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敬所有參與肝炎疫苗注射的小孩!」──讓台灣名留醫史的肝炎聖戰

 「敬所有參與肝炎疫苗注射的小孩!」──讓台灣名留醫史的肝炎聖戰
Photo Credit:Phalinn Ooi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曾有那麼一段時間,八成以上的台灣人皆感染過B型肝炎病毒,其中每五個人中可能就有一人終身帶原,每年更約有一萬多人死於肝病。這樣有如「國病」般的詛咒,激發了台灣醫界的有志之士與外國團隊向這個「頭號殺手」宣戰。

的確,談到這個問題,學界普遍認同上述說法:台灣是在天時、地利、人和條件巧妙配合下,集合了無數學界和醫界前輩、後進的血汗,踏在廣大B型肝炎帶原同胞的苦難基礎上,完成這項壯舉。

先看地利部分。台灣擁有廣大的B型肝炎帶原者,使得肝炎臨床研究在材料源源不絕的情況下,得以從日據時代一直延續到現代,更進而帶動基礎與公衛等領域,形成以肝病為中心的主題式研究群—一種最容易衝破臨界研究人力,然後開花結果的研究方式。

再看天時部分。B型肝炎的地理分布版圖主要集中在亞洲及非洲等地,多半都是經濟落後的貧窮地區。也因此,發掘病毒性肝炎與肝癌的關聯,以及全面落實肝炎疫苗注射計畫,才會落到台灣的頭上。因為,在B型肝炎病毒的勢力版圖當中,1970、1980年代正值經濟轉型的台灣,無論就國家財力、國民教育水準乃至公共衛生行政體系來看,都最適合研究這個題目。

不過,經濟起飛只是天時中的條件之一,另外一項重要條件則是當時的威權政治環境。如果換作今日台灣的政治環境,「恐怕五個李國鼎也沒有用,」白壽雄感嘆。雖然威權體制不是現代人歡迎的政治體制,但是不可否認,它有利於政府政策的推動,尤其是牽涉高度專業領域的政策。

「公共衛生政策常帶有濃厚的專業色彩,而它本身也是一種專制。只不過我們認為它有科學根據,所以就認為自己站得住腳,」前衛生署防疫處處長張鴻仁以衛生行政人員的經驗來解釋:「但是如果從民主角度來看,即使你有科學根據,也並不代表就擁有正當的理由。」張鴻仁以嚼檳榔為例。今天,嚼檳榔與口腔癌有關聯的科學證據,儘管已經十分強有力,但是想要把這種行為消除掉,卻不是件容易的事。

反觀在B型肝炎疫苗剛剛問世階段,相關研究數據還很欠缺的時候,主政者卻依然能夠抗拒學界反對聲浪,貫徹執行疫苗注射計畫到底。兩相對照之下,1980年代的台灣,的確和1990年代的台灣大不相同。同樣的事件如果搬到1990年代上演,「我相信,以立法院的聲音,再結合學界、醫界那麼大的反對力量,衛生署不可能執行這個計畫,」張鴻仁指出:「也就是說,如果整個歷史重演的話,我們大概會等到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推薦使用後,才會實施注射計畫。當然,我們也就不可能成為世界第一,不可能擁有領先的成就。」

看來,經濟起飛,政治落後,正是B型肝炎預防注射計畫在天時上的兩項利多。

書籍介紹

《肝炎聖戰:台灣公共衛生史上的大勝利》,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楊玉齡、羅時成

第一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金籤獎」,紀錄一段我們絕不能忘的歷史。

歷史的共同記憶,一直都是國家無形的財產,二十世紀台灣人成就了打敗B型肝炎的聖戰,《肝炎聖戰》一書則將這場戰役的歷史與共同記憶,化作雋永的文字,進入新一代讀者的心中。我鄭重推薦給各位讀者。

──陳建仁,中研院院士、中華民國第十四屆副總統。

《肝炎聖戰》一方面能把人與事處理得非常細膩生動,另一方面,卻又能掌握精深的科學知識,把學理部分鋪陳得條理分明,硬是把這架構龐雜、牽連眾多學門和機構的肝炎研究與防治故事,處理得趣味盎然,讓內行人看了親切,外行人看了入迷,真正是一部兼顧趣味與知識的科普佳作。

──吳成文,中研院院士、前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

未命名
Photo Credit:天下文化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