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政專欄】靈魂深處是光線射入的地方-再見,柯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1月7日,就在美國總統大選的前一天,柯恩因癌症過世;這位高貴的戰士,漂亮打完了人生這場仗,臨走前,心願是把房間整理乾淨。
我已準備好死去。
-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 1934-2016)
今年10月初,這句讓人深感不安的話占據了各家媒體的文化版面,李歐納.柯恩是加拿大國寶級的詩人歌手,已高齡82歲了,事實上,他比貓王還早幾個月出生。10月底,柯恩即將發行最新專輯《You Want It Darker》,他在洛杉磯的住所接受《紐約客》雜誌訪問時,談起自己日漸衰老的身軀,發出這樣的感觸。
柯恩是備受樂壇與文壇敬重的人物,早在60年代改行當歌手前,便出版過幾本詩集和小說;他最具爭議性的小說《美麗失敗者》(Beautiful Losers),曾被形容為「加拿大史上最令人反感的書」(這無疑是一句出版社編輯求之不得的書腰文案),今年出版恰滿50週年。過去半個世紀,各種成就讓柯恩集榮耀於一身,以他如今的地位,以及年邁的歲數,實在不需要靠幾句危言聳聽的話替新專輯博取媒體版面了。
我們得到一個明確的訊息:他的健康每況愈下,《You Want It Darker》極可能是柯恩最後一張專輯。

不到24小時,這則頭條就被另一件文化圈大事擠到次要版面去了-巴布.狄倫(Bob Dylan)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一位偉大音樂人成為史上首位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歌手,與另一位偉大音樂人宣告自己恐怕來日無多,兩者相較,哪一個比較具有新聞價值?
答案明顯是前者,因為那是現在進行式,後者則是尚未發生的未來式,當下不宜反應過度。況且柯恩其實把話說得很含蓄,他畢竟是個經典的紳士,凡事拿捏得宜,你很少看他進退失據的。
這兩起事件表面上似無關聯,純粹是時間點的巧合,卻蘊涵一種微妙的關係:在寫歌這件事上,狄倫向來視柯恩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競爭對手;兩人也都是猶太人,宗教在他們的生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步入中年後,虔誠的信仰賦予他們強大的精神力量。
90年代中期,柯恩皈依禪宗佛教,遁入山裡的寺院隱居了五年,他在刻苦的環境中過著清心寡慾的和尚生活,法號是Jikan,意指「安靜之人」。你可在網路上找到他身穿袈裟、盤腿坐禪的照片,不過即使一身粗衣,柯恩仍會戴上帥氣的飛行員太陽眼鏡,那是老紳士的另一項堅持-任何時候都要穿著得體、有型有款。
狄倫獲獎的消息傳出後,不少人替柯恩抱不平,認為在詩詞造詣上,柯恩的成就是更高的。他是出了名的慢工出細活,不斷替文字推敲最正確的位置,幫旋律思量最妥當的走勢,一首歌可以足足寫上一年,直到自己完全滿意。此外,他也是出了名的大器晚成,33歲才發行首張專輯《Songs Of Leonard Cohen》,50歲才譜出那首膾炙人口的〈Hallelujah〉。
根據統計,超過兩百位歌手曾經翻唱過〈Hallelujah〉,其中也包括狄倫。最廣為人知的當屬英年早逝的傑夫.巴克利(Jeff Buckley)的版本,我自己則相當鍾愛Velvet Underground的團員約翰.凱爾(John Cale)的詮釋,他和柯恩同有一把又低又沉的嗓子,兼具磁性與感性。
90年代末,對生命已然有另一番了悟的柯恩拜別師父,重返紅塵俗世,在千禧年之初接連推出兩張回勇之作《Ten New Songs》與《Dear Heather》。照理說,他的歌手生涯走到這裡可以止步了,已是公認的傳奇,不妨專心養老,含飴弄孫去吧!若有閒情逸致或許再動筆寫部小說,重拾作家的身分。
然而,命運硬是不讓這金色的歌聲休息,不讓那些動人的曲目就此存封在唱片裡,由於經紀人侵吞了他所有的退休基金,為了生計,柯恩被迫重出江湖。當時他已十多年未曾上路巡演了,還記得如何面對觀眾嗎?老邁的身體頂得住嗎?
在2008到2013這五年間,憑著驚人的毅力和體力,70多歲的柯恩在世界各地進行了將近四百場演出,他馬不停蹄地趕著路,彷彿在與時間賽跑。每個夜晚,在不同的劇院裡,歌曲中的角色一一甦醒了-停歇在電線上的鳥兒振翅高飛,夢裡的蘇珊與希臘九頭蛇島上的瑪麗安,也再次墜入愛情的深淵,向他索討第一千個吻。

新的旅行經驗帶給柯恩新的靈感,響亮的掌聲重新激起他的創作慾,包括《You Want It Darker》在內,柯恩在生涯晚期繳出了三張專輯,每一張都很精采。就這層意義上,樂迷也許該感謝那位貪婪的經紀人。
時序回到今年十月,專輯發行前夕,柯恩出席了一場小型聽歌會,陪一些樂迷和朋友一同聆聽新作。他似乎更顯削瘦了,仍穿著一襲優雅的西裝,雙眼依然炯炯有神。會後有媒體關切起他的健康狀況,柯恩回覆道:「前陣子我說已準備好死去,那是比較誇張的說法,我總是習慣自我戲劇化(self-dramatization),其實,我打算長生不死呢,我打算活到120歲。」
記者也不免問起他對狄倫獲獎的看法,柯恩說:「那就像替聖母峰別上一枚獎章,宣告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
這是何其有智慧,何其寬洪大度的回應。
那場聽歌會卻是柯恩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了,11月7日,就在美國總統大選的前一天,柯恩因癌症過世;這位高貴的戰士,漂亮打完了人生這場仗,臨走前,心願是把房間整理乾淨。
There's no one left to blame
I'm leaving the table
I'm out of the game-〈Leaving The Table〉
Tags: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