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九七前香港過著「魚翅撈飯」的美好時光,如今新加坡物價及工資都讓港人羨慕

回想九七前香港過著「魚翅撈飯」的美好時光,如今新加坡物價及工資都讓港人羨慕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香港人羨慕新加坡之處,在於新加坡工資比香港略高,但物價卻控制在可控水平,通脹沒有香港嚴重,可支配收入自然比香港高。

筆者去旅遊時,最喜歡看看各地的超市,主要目的是了解當地民生以至物價水平。

筆者發現,香港和新加坡的物價基本上是差不多,無論在飲食、超市日用品都大致相近,不過在奢侈品、交通和酒店,新加坡就稍高於香港。 香港人羨慕新加坡之處,在於新加坡工資比香港略高,但物價卻控制在可控水平,通脹沒有香港嚴重,可支配收入自然比香港高。理論上隨著工資增長,物價也很大可能作出相對增長以回應,但新加坡人工增長始終高於通脹而香港則相反,何也?

筆者這趟旅程由吉隆坡到馬六甲再到新加坡。我發現馬來西亞的物價比新加坡平得多,以一間餐廳為例,如果馬來西亞一個餐值5馬幣(令吉),新加坡則值5新幣(註:新幣、馬幣相當於台幣21元及7元),筆者發現從賣衣服、餐廳、電子器材以致酒店,基本上新加坡的售價,是和馬幣差不多,只是用的貨幣不同。目前新幣對馬幣的匯率是2.75:1左右,也因此比馬來西亞貴上甚多。 而筆者在超市發現,新加坡超市食品大部分是product of Malaysia(香港則是made in china),每天馬來西亞的貨車一車一車經柔佛海峽進入新加坡,為新加坡帶來食品和生活必須品。

RTX2RP5T
Photo Credit:RT/達志影像

筆者同時遊覽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了解新馬兩國的產業鏈的模式。首先,以食品加工業為例,華人或馬來人建立工廠,僱用大量廉價的工人(多為馬來西亞的印度人或外勞如孟加拉人),比如說一件貨品成本價是0.5馬幣,賣給批發商就以1馬幣發售,而貨品運到新加坡超市上架則是1坡幣,扣除運輸成本等必要開支,也就是說新加坡商人幾乎賺2倍多。

只要新幣對馬幣幣值沒太大變化,新加坡的生活必須品物價就能保持穩定。而且,新加坡工資年年上漲,但馬來西亞人工資增長卻遠比不上,這樣的話,只要這2.7平衡不打破,新加坡人就能享受著高工資、低物價的情況。

在80年代末到九七前的香港,過著「魚翅撈飯」的美好時光,其實原理是一樣。股市、樓市向上只是表象,但根本原因是工資增長速度快於物價向上速度,香港人才能享受「錢好見使」的快樂時光。當時的香港像新加坡一樣,由於中國尚未加入世貿,香港把外來產品源源不絕輸入中國,賺取巨額外匯,然後港資企業利用中國大陸廉價勞動力和地租設廠,然後再把廉價產品銷回香港。這樣一來香港人可享受廉價產品同時,也保持工資高速增長。在七十年代末,隨著香港經濟環境改善,市民口袋有多餘錢,投資「錢搵錢」(註:錢滾錢)成為一個選擇,港交所和股票市場因而成熟。

八七股災後,香港股市重新興旺,工資高增長、物價低和利率高企(跟隨聯繫匯率),因此市民多以股票、期權、期貨等作為投資工具,而樓市雖有升,也在合理範圍,因此筆者發現香港一個社會現象,40歲以上的人士,多喜談論股市,而30歲以下的,則更關心樓市。直到九七年前,香港是黃金時代。 九七年後,回歸、股災只是表面現象,真正令香港衰退的是以往港幣兌人民幣1:1.2左右平衡被打破。

RTX20XG1
Photo Credit:RT/達志影像

2008年北京奧運後,港幣兌人民幣率不斷上升,加上中國加入世貿後,大量外資加入競爭,港資不再一枝獨大,大陸經濟起飛和苛刻的經營環境使不少港資廠商倒閉,而倖存者也大大增加成本,而成本往往轉移到消費者身上,因此自2007年後香港物價升幅是以往10年總和,樓市升幅自然也比以往高。

當香港工資增長不及物價,有多餘錢的自然流入樓市,令樓價上升得更快,租金也自然水漲船高,而企業的營運成本也更高,自然惡性循環。通脹蠶食積蓄,地產商荷包卻越來越厚,平民不能得益,社會問題自然惡化。

香港最大問題是找不到廉價產品替代選項,隨著中港生產成本差距縮小,香港人自然要承受物價驚人的升幅。(因為中國地租、運輸和勞力成本都有巨額升幅)。 新加坡的意圖是希望大馬有平穩偏低的增長,最好是馬幣出現「可控範圍的貶值」,而新加坡一直希望馬來西亞繼續維持一個「低價低效」的政府,因此新加坡需要把眼睛緊貼在大馬政局,既不希望大馬出現亂局(可能會有大量移民湧入新加坡),但又不希望馬來西亞複製中國的奇蹟。但新加坡希望馬來西亞改善基建,以減低貨品輸入成本,而亞投行就為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國帶來機遇。如果新加坡不想重蹈香港的覆轍,就必須盡最大努力維持2.7的平衡。

相關評論:新加坡與香港如何比較?為解這題,我以近人類學方式檢視「新加坡想像」的盲點

責任編輯:張馨云
核稿編輯:吳象元