望。
總之,沒有讓他有任何「走上偏路」的可能與機會。
在嚴謹與高額的教育投資下,他後來果然不負眾望地總以高分之姿進入各間頂尖學府就讀。用我的話說,他爸媽運用高額教育投資與關心,創造了台灣教育中最欣羨的「人生勝利組」。
理論上這應當是篇美好的故事,因為這段完美的教育投資結果。
然而,他在此時話鋒一轉,開始敘述他自己在其中的心境轉變。
「高中畢業以後,好像是翅膀硬了一般。」他的聲音聽起來有些自嘲意味。「長大後,關於就學和就業的觀念,我開始跟媽媽有許多衝突的地方。」
「比如怎麼樣的衝突呢?」我問道。
「以考研究所為例。我說我不要上研究所,她卻堅持要我一定要去考研究所,這樣未來工作才有著落。但我覺得不如直接去體驗工作是什麼樣的感覺,有需要再來唸研究所。」他吸一口氣,彷彿等待說出這些話很久很久了。

Photo Credit: Leon Fishman CC BY 2.0
「爸媽他們都覺得工作之後就沒有機會再念書了,娶妻生子後哪有時間。但我希望能夠透過工作探索自我,而不是盲然地就選擇一間具有就業保障的研究所入讀。朝正確方向走去,對我來說,終究比穩定但茫然的生活好多了。」
W繼續說著他的故事,我卻同時想起自己的成長歷程,想起前陣子才寫下自己的家庭教育。
「每每我和他們討論這方面的事情總是爭論不休,於是,久而久之我也不再與他們談論心事,更遑論讓他們參與我人生方向的抉擇了。現在,我也搬離家裡,久久才回家一次。」
我的家庭教育過程其實和W極端類似。
我是長女,因此從小開始,我的教育資源也比我弟弟多一些,我也曾經補過畫畫、圍棋、溜冰和全英文美式教育。從國小到大學,我的教育也總是和家庭獎學金環環相扣,小時候慶生基金都是由許許多多的第一名組合而成。但結果,卻好像大相逕庭。(詳情請見:如何教出「社會創業家」與「台大男神」?)
W繼續形容他與家人之間的關係,「有時候會覺得對不起他們兩老。我住得不遠,但一個星期才回去一次。每次回到家,媽媽都會幫我煮飯做菜,提供無止盡的關懷與照顧。但我卻又一點都待不住,總是快閃般的離開。」
矛盾的心情,讓他備感困擾,也讓我感到困惑。
「為什麼不喜歡待在家呢?」我輕輕問,想起同樣為我付出無窮無盡關懷與心力的家人。
「當我和他們之間出現衝突,很多人都說可以用溝通解決。但當溝通過一百萬遍都沒有效果的時候,我便真的想放棄了。除此之外,我也覺得到了20幾歲,我應該好好專注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開始新的人生方向,所以我覺得離家的轉變是必要的。若是我不離開家庭,依賴感始終存在,永遠無法脫離小孩的感受。」
原來是對於依賴感的恐懼啊。
「理論上,若是媽媽到我現在住的地方拜訪,我應該要敞開大門歡迎她,而不是找藉口叫她不要來。但事實上,我卻選擇後者。我並沒有做到他們期待中的陪伴,我們彼此的生活中似乎有堵打不破的高牆,橫亙在那,隔絕了關懷、了解和付出。」
一邊是獨立、有壓力、有責任的社會人生,一邊是不需也無從擔憂一切的乖兒子生活。W活得矛盾,不論站在哪個象限上生活,都會感受到另外一個象限上的吸引力。
「你為什麼想要記錄這段故事?」我好奇地反問。
「其實我挺喜歡現在的生活,自己一個人住所帶來的距離感,讓我舒適很多。但是,我很想知道究竟自己這段經歷是否是我獨有的,以及我是否有辦法找到更好、更不矛盾的生活方式。」
我感覺W的故事好似完整的殘缺,他清清楚楚知道不同選項背後代表的意義與代價,也已經作了取捨,但是卻仍不斷感受到因為選擇所帶來的殘缺感。
完整的教育陪伴以及無微不至的教育規劃,給了W一條看似平坦的人生道路,卻同時限制了他獨立生活的機會,讓他在有能力選擇離家的時刻,同時擁抱罪惡感與對於社會化的渴望。
人人眼中的W還是一名在職場上初試啼聲的明日之星,但是他心中深刻的罪惡感與渴望,卻是他一輩子都需要面對的人生關卡,而他,透過這則故事的紀錄,正在努力闖關。

Photo Credit: Chris Costes CC BY 2.0
Tags:
【一圖看懂】HCG免治馬桶:全新電解除菌水潔淨科技,全方位抗菌守護屁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居家清潔馬桶,總是讓你覺得繁瑣又疲累嗎?每天如廁的馬桶,清潔及抗菌能力可是比任何其它家具、家電更重要。選擇有效抗菌加上舒適的體驗節能的設計,就能讓你在家放鬆解放的時候,心情也一起上天堂啦!
根據BBC報導,在2010年時,英國舉辦了一次讓民眾選出史上最偉大發明的投票,其中抽水馬桶排行第九名,比引擎還高一名。
作為史上最偉大發明第九名的抽水馬桶,前身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的羅馬時代,從只是一個有排水系統的溝槽,到現代化的獨立抽水馬桶,我們觀察到除了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如廁時舒適度的要求之外,近年來更進化到必須具備可以主動去除病菌、維持整體潔淨的種種設計,畢竟馬桶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與身體親密接觸的家電,要怎麼讓人用得乾淨、舒服又健康,就是身為馬桶的使命。

電解除菌水,加碼抗菌超乾淨
每天都要和屁屁親密接觸的馬桶,清潔之餘還能主動抗菌、杜絕二次污染很重要。HCG免治馬桶的抗菌潔淨科技,與工研院產研合作全球首創電化學除氯技術可以將自來水電解之後,把氯轉化成無害氯離子形成的電解水,在清除污垢的同時,也達到除菌的作用,整個過程都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或清潔劑;更棒的是,電解除菌水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自動還原成自來水。乾淨、抗菌、安心、安全,討厭的壞菌不見了,也不會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帶來更多負擔。
全然的舒適體驗,屁屁最知道
每一次使用馬桶,你都花上多少時間呢?無論時間長短,HCG希望為每一次的如廁體驗,帶來純粹的放鬆和舒適。HCG使用全球唯一可促進微循環之生物能陶瓷材料製成座墊,能放射4-14微米遠紅外線光波,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預防久坐之後腿部痠麻。還有聰明的負離子循環除臭,一入座便感應啟動,不用擔心臭味擾人或自擾。
恆溫節能不浪費,對地球好對錢包更好
寒流來襲時,突然接觸到冰冷的馬桶座墊而被嚇一跳的感覺,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HCG免治貼心暖座功能,一坐下就好溫暖,搭載瞬熱式溫感水洗利用陶瓷瞬間加熱技術有效節能30%,不會因持續加熱浪費能源,也不會為了節能而忽冷忽熱,使用流動活水更為乾淨衛生。讓你在使用馬桶的時候,不管是肌膚接觸到的地方,或者是心裡的感受,都是恰到好處的最佳溫度。
前一陣子,公共廁所要升級成免治馬桶的議題,讓大家紛紛討論起馬桶該有哪些先進設計,才能讓人用起來舒適又安心。其中最多人在乎的,莫過於馬桶的清潔問題,HCG免治馬桶採用抗菌樹脂材質便座,免除衛生隱憂,如座更安心舒適,第二道清潔防護,利用電解除箘水,自主清潔、抗菌,整體材質都通過SGS檢驗測試,有效抗菌程度高達99%,再加上唯一落實全機台灣在地生產製造,不混充國外代工的高保障品質,全方位提升衛生標準、滿足使用者需求的HCG免治馬桶,就是新世代家庭中,守護屁屁的最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